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6日,貴州第一條高速鐵路———全長867公里的貴廣高鐵全線開通運營,貴州邁入高鐵時代。以此為發端,2015年至2020年,貴州以每年建成開通一條或以上高鐵(快鐵)的速度,加速構建並形成以貴陽為中心的高速鐵路骨架網。這一條條高速鐵路是風景之路、旅遊之路、紅色之路、扶貧之路、科技之路、經濟之路、發展之路,是貴州各地脱貧攻堅、全面小康的民生線、幸福線。
今起,本報推出“坐着高鐵看貴州”系列報道,讓我們沿着高鐵線,一路走一路看,感受黔中大地的鉅變。
2020年9月25日,距渝貴鐵路通車已經過去32個月。渝貴鐵路投運第一天,貴州人紛紛表示“要乘高鐵去重慶吃火鍋”,而重慶市民也表示“要來貴州避暑旅遊”。
當天,記者走出婁山關南站,乘車前往板橋鎮婁山關村,一路都是柏油路,十幾分鍾便到達。下車後,遠看雨中的婁山關村青山巍峨、白牆黑瓦,宛如一幅水墨畫。走進村中,路兩邊三層、五層的樓房掛着“避暑”“民宿”的招牌,院子裏停滿私家車,其中不少是外地車。
誰曾想,2014年以前,婁山關村還戴着“國家扶貧開發一類重點村”的帽子,而到2014年,該村人均年收入已達1.4萬元。從貧困村到小康示範村,婁山關村依託“紅色”“交通”兩大資源,在“紅土地”上走出鄉村致富新路。
婁山關“紅色旅遊”富村民
“來我家嚐嚐特色黃燜雞,保證味道好。”在婁山關景區門口,幾家農家樂的老闆在街邊招攬客人,41歲的詹發鬆就是其中一員。他説,外地來的遊客都喜歡吃當地的黃燜雞,最忙的時候他家一天要殺20只雞。
詹發鬆的農家樂離婁山關景區不遠,一樓是飯館,二樓是民宿。他説,每到夏天或節假日,村裏的民宿大多一房難求,住滿了來自重慶、四川等地的客人。他家能住50人,每人每天包吃包住100元,這樣算起來,每天的毛收入就有五千元。
“這一切都是紅色旅遊和交通便利帶來的。”詹發鬆説,這幾年,婁山關村變化很大。10年前,村裏的年輕人大多選擇外出務工,村裏的田地很多變成了荒地。隨着婁山關景區的發展,加上2018年1月25日渝貴鐵路通車運營並在婁山關南設站,遊客從重慶過來,只需1小時20分鐘左右。漸漸地,遊客越來越多,鎮上也越來越熱鬧,不少在外地務工的村民陸續返鄉,在家門口開起農家樂、建起民宿,自己當老闆,吃上旅遊飯。
“2014年以前,我在外務工,幹了幾年,工資每月3000多元,物價又高,壓力很大。” 詹發鬆説,家裏的兄弟姊妹都在外地務工,家人聚少離多,孩子也管不到,當時就希望能夠找到一個合適的事情,把一家人聚在一起。同時,看到當地政府大力發展紅色旅遊,不僅把泥沙路修成柏油路並安裝好路燈,還為返鄉創業的人提供諸多幫助後,他決定回老家開農家樂。
2017年夏,“感恩山莊”開業,佔地960平方米(其中800平方米為停車用地)的兩層四合院,可以吃飯、住宿。今年8月,詹發鬆的“感恩山莊”一次性接待了250名遊客,遠在廣東打工的弟弟和弟媳也回到村裏幫忙,一家人打理山莊,其樂融融。2018年,渝貴鐵路通車後,來婁山關景區的旅客越來越多,詹發鬆的農家樂越來越紅火。“一年下來,收入在10萬元左右,比在外務工強多了。”詹發鬆説,今年國慶、中秋假期有8天,相信營業額還能有提升。他説,中秋節當天忙完,一家人也要好好坐下來吃一頓團圓飯。
據瞭解,婁山關景區是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資料顯示,2019年上半年,景區接待遊客168萬人次,平均每月接待遊客超過20萬人次。
看到“感恩山莊”的成功,一些村民也開始用自己的土地建起一幢幢小樓房開起了農家樂,並不時到詹發鬆家請教“致富之道”。截至2018年4月,板橋鎮返鄉就業創業人員有近3500人,其中婁山關村有700餘人。
外地遊客眼中的“避暑好去處”
“我馬上來接你們,找個地方先躲一下雨。”午時,詹發鬆接到今天的第三波旅客的電話。這是他最熟悉的客人,連續三年從四川南充來他家吃飯住宿的範明國。
範明國一家從南充北站上車,經過近3個小時的車程抵達遵義。參觀遵義會議會址、四渡赤水紀念館後,一家人從遵義站上車前往婁山關南站。這一趟車程,僅需14分鐘。範明國説,自己很喜歡紅色文化,以前沒有開通高鐵時,從南充駕車來遵義需要五六個小時,而乘火車的時間更長,要比開車多近一倍,基本上一家人出行都不會考慮貴州方向。高鐵開通,坐車的時間縮短了一半,票價每人200元左右,既省時又實惠。去年暑期,範明國約上朋友,在詹發鬆的山莊短租避暑。“包吃包住,一個月2000元不到。退休以後,我每年都要來避暑。” 範明國説。
“知道你帶了沒有來過婁山關的家人,我特意做了一個旅遊攻略。”詹發鬆接到範明國後,拿出自己手繪的旅遊路線圖介紹起來。這張旅遊路線圖,包含了詩詞碑、公公背媳婦山等15個參觀點的路線,詹發鬆將其畫在一張煙殼的背面,怕被弄花,他特地將紙殼用透明膠布包了起來。
“重走婁山關,一路上都能感受到革命先烈英勇無畏的精神。”照着詹發鬆畫的旅遊路線圖,範明國一家人輕輕鬆鬆在每個景點打卡。“明年還要帶着家人來,我還要回去多多宣傳,讓大家都來耍。”他説。
鄉村振興步入“快車道”
依託婁山關的紅色旅遊資源與涼爽氣候,婁山關腳下的鄉村旅遊快速發展。
板橋鎮,緊偎婁山山脈主峯,與婁山關景區很近。當地的特色產品是板橋豆乾,有“李小林”“譚幺爸”“蔡大姐”等知名品牌。
泡豆、打漿、點制、裝箱……每天凌晨,李小林豆乾廠的工人都要重複這樣的操作。全手工的生產線,讓做出來的滷豆乾鹹香十足,深受當地人和外地遊客喜愛。該廠老闆娘楊智琴説,1995年,她與丈夫李小林在貴陽陝西路一帶靠賣豆乾維生。原本打算在貴陽安頓下來,但丈夫的父母年事已高,夫妻倆最後決定回到鎮上創業。
板橋鎮的滷豆乾,是每家每户都掌握的手藝,但要想把豆乾做好,還需要不斷鑽研。“最開始用醬油和香料泡,後來我們用燒臘的湯汁滷製豆腐,效果很好。”楊智琴説,從2017年開始,來婁山關景區的遊客越來越多,板橋豆乾的銷路也逐漸打開,不侷限於當地或者貴州地區。
渝貴鐵路開通後,外地遊客越來越多,一輛接一輛的旅遊大巴開進鎮裏。“有一次,一批遊客過來,把當天做出來的所有豆腐都搶購一空。” 楊智琴説,當時,廠裏平均一個月要生產2萬斤豆腐。
在長時間與外地遊客的接觸中,楊智琴發現,廣東方向的遊客偏愛甜食、雲南人喜歡辣椒、重慶人愛買豆乾。因此,為了將貴州特產帶給廣大遊客,楊智琴開了一家特產超市,在售賣豆乾的同時,將刺梨乾、辣椒麪、燒臘、香辣脆等產品放在貨架上,供各地遊客挑選。“有時候一天能賣1萬多元。”楊智琴説。
“手工做豆腐,耗時費力,許多年輕人不能吃苦。”隨着夫妻兩人年齡漸漸增長,再加上丈夫患有哮喘,李小林豆乾廠面臨無人繼承的窘境。好在18歲的小兒子自告奮勇,決定將老一輩的手藝傳承下去,這讓兩人十分欣慰。“我們現在的生活不僅富足,而且幸福滿滿。我相信一家人凝心聚力,這個豆腐廠就能一直運轉,為各地遊客帶去‘板橋’味道。” 楊智琴説。
在和楊智琴聊天期間,一位從重慶趕來的老闆來到李小林豆乾廠,請楊智琴趕製300斤豆乾。
通過旅遊帶動,板橋鎮全鎮於2016年脱貧摘帽。截至2018年,板橋鎮婁山關村112户返鄉農民工由“打工者”變成“創業者”,帶動456人就業,人均年收入達11000餘元,綠水青山加上紅色文化資源,為當地人帶來了源源不斷的“金山銀山”。此外,板橋村(現為板橋鎮)2019年被列為貴州省十百千鄉村振興示範村之一。
不僅如此,在紅色旅遊的帶動下,鄉村避暑遊、特色食品等產業在板橋鎮已漸成規模。昔日“田少山坡多,謀生靠奔波”的鄉村,如今外出農民工紛紛返鄉,實現了家家有庭院、户户有經營、人人有就業、天天有收入。婁山關腳下的羣眾,正在這塊“紅土地”上,逐步走出一片“新天地”。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陳佳藝 張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