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發現孩子這幾種“節儉”行為,媽媽要重視,不改正將來可能很平庸

由 公羊易綠 發佈於 健康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我們的父母是在困難的年代走出來的,珍惜物資不知不覺成了每個人的習慣。

教育孩子學會節儉自然也是作為父母的必修課,但是總有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把節儉錯誤定義,節儉的意義也“變了味”。

父母美其名曰:節儉,實則是貪小便宜鑽空子

曉燕家裏條件一般,對孩子的教育也是以勤勞節儉為主,曉燕也很自豪,牆上不是都貼“節約是美德”嗎,這麼教育孩子肯定沒錯。

於是曉燕的孩子就形成了許多“節儉”的習慣:超市免費試吃連吃帶拿,飯店提供的免費糖果經常抓一把到兜裏。

曉燕帶着孩子去別人家做客,菜都沒上齊孩子就開始吃,到別人家隨便翻東西吃吃喝喝。對於這種行為,曉燕竟然鼓勵,認為“這些東西不吃浪費,孩子是節儉。”

孩子的種種行為,在無意間給人留下了很不好的影響,這種父母美其名曰的節儉,其實就是貪小便宜。

孩子這幾種“節儉”行為,媽媽要重視,不改正將來可能很平庸

1)貪小便宜行為

去別人家做客,主人拿出零食水果招呼孩子隨便吃,孩子就不客氣的兩手拿滿,甚至放到自己的兜裏。

在逛超市的時候,孩子看到散裝的零食,自己隨手就拿一個吃了起來,媽媽在一邊看見了也不制止。

2)鑽空子行為

去遊樂園,身高不到一米二半價,孩子自然的站到了半價那個隊伍排隊。坐公交車有些孩子為了省下一塊錢買零食,竟然主動逃票。

買東西自己回家用完了之後,發現自己不需要了,就回到超市退貨。這些行為嚴重了來説就是鑽了法律的空子。

3)變相偷東西

買東西的時候,只付了一部分東西的錢,自己又偷偷拿了一些不付錢的東西走,這種“省錢”的節儉,不就是偷東西嗎!

還有當孩子去別人家做客,看見別的小朋友的東西覺得喜歡,不跟家長打招呼擅自拿回家,這也是“不問自取”的偷竊行為。

這些常見的孩子貪小便宜行為,媽媽一定要重視起來,這不是節儉,這是人品和道德的敗壞。

正確的傳統美德該如何培養

1)全家一起進行光盤行動

央視新聞報道:據統計,我國每年被損耗和浪費的糧食約3500萬噸!

從會説話起,我們學的第一首詩就是“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農民伯伯落在田地裏一滴滴辛苦的汗水轉化成我們的食物,我們要帶着珍惜食用。

家長在孩子面前每天都是“光盤行動”,孩子自然也有樣學樣,把食物吃光光。

2)愛物惜物

對自己的東西要珍惜,不要破壞。告訴孩子錢財來之不易,每樣東西都有自己存在的意義。告訴孩子,珍惜物品就是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

家長可以拿孩子親手做的一些小手工舉例子:“如果我把這個東西摔壞了你會傷心嗎?你也要珍惜別人制作的東西哦。”

擴展閲讀:節儉和吝嗇,不是一回事

節儉教育自然是好,但是過度節儉的教育會讓孩子的眼界和格局變小。

有些家長會因為家裏條件不好,沒有錢給孩子多餘的錢買玩具,就會對孩子“哭窮”。

長久以來,孩子對父母也會存有一種過度的“體諒和愧疚”感,孩子會越來越不敢提出自己的要求,變得自卑。

家長在提出家裏條件不好的時候,不要要求回報,也不要刻意突出自己的辛苦,這種“哭窮”,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