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天下第一雄關”,身處“河西第一隘口”,不由感慨萬幹……
“長城飲馬寒霄月,古戍盤雕大漠風,除是盧龍山海險,東南誰比此雄關”。近代民族英雄林則徐,被腐朽賣國的清政府流放新疆時,途經地勢天成,攻防兼備的嘉峪關,萬千感慨油然而生,提筆寫下這首讚美“天下第一雄關”的詩句。
距今有600多年曆史的嘉峪關,是萬里長城最西端的起點。從明初洪武年間開始修建,近200年的歲月裏,不斷擴大,完善,加固。最後與周圍的城台、城壕、烽燧構成了一道嚴密的軍事防禦堡壘,堪稱一座規模龐大,設施齊備,氣勢恢弘的邊塞關城。因其佈局合理,建築得法:三重城郭,多道防線,城內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並守之勢,固又落得“中外鉅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美稱。
值得慶幸的是,跟長城沿線的其他軍事城堡相比,現存嘉峪關城保存的還算完整。歷經兵戎戰火的摧殘,到了國力衰微的清末,曾經巍峨壯觀,虎踞邊陲的雄關,已生頹廢哀敗之態;隨後的民國政府,更是毫不關心,幾番修繕之舉,皆為紙上談兵,絲毫未落實處。空留危樓殘檐,衰草萋萋,一副破敗荒涼之相,令人心痠痛心不已。
大西北解放不久,人民政府就從有限的財力中,擠出資金,立即對關城進行維護,加固等工作,雄關重獲新生。如今遊客看到的是,改革開放後,政府倡導“愛我中華,修我長城”。於是各界紛紛響應,出力出資。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嘉峪關得以修葺一新,最終以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姿態,雕樑畫棟壯觀威武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
登樓遠眺,浩瀚的的沙海,盡收眼底。塞上風光,一覽無餘。面對戈壁,最多的還是追古探幽之情。縈繞於懷,還是古來戍邊之人孤苦經歷。“回首崑崙萬疊山,黃沙白帶幾人還”?數不盡的邊塞詩句,傾訴了幾多悲苦淒涼的家國情懷。
主要以黃土夯築的關隘,讓人能觸摸到2000多年前的歷史;城樓上“天下雄關”四個鎦金大字,無時不在顯示着邊城的不同凡響。不得不提起,.彰顯關城厚重歷史沉澱的黑山石雕。在關城西北黑山峽巖壁,現有150多處題材豐富的巖畫。舞蹈,狩獵,飛禽走獸等畫面,線條古拙,粗獷抽象的構圖,頗有欣賞研究價值,時間可追溯到公元前乃至新石器時代,屬省級文物保護範疇。
關城內眾多的景點,頗具特色。文昌閣,關帝廟,戲樓,牌樓應有盡有。值得一書的是,戲台兩側書寫的對聯:“離合悲歡演往事,愚賢忠佞認當場”。句句樸實,卻道出人生如戲,教化民眾寓教於樂的戲曲根本。
沿關樓中軸線走,先是光化門,也叫東門。再往前走便是西門,“柔遠”二字,鐫刻於門額之上,寓懷柔、安撫之意。走出關城,路邊還有一座以長城歷史文化為專題的博物館,這裏是你瞭解長城,嘉峪關的最簡便之處。
眾多景點,不再贅述;建城傳説,無需重複。若想真正瞭解“絲路要塞”,“河西咽喉”的嘉峪關,還是親自來瞧一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