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重的人,如何祛濕?做好3看,幫助祛濕健脾。
《黃帝內經》説“秋傷於濕,冬生咳嗽”。如果想冬天過得更輕鬆點,進入秋天之後,在潤燥養肺的同時,還要兼顧好祛濕。
有的人平素就濕氣有點重,那麼,秋天怎麼養生,才能“不傷於濕”呢?
同時,在我們的傳統説法裏,有很多關於“毒”的描述。但是,傳統養生裏的“毒”,和我們現代科學裏的“毒性”是兩回事,不能混為一談的。
傳統養生説到的“毒”,其實就是指陰陽寒熱的熾盛。通俗點説,哪一種東西或者屬性特別多了、特別嚴重了就可以稱之為“毒”。比如火毒、寒毒、濕毒之類。
於是,我們便能明白,所謂的“濕毒”,其實就是濕氣很重的稱呼,和我們今天説到的“毒理作用”是沒有關係的,大可不必杯弓蛇影。
要知道,人體的濕氣增加,跟體內陰寒廢物的增加有很大關係。
陰寒廢物增加,則容易導致脾氣虛損。脾的運化能力下降,不能夠運化水濕,濕氣就會在體內逐漸形成、堆積,乃至最後成為所謂的“濕毒”。
所謂的濕毒,其實就是一類體內有濁氣的表現。比如舌苔白帶青綠之色、噁心、不想吃飯,大便溏泄不成形等等。
為了防止濕氣在體內堆積而成濕毒,我們就要學會如何去化濕。
尤其是三伏天,外面下雨,室內也有點濕漉漉的,於是便容易脾虛。這是因為脾被濕氣裹住了,也就叫做“脾被濕困”。
濕氣把脾給“包圍”起來了,脾就不能很好地發揮運化功能。此時,這就需要我們健脾了。日常的調理,我們也可以自己吃一些健脾的東西。
什麼東西最養脾?內經説“五豆入脾”。
就是説,豆類食物最養脾。可以選擇各種豆子,如紅豆、扁豆、綠豆之類。用來熬粥、泡茶等等,都能健脾養脾。
比如常用的紅豆(赤小豆),和薏米、芡實、大麥、苦蕎等一起做成茶包,用開水沖泡就能喝。三伏天經常喝點,能增強脾的運化水濕能力,從而祛濕化濕。這樣的做法,就是“秋不傷於濕”了
此外,也可以用黨蔘、白朮燉肉,味道不錯還能健脾利濕。
當然,如果需要排出夏天濕氣重引起的體內濕毒,則需要用到藿香砂仁之類的芳香醒脾的之物
那麼,如何知道自己體內的濕氣重不重呢?
《素問生氣通天論》: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長,短為拘,弛長為痿。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簡而言之,如下“3看”,可以幫助我們自我判斷:
1、看起牀時的感覺:
如果每天早晨起牀的時候,覺得自己特別疲勞,頭腦發昏,打不起精神來。或者是像穿了一件濕衣服一樣,渾身不清爽,人也懶得動彈。這些感覺,一般都是濕氣重的表現。
2、上廁所時看大便:
清晨方便後,可以順便觀察一下大便。如果粘在馬桶上,幾次都衝不淨。不方便觀察馬桶的,也可以觀察手紙。正常的話一兩張紙就夠了,如果三五張紙反覆擦也擦不淨,大多也説明體內有濕了。
其次,大便的顏色和形狀也能幫助判斷體內是否有濕。正常的大便是金黃色、香蕉形的。
如果體內有濕的話,大便可能會顏色發青,溏軟不成形,總有排不乾淨的感覺。時間長了也就形成了所謂的“宿便”,機體代謝產生的毒素積留在體內,於是便出現很多健康問題。
3、洗漱時看舌苔:
早晨洗漱時,在刷牙前抽出兩秒鐘看看自己的舌頭。"舌乃心之苗,為脾之外候",舌頭是可以真實反映身體狀況的。
健康人的舌頭,是淡紅而潤澤,舌面有一層薄白的舌苔,乾濕適中,不滑不燥。如果舌苔白厚甚至油膩,看起來滑而濕潤,則説明體內有寒濕;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發膩,一般是體內有濕熱。
總之,濕氣是一種陰邪,容易傷及機體的陽氣。對身體健康來説是很不利的。
而所謂的“濕毒”,其實就是濕氣比較重之後的叫法。更多是一種通俗的説法,和我們理解裏的“毒性”是完全不同的。秋季三伏天多喝點紅豆薏米祛濕茶,健脾還能去濕氣,一身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