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蜜帶着女兒陶陶來家裏做客,因為我倆自打畢業後不在一個城市很久了,見了面格外親。陶陶和我的女兒玩的也開心,很快就熟悉了起來。臨走時,陶陶説不走,玩具沒玩夠。閨蜜勸説陶陶:“咱們家不是也有玩具嗎?”陶陶説不一樣,阿姨家這個電話機玩具像真的一樣,要一直玩,不走了。我當時腦子一熱,隨口就説了句“那你帶走吧陶陶,送給你了”。閨蜜雖然説不行不行,但是擰不過自己孩子,孩子開心的帶走了。我的女兒從玩具送人開始,就沒再跟我説話,一直到第二天早晨,這件事才算有緩和。
事後我冷靜想,當時確實是腦子一熱,而且礙於面子。閨蜜好久不見了,一個玩具而已,但是女兒傷心的樣子讓我覺得,我根本沒資格隨便處理她的東西,我徵求她同意了嗎?顯然沒有。儘管我道歉,説再買一個電話,但女兒説買玩具可以,電話再也不要了。
電話再也不要了,這一句話,可見這件事對她的影響還是很大的。
你可能想象不出:一個玩具對孩子來説意味着什麼
“媽媽再給你買一個更好的”你也這麼説過對吧,我們會覺得,不就是一個玩具嗎。但是玩具是孩子私有的,是完完全全屬於他的,孩子也是獨立的人,你沒有權利去處置他的玩具。而且在孩子的世界裏,也許那個玩具是他無話不談的好朋友,是難過時能陪伴他的好夥伴,或者是晚上能守護他入睡的英雄,它在孩子眼裏的意義,已經不只是一個玩具那麼簡單。
其實,我們每個人在小時候肯定也嘗過被安排、被剝奪的感覺。但是為什麼我對待自己的孩子,依然用公平、民主的原則,因為我們覺得自己是父母,孩子的東西是我買的,我怎麼處理很正常。但是,我們應該在做任何決定時,都基於價值排序,沒有什麼比自己的孩子重要,包括你的面子。
把他最不願分享的東西藏起來
作為一個成人,我們大概也有幾樣東西是特別珍視,不願借給朋友的,所以為什麼要期待寶貝去分享對他來説最珍貴的東西呢?如果那是他最愛的車模或者圖畫書,那麼就不要提出讓他和別人分享的要求。不過,這需要事先和寶貝“串通”好,如果小朋友來家裏玩,不要最後忍不住又拿出來顯擺,讓它們一直乖乖“躲在”櫃子裏,等客人走了再拿出來。
引入分享規則,但不強求執行
根據兒童心理專家的意見,寶貝直到5歲時才能真正明白分享的含義。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從寶貝小時就開始給他一些最基本的引導,比如當大家在一起玩公共的玩具時可以對寶貝説“你要等他走了,才輪到你”。但這並不表示,一定強求寶貝做到,強硬地執行,只會換來其更叛逆的傾向。
唯公平是真愛
學習與寶貝公平相處的過程,才是真的愛孩子。孩子雖小也是獨立的個體,尊重孩子的意願,在送給別人玩具的時候,應徵得孩子的同意,做一個合格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