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説髒話時,家長的第一反應很重要,回答影響孩子的一生

由 撒宏才 發佈於 健康

4歲的嘟嘟在樓下玩,看到爸爸下班回來特別高興,於是跟着上了樓。到了家裏,爸爸從包裏拿出幾個雞腿,嘟嘟看見後特別高興,一下子就搶過雞腿,想着佔為己有。

這時奶奶從廚房出來,對嘟嘟説:“你要學會分享,給大家每人分一個,這樣才是好孩子。”

誰知道嘟嘟嘴一撅,大聲對奶奶嚷嚷道:“你別給我説話,你閉嘴!”

聽到嘟嘟這麼對奶奶説話,爸爸脾氣立馬就上來了,用手指着嘟嘟:“你再説一遍!”

嘟嘟自知理虧,小聲地嘟囔道整天就知道罵人。

後來和朋友聊天,才發現原來每個階段的孩子都會説髒話,都會罵人。

有一天朋友約一個同事來家裏做客,同事帶了些水果給朋友5歲的兒子豆豆。進門後,大家就坐在沙發上聊天,朋友的同事拿起一個橘子,剝好後遞給豆豆,誰知道豆豆卻説:“吃個屁,我才不喜歡吃橘子呢。” 説完就跑開了。

本來幾個人還聊着熱火朝天的,沒想到這句話讓談話變得尷尬不已,沒多久朋友的同事就找了藉口離開了。

朋友特別生氣,沒想到樂樂都這麼大了,還對客人説出這麼不禮貌的話,氣得把豆豆打了一頓。

可是後來發現豆豆罵人的毛病並沒有改掉。

當孩子説髒話時,家長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是選擇警告、還是打罵,還是選擇不理他?

美國耶魯大學的保羅·布盧姆博士説:

孩子説髒話,其實只不過是孩子的語言學習。一句髒話當時對於小孩子來説,沒有什麼作為禁忌語的特殊意義。他們以後才會逐漸瞭解到這些話犯了社會禁忌。

一個根本的問題就是,孩子並不知道自己説的是髒話,而且更不知道這髒話為什麼會讓大人如此生氣。

所以作為家長,要教會孩子進行區分,哪些話是髒話,是不能隨便説的。

有時孩子的髒話只是表達一種稱謂,在孩子心中這並不是罵人的髒話,甚至還認為是一種好話,或者是一種炫耀。

對孩子而言,很多語言都是通過外界模仿的,而且大多數時候,他們並不知道這些話的好壞,不知道是不能亂用的。

就像剛學習抓東西、扔東西一樣,他只是看到媽媽可以用手拿東西,可以把東西扔出去一樣。

孩子説髒話,家長不要上升到道德的的高度,也不要指責人品有問題,所謂的“問題孩子”,其實都是沒有掌控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於這種情況,要告訴孩子:

有些詞你可以在家裏説,但出去和別人就不能説。因為別人聽了心裏會很不舒服,會不高興。要知道在不同的場合,應該要説不同的話。

有些孩子説髒話,是處於“詛咒敏感期”

隨着孩子年齡增長,他發現語言本身是有力量的,尤其有些話能像利劍一樣,會產生一種強有力的效果,而最能表現力量的話語是詛咒,於是便開始沒輕沒重、快樂地隨便使用。

大人很討厭聽到詛咒類詞彙,一聽到就會很反感。

成人反應越強烈,兒童越喜歡説詛咒的話。因為成人的強烈反應,讓孩子確信語言的力量之存在。

我們經常聽到孩子説:“媽媽,你要是死了,我是不是隻能在天上看到你? 是啊,你就永遠見不到媽媽了。不會,我會坐飛機把你接回來。”

孩子説這些話的時候,眼睛裏是沒有惡意的,他們只是在嘗試着使用這些咒語,如果父母特別在意的話,反而讓他們瞭解到這些詞原來這麼有力量,能引起父母這麼強的反應。

5歲的赫赫,有了妹妹以後,父母把精力都轉移到了妹妹身上,赫赫稍微離妹妹近一點,就被批評。赫赫搭好了新積木給爸爸媽媽看,他們還是忙着照顧妹妹,只是敷衍地説一句真漂亮。

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對赫赫的都是批評或指責,而對妹妹都是讚美,誇妹妹乖,這讓他心裏特別不平衡。

有一次,媽媽跟赫赫説把新玩具讓妹妹玩一下,赫赫恨恨地説:“我不要,滾開!”

於是媽媽走到赫赫身邊,摟着赫赫説:“你的新玩具真威風,媽媽小時候都沒有這麼高級的玩具呢。你看妹妹一直盯着看,媽媽和妹妹能不能借你的光,你給我們演示一下呢?”

赫赫聽了媽媽的話,身體瞬間放鬆了下來,立馬把玩具拿出來,高興地玩了一遍又一遍,演示完還問妹妹好玩嗎。

孩子説髒話罵人的行為,如果我們強行地去制止,對孩子大發脾氣、動手打孩子,那我們就輸了。

就像“禁果效應”所説的:越是禁止的東西,人們越要得到手。

父母越禁止孩子説髒話,卻越勾起孩子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反而孩子會更喜歡,也會繼續説。

其實孩子也和我們一樣,説所謂的髒話認為好玩,有時也用來表達自己,甚至他們用這些話來表示自己在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