原來這些端午習俗與中草藥有關

俗話説,端午百草都是藥。

端午期間,我國不少地方都有燻艾葉、掛菖蒲、洗藥浴、飲藥酒等習俗,中草藥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有怎樣的功效?如何辨證使用?聽聽瀋陽市衞生健康服務中心科普室主任李涵的講解。


李涵表示,端午又稱“端陽”,代表陽氣始盛。作為我國首個申遺的節日,端午節一直是一個多民族共慶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因為端午節及其隨後的一段時間裏,濕熱、温毒之氣鬱蒸,蚊蠅害蟲及細菌活動頻繁且繁殖生長迅速,疫病萌發,百病易從口鼻而入,人們佩香袋,掛艾蒿、菖蒲,塗撒雄黃、飲雄黃酒以及煙燻消毒,均可作為防病避瘟的預防措施。

燻艾葉、掛菖蒲

端午節有門窗前懸掛艾葉、石菖蒲等的習俗。艾葉、石菖蒲和大蒜被譽為“端午三友”。端午當日,家家户户都要把從田野採回的艾蒿、菖蒲懸掛在門户上,有的還製成人或虎樣的飾物,也有用艾葉、菖蒲、大蒜燒水噴灑房前屋後。一些地方的人還喜歡將艾葉、菖蒲研成末,包上布,製成香包(又稱香袋、香囊)佩飾。

原來這些端午習俗與中草藥有關

李涵介紹,艾葉苦辛性温,《本草從新》謂“能透諸經而除百病”。民間還有用艾葉煙燻的方法殺蟲、驅蚊,防蚊蟲叮咬傳播疾病的習慣。菖蒲的葉片呈劍形,象徵着驅除不祥的寶劍。端午節前後雨水轉多,濕氣較重,一些脾胃功能較弱的人易出現食慾不振、四肢困重、口黏乏味等症,菖蒲的藥用價值,正適合此時使用。菖蒲性味辛苦温,入心經,其燥濕化痰、祛濕開胃功效較佳,有化痰開竅之功,可以有效清除濕邪,激發陽氣,恢復脾胃的功能。大蒜性辛濕,歸脾、胃、肺經,具有解毒殺蟲,消腫,止痢的功效。三味均為殺蟲解毒,驅邪避穢的良藥。

洗藥浴

洗藥浴源自古代的蘭湯沐浴,後來和端午節結合起來。古代認為,浴蘭可以除病驅瘟,使得香湯潔身之風盛行一時。時至今日,這一習俗已經逐漸演變為簡便實用的草藥浴。即在端午節這天,採摘各種新鮮草藥,水煎後倒入浴盆或浴缸內泡浴,具有清熱解毒、祛暑化濕、行氣活血、潤膚舒筋、利水消腫、殺蟲止癢等功效。

李涵告訴記者,市民可以購買中藥佩蘭,它味辛平,入脾胃經,氣芳香,味辛能散,可宣化濕濁,除中焦穢濁陳腐之氣,對於感受暑濕者相宜。實際上,佩蘭入湯藥時適口性較好,對於舌苔薄黃膩、口中粘膩不爽者療效甚佳,其芬芳氣息即使兒童也可以接受。

飲藥酒

端午節中製作藥酒的原料多為艾和菖蒲。菖蒲酒又叫蒲觴,浸製方法與艾酒相同,飲之可辟邪氣。在一些氣候潮濕地區,五月初五采五加皮,釀五加酒,也是民間的習俗。當然,過去端午節給人印象最深的似乎是喝雄黃酒,除飲用之外,人們還將雄黃酒潑灑牆壁牀帳,塗抹小孩面頰耳鼻,以此驅瘟除瘴。雄黃屬有毒類中藥,對此當慎之又慎,切莫牽強。

原來這些端午習俗與中草藥有關

此外,藥食“同功”。端午最常食用的是用糯米與紅豆包制的粽子,紅豆不僅營養豐富,且有清利濕熱之功。吃鹹鴨蛋為端午又一食俗,它鹹而微寒,能滋陰,清肺,為夏日食補與佐餐佳品。不少地方還用米粉或麪粉發酵與艾蒿一起蒸饃饃。大蒜炒莧菜也頗受青睞,二者均有殺菌解毒作用,堪稱夏病防治佳蔬良藥。

來源:遼寧日報《北國》新聞客户端

記者:王敏娜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遼寧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24 字。

轉載請註明: 原來這些端午習俗與中草藥有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