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作“達人”突然變成“閒人”,確有不少人會因不適應而產生不良情緒,這種適應性心理障礙還會引發其他生理疾病,有的人甚至覺得渾身不舒服。這種情況,被稱為 退休綜合徵。
退休倒計時
接到單位電話就冒冷汗
退休前,周先生是杭州某事業單位的中層幹部。最近半年,他感覺頭昏腦脹,身體多處出現疼痛。晚上睡不好,白天吃不香,一下子消瘦十幾斤。但實際情況是,他剛參加完單位組織的退休職工常規體檢,除高血壓等基礎疾病外,並沒有發現其他嚴重問題。
周先生的“病根”與退休有關。在單位,他是“拼命三郎”,除了工作幾乎沒有其他業餘愛好。臨近退休,工作壓力不降反升讓他很不適應,做事認真、要求高的他感到“壓力山大”。有段時間,只要一接到單位電話,他就會心慌發怵冒冷汗,他由此產生質疑:“我是不是以前工作沒做好?”“我這樣做對不對?”
周先生想,退休以後情況應該能有所好轉,但事與願違,突然閒下來沒事做,他很不適應。本想嘗試買菜做飯給家人吃,結果反饋並不好,讓他很受挫。
“難道我什麼用都沒了嗎?”周先生越發懷疑、否定自己。他時常悶悶不樂,和家人交流變少。到後來,整個人萎靡不振,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完全失去了之前的活力。家人察覺到不對勁,趕緊帶他到醫院檢查。
近三成退休老人
會出現不同程度症狀
“在臨近退休或者退休以後,角色身份轉換期的確容易出現情緒問題,這叫退休綜合徵或適應性障礙。據統計,1/4左右退休人員有此障礙。” 浙大二院精神科陳巧珍主任醫師解釋。
適應性障礙是個體大腦功能對外界生活事件變化不適應,所造成的心理生理反應,一部分人可自我化解、接納,從而慢慢淡化這種症狀。但也有人無法適應、處理,像周先生就屬於情況比較嚴重的,他已表現出中重度焦慮和抑鬱,需尋求專業幫助,甚至藥物干預。
陳巧珍説,一般在門診會碰到兩類退休後出現的心理問題。一類是有擔憂、疑病的,這些人往往在職時比較優秀,工作非常認真、嚴謹。退休後,一下子注意力轉移到自己身上,一旦感覺哪裏不舒服,就擔心自己病了,尤其是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的人。但到醫院檢查,卻往往找不到明確原因,最後轉到精神衞生科。另一類人,在單位時是“工作狂”,一切以工作為中心,幾乎沒有其他興趣愛好,這部分人剛退休時,往往會出現苦悶、悲觀情緒,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和存在感。
應對退休綜合徵
專家開出心理處方
最近,陳巧珍就碰到幾位剛退休的老年人前去諮詢,其中一部分並沒有實質性軀體病症。有些是退休後,生活規律被打亂,白天起得晚,晚上睡不着,加上疫情疊加,導致情緒出現問題。
“原本計劃得很好,準備出去旅遊,回來上老年大學,結果都泡湯了。”舒女士一進診間,就情緒激動、不停抱怨。陳巧珍聽了卻説,應該鼓勵。
“這些因特殊原因耽擱了‘退休計劃’導致適應性障礙是階段性的,可以通過自我調整改善。”陳巧珍説,提前給自己做一個可付諸實施的退休計劃,非常值得推薦。
有一位讓陳巧珍印象很深的患者,當時因胸悶到心內科就診,卻一直查不出問題。陳巧珍評估後,發現他有一些焦慮症狀。這位患者後來也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排解方法”,通過每天堅持游泳1000米等方式來調整自己的生活和情緒,病情也很快得到控制。
對此,專家也開出一張心理處方,供大家參考。
1. 從心理上轉變,做好退休準備
很多老人是今天辦完退休手續明天就不用上班,這時才意識到“我已經退休了,那我能去做什麼?”退休是全新人生階段的開啓,需提前做好心理上的準備。重新歸零,尋找退休後的自我定位和方向,可聽一些廣播節目、心理講座等,學習如何正確評價自己,如何協調各種關係,怎樣保持穩定情緒和較好社會適應能力,怎樣面對新生活,從而使身心都處於良好狀態。
2. 積極行動,結合自身狀況,豐富生活內容
老年人要積極適應新生活,走出家庭的小圈子,嘗試建立新的人際關係。特別是性格內向者,退休後更易與社會脱節,因此,要有意識地多與他人交流。有研究顯示,經常與家人和朋友保持聯繫有助於防止記憶力衰退。同時,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唱歌、跳舞、寫字、畫畫,只要感興趣,都可以嘗試學習。不少人在上班時,往往因為工作繁忙,導致飲食不規律,一些人在退休前的體重遠遠超過健康標準。退休後,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制訂一套切實可行的健身計劃和健康飲食計劃,消除“啤酒肚”、“游泳圈”,從而降低多種疾病風險。
3. 學會表達,獲得親朋好友的支持和幫助
可增加夫妻、親子間的溝通交流,特別是工作時忙於事業的人,退休了有更多時間與家人相處。可以和老伴共同參加一些社交活動,一起外出散步或長途旅遊,使夫妻感情更融洽。家人也需給予更多關心和支持,子女可和父母一起定一個小目標,然後一家人一起努力完成。當然,如果發現父母無法自我調整而家庭支持又有限,也可尋求專業醫生幫助。
陳巧珍
浙大二院精神科主任醫師,擅長失眠、焦慮、抑鬱、雙相障礙、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臨牀診治和人際心理治療技術。
門診時間:週一全天週二下午、週四全天
戳在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