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正值八月上旬,雨量增多,氣温也明顯升高,濕熱之氣交結,氣候悶熱潮濕,易導致脾胃之氣不足,濕熱之氣困脾,出現如四肢沉重、容易疲勞、失眠、食慾下降、噁心、頭暈、大便稀溏,腹滿腹漲、不思飲食等不適。
中醫把此類現象叫“濕邪”。
那麼,什麼是濕邪?我們又該如何遠離它呢?
為什麼身體裏會有濕邪?
古話説:“千寒易去,一濕難除。”濕邪分為內濕和外濕。
外濕:多因天氣潮濕、淋雨涉水所致,夏天濕氣很重,易因濕邪治病。
內濕:多因先天稟賦不足,嗜食肥甘厚膩,過食生冷,造成脾失健運,濕自內生,而濕氣的根源在脾,對於脾生濕、脾困濕的病症,一般健脾與利濕同治。
“諸濕腫滿,皆屬脾”, 脾主運化,脾胃功能好,才能把體內多餘的濕氣運化出去。
濕邪對人的傷害隱蔽而緩慢
濕氣的典型特徵就是黏濁,所以大便糖稀,難以沖掉正是濕氣重最顯著的特徵。
濕氣重並非僅僅引起大便不成形這麼簡單,可怕的還在後面。
濕邪對人的傷害隱蔽而緩慢,它一步一步的侵害人體的健康,起初引起舌苔厚膩泛黃、皮膚起疹起痘,稍重時胸悶乏力、體態睏乏、咽喉腫痛、大便不成形;進一步發展,會出現關節疼痛,體型肥胖;久而久之還會引發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
濕毒的程度:
一級濕毒:在表皮
症狀:皮膚騷癢,長濕疹,頭臉油膩、長痘。
二級濕毒:在肌肉
症狀:酸,困,累,乏,如肩頸肥厚,酸困,腰痠,乏力。
三級濕毒:在骨骼,即是骨寒濕,俗稱風濕。
症狀:肩周炎,肩痛,頸椎勞損,腰痛,風濕關節炎,變天關節就痛。
四級濕毒:在臟腑(子宮、卵巢、脾胃、肺)
症狀:脾胃虛弱,便秘,多痰,婦科炎症。
小編提醒大家:此時養生應注重清 熱、健脾、祛濕這三個重點。而日常的健脾除濕保健可以從幾方面着手:
夏日養生有妙招
1、穴位養生
中醫認為脾主運化,喜燥惡濕,如果身體為濕所困,則運化失常,表現為大便稀溏、四肢睏乏、腹滿腹漲、食慾不振等,此病機為濕邪困脾,所以要健脾祛濕。
而常用的可有益於健脾祛濕的穴位有:三陰交、太白、中脘、足三里、陰陵泉、豐隆、曲池、合谷、神闕等穴。請在醫生指導下根據體質合理選擇。
① 三陰交
② 足三里
③ 曲池穴
④ 陰陵泉
⑤ 豐隆穴
⑥ 神闕穴
2、補充健脾祛濕的食物
中醫祛除體內濕氣早就有了嚴密的邏輯和方法,《黃帝內經》認為:脾主運化,根除濕氣,關鍵在脾臟。所以濕氣侵體,必然先調脾胃,以健胃養胃、利水滲濕為主。脾胃好了,人體自身的排濕能力自然就變強了。
我們知道紅豆薏米可祛除體內濕氣,但熬煮麻煩,體質不合或用錯原料只會加重濕氣。
所以除了紅豆薏米,還需合理、周全的添加其它食材,講究君臣佐使。消除濕氣的主要病因,並輔助改善其它症狀,提高整個機體的功能,合力抵抗濕氣,才能達到平衡、快速祛除體內濕氣的狀態。
【科學配比,一起養生↓↓↓】
在紅豆、薏米的基礎之上,選用芡實、荷葉、茯苓、梔子、橘皮、大棗、蜂蜜9種道地食材,科學配伍,使其性質更為温和、平性,可長期食用。
3、運動去淤濕
體內濕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因為常常會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願活動,但是越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不能發散出去,如此惡性循環,對身體一定不利。因此,越是懶人越要多運動,運動可以增強免疫力、緩解壓力、加速體內毒素排出體外。建議如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慢節奏運動入手。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名醫在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