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打罵更可怕的,是讓孩子絕望的冷暴力:靜音模式的家庭有多可怕
本文由兜媽愛叨叨原創,版權所有,歡迎轉載
自盤古開天闢地之際,女媧造人補天之時起,我國“上古時期”就流行着一種爭議特別大的“孝道文化”,那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
在古人眼中,他們打孩子美其名曰“教育孩子”,如果家長對孩子不打不罵,就不能幫助孩子避免錯誤。
明太祖朱元璋就對孩子的教育非常嚴格,熟讀歷史的家長應該知道,朱元璋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是一個放牛娃,早年還做過和尚,沒接受過正統教育。
正因於此,朱元璋對這方面有一種特殊的執着,他希望孩子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就給大兒子朱標找了一個很有才能的老師——宋濂,同時對他説道:
“如果我兒子不聽話,你可以狠狠揍他,不死即可。”
“棍棒教育”對孩子真的有用嗎?
理論上是有用的,但這種做法可能只是治標不治本,正如戀愛中一句常見的話,“哼,就算你得到了我的身體,也得不到我的心!”
不過,古代多數家長也不會在乎是否得到孩子的心,只要他們聽話、有出息、孝順就足夠了,不會太注重孩子的心理素質發展。
著名心理學家兼教育專家李子勳説過,“打孩子最多隻能作為威懾孩子的手段,不能作為讓孩子聽話的手段。教育孩子,最主要還得把話説到孩子心裏,這樣孩子才會心服口服。”
不過,伴隨着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育兒專家的湧現,“打罵教育”一直被抨擊、打壓!
換做十年前,家長、老師打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而現在家長、老師再打孩子試試?可能馬上就會上熱搜新聞……
可是,“打罵教育”被鎮壓了,一種更可怕的教育方式卻撲面襲來,它就是無聲的冷暴力。
比打罵更可怕的,是無聲的冷暴力冷暴力,是暴力的一種形式,譬如“打罵教育”就是熱暴力,表現形式就是咒罵、毆打;而冷暴力的表現形式就是冷淡、輕視、放任、漠不關心,實質上就是一種精神虐待。
法國臨牀精神學者瑪麗•弗朗斯•伊裏戈揚的著作《冷暴力》是一本暢銷法國20年的心理學經典,書中一句話引人無限遐思,“精神虐待是悄悄發生的,經常令人難以察覺,所以防守不易。”
冷暴力為何如此厲害?我們不妨通過案例看下冷暴力的表現形式。
1.冷暴力有4種常見形式,無形中就能把孩子推入懸崖
①家庭啓動“靜音模式”
客廳中。
“媽媽,我為什麼會有污點?”
媽媽並沒有理會,而是不斷加大電視的音量。
“我的朋友們説我的污點很醜,你覺得醜嗎?”
媽媽毫不理睬,再次加大電視的音量。
孩子見狀,雙手抓住媽媽的手臂,不耐煩地詢問道:
“有污點是我的錯嗎?我的污點醜嗎?媽媽!”
孩子搖晃着媽媽的胳膊,而這次回答他的是媽媽不耐煩地推搡。
孩子很失落,無助地跪在地上,他的世界逐漸被黑色吞沒……
這節片段來自法國著名動畫學院 Supinfocom Rbbika學生的畢業設計《The Stained Club》,在國際上獲獎無數。
電視中,我們經常看到兩個生活在一個屋檐下的人,他們雖然距離不足十米,可是心卻好似一個在北極、一個在南極,遙不可及。
如果家庭中開啓了“靜音模式”,家長跟孩子不溝通,只會無視孩子,那對孩子的身心影響太過巨大。
由此可見,靜音模式的家庭有多可怕?
②冷嘲熱諷
楊爍軍訓式帶娃曾被罵上熱搜,許多家長都覺得楊爍的教育方式是“熱暴力”,其實不止如此。
親子節目《一起出發吧》的活動選房子中,楊爍感覺1號房子更好,不過楊雨辰認為5是自己的幸運數字,就要選5號,楊爍也就勉為其難地選擇了5號。
事實證明,薑還是老的辣,1號房子是城堡房,非常華麗壯觀;而5號房子是鄉下房,距離最高、最遠。
二人在前往5號房子的過程中,楊爍問向楊雨辰:
“跑這麼遠看風景值不值得?”
楊雨辰楞了一下,帶着哭腔道:
“值得。”
楊爍馬上回擊:
“那你再跑更遠點,更值得。”
“冷嘲熱諷”也是冷暴力的一種表現形式,它可以“一句話把孩子打入冰窖”裏。
③放任不管
“媽媽,這次考試我又是倒數第一。”
“哦,我知道了,你去玩吧。”
面對孩子糟糕的成績,媽媽內心毫無波瀾,正如“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為什麼你不罵我!你不打我!我都考這麼差了,你怎麼不管我!”
孩子帶着哭腔質問道。
“嗯?不好嗎?媽媽給你自由,你做自己喜歡的就夠了。”
冷暴力的放任與溺愛的放任不同。
前者是家長對孩子失去希望,不再感興趣,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
後者是家長對孩子迫切的希望,“愛之深”嘛!雖然這種愛有些過火,但是家長非常關注孩子的日常生活。
④“逐出家門”
冷暴力最後一種表現形式就是“逐出家門”,簡而言之就是停止感情投入。
家長不願意再承擔“父親”、“母親”的責任,這時候他們就會把孩子送人。
當然,這種冷暴力形式比較極端,現實生活中非常少見。
2.冷暴力產生根源
①夫妻關係不和諧
夫妻關係是一個家庭中最核心的關係,只有夫妻關係和諧,親子關係、婆媳關係等才會進入正常運轉的軌道。
國內知名心理學家曾奇峯説過,夫妻關係是“家庭的定海神針”,在婆婆、夫妻和孩子的“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關係是家庭核心,擁有第一發言權,這個家庭才會穩如磐石。
夫妻關係不和諧,經常正常,家庭就會瀰漫不愉快的氛圍,這時候孩子可能就會成為多餘的“物品”,家長看到孩子就會想到對方,於是就不願意搭理孩子。
簡而言之,孩子是無辜的犧牲品,是夫妻關係不和諧影射的悲催產物。
②家長對孩子失去希望
如果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而孩子的能力與表現又達不到家長的預期,這種事情發生一次、兩次可以,但是發生多次後家長就會陷入絕望,他們會對孩子產生失望的心理。
這時候,家長就會對孩子十分冷淡,他們覺得自己做任何事情都不會改變孩子,既然如此,就由着孩子性子來吧。
3.冷暴力對孩子有什麼危害?
①親子關係疏遠,孩子沒有安全感
孩子擁有安全感,才會更加自信,性格堅定,不會驚慌失措,更好地融入社交關係中。
②性格孤僻
面對父母的冷暴力,孩子會有兩種“應對策略”:
- 偽裝自己、隱藏自己、把自己包裹起來,拒絕跟他人交流;
- 受父母影響,孩子性格會變得冷漠,心理異變、性格孤僻,最終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所以,家長別再給孩子施加冷暴力了!
拒絕冷暴力,家長可以採取哪些化解方法?1.降低對孩子的期望值,培養親子感情
大部分家長對自己的孩子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但切莫操之過急,忘記了生孩子的初衷。
我們生孩子的初衷可不僅僅是“繁衍後代”、“光宗耀祖”,最重要的是見證孩子的健康成長,讓孩子帶我們看世界。
如果,我們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盲目提升對孩子的期望值,甚至忽略了客觀事實,那對孩子不公平、也不理智。
最終,我們對孩子失望,孩子也會感到絕望。
所以,家長要適當地降低對孩子的期望值,多跟孩子溝通、交流、玩耍,親子感情到位,“玻璃都幹碎”。
2.家長學會管理情緒,不把負面情緒牽扯到孩子
《家有兒女》第一部中,夏東海因為工作壓力過大,趕不出稿子,就對小兒子夏雨發了脾氣,把他關在衞生間裏罰站,無論小雨怎麼解釋,夏東海都不做回應。
這是小雨的錯嗎?可能有錯,但最大的錯就是夏東海不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把工作中的負面情緒轉移到孩子身上,對孩子實施了冷暴力。
所以,家長要學會把工作和生活中的情緒區分開,不要隨意地向孩子施加冷暴力,如果沒有忍住,事後一定要道歉。
夫妻關係也是如此,如果夫妻吵架、冷戰,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孩子送到奶奶或姥姥家,這樣可以避免傷及無辜。
3.家長要全心全意陪伴孩子
現如今,手機成為家長的“養子”,某些時候這個“養子”的地位可能比親生孩子都要高。
熱播綜藝《少年説》中,許多孩子都發出了這樣的吶喊:
“一個月能見你們幾回?好不容易我的成績有了提升,你們看不到也聽不到。”
“你們在幹什麼?玩手機!”“我一直以為,手機才是你們的孩子。每次抬起頭看你們,你們只是盯着手機。”
我們總説孩子沉溺於手機中不能自拔,家長又何嘗不是呢?
請家長們放下手機和工作,多陪陪孩子吧!
在這裏,我們也要注意一件事,那就是陪着不等同於陪伴。
如果家長邊玩着手機邊陪孩子聊天、散步、看電視,那根本不叫陪伴,而叫敷衍。
兜媽寄語
有一種傷害比打罵、吼叫更可怕,那就是冷暴力!當你們的家庭調成靜音模式時,正在一步步摧毀孩子!
各位家長,請答應兜媽,不要隨意調成靜音模式,不要讓你們的孩子獨自蜷縮在牆角生活,不要把你們的孩子推入懸崖,好嗎?
我是兜媽,家有萌娃一枚,每天記錄和分享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的育兒經驗與趣談,關注我,隨時獲取科學靠譜的育兒乾貨!歡迎留言或評論區告訴我你的想法!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