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風景在路上 更好生活在前方

最美風景在路上 更好生活在前方(沿着高速看中國)

景婺黃高速——

聯通綠水青山 促進振興發展

本報記者朱磊田先進竇瀚洋

正是一年好春光,來自上海的李巧生,與好友從黃山一路自駕到浙江衢州;江西景德鎮浮樑縣嚴台村村民江坤聖,每年要在浙江、安徽往來多趟,將自家的綠茶銷往全國各地;湖北武漢的石大姐邀請朋友們,來了趟江西、安徽自駕遊……

不同地方的人們,在景(景德鎮)婺(婺源)黃(黃山)高速上,畫出了相似的軌跡。這條交通要道,不僅聯通三地的綠水青山,更聯通起地方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的藍圖。

追尋生態之美

沿着景婺黃高速前行,一路是起伏不斷的山脈,連綿不絕的綠色。雨霧中,山巒疊翠,美得讓人陶醉。

沱川鄉在江西婺源縣最北端,大鄣山、高湖山東西環抱,3條清溪緩緩從山谷中流出,篁村就在這田園與小溪圍繞之中。晚聞堂是這山水田園間的一家民宿。“千年紅豆杉、古樟樹羣、瀑布羣……婺源的好生態,是我們最大的財富。”當地木雕技藝傳承人餘曉羣,幾年前開了這間民宿。民宿一樓就是工作室,客人既可以享受田園風光,也可以體驗木雕技藝。如今,晚聞堂成為很多旅遊愛好者的打卡地。

像這樣的精品民宿,在婺源已經有100多家,在思口鎮、江灣鎮等地更形成了高端古宅民宿產業集羣。

遠在浙江的錢江源,也因高速的建成,吸引了追尋綠水青山的客人。

從錢江源景區互通下高速,沿西里線一路前行,便來到浙江衢州開化縣齊溪鎮裏秧田村。途中,一個個觀景點映入眼簾,不遠處可見一排排依山而建的嶄新民居,不少都是民宿和農家樂。

裏秧田村地處錢江源國家公園,風光旖旎、茂林修竹,以錢塘江發源地而聞名。“高速通車後,從開化縣城到這裏只需1小時,來錢江源的遊客越來越多。”張衞中是土生土長的裏秧田村人,2004年在全村辦起第一家農家樂,如今客房可容納150餘人用餐住宿,旅遊旺季常常客滿。

遊客來了,鎮裏原生態土特產也走了出去。如今,來自錢江源的茶葉、土蜂蜜、筍乾等特色產品通過高速公路運往全國各地。依託電商,土特產銷售帶動當地羣眾人均增收近萬元。

感受文化魅力

“打碎的瓷石和高嶺土等原料,按一定的配比加工,變成了瓷泥……”清幽的音樂中,易夢尋將泥坯切片、塑形,精雕細琢成影青雕花杯墊。這是易夢尋和愛人王博文在景德鎮浮樑縣進坑村,製作的新一期“夢尋記”視頻內容。

5個古礦坑、15個古窯址、16個古水碓以及6公里長的千年瓷石古道……進坑村保存着宋代時期從制瓷原料的開採,到加工、運輸,再到燒成的整個生產體系,堪稱一條完整的古陶瓷生產遺址廊道。2020年,易夢尋和王博文來到進坑村旅遊,便決定留在這裏。“青山綠水,還有瓷器文化,都是我們熱愛的。”王博文説,兩人將自己的工作定位在地方文化傳播上,並起名“夢尋記”。“夢尋記”圍繞當地的美景、美食、美器製作視頻,既有浮樑鹼水粑、瓷泥煨排骨等特色美食,也有進坑泥制瓷、瓷板畫等傳統手工藝製品,刷新了網友對景德鎮的印象。

得益於便利的交通,在景德鎮,像王博文和易夢尋這樣的“景漂”達3萬多人,其中不少人還是漂洋過海而來。

竹刻茶則、竹刻筆筒、竹刻篦子……走進安徽黃山市徽派雕刻博物館,一件件精美的徽州竹雕作品讓人目不暇接。洪建華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徽州竹雕的代表性傳承人,眼前這座博物館由他和妻子張紅雲一手打造,2017年10月正式開放。

除展示區域外,博物館三樓還設立了一個100多平方米的大廳,專門接待從世界各地過來研學的客人。“近些年,途經黃山市的高速公路、鐵路一條條相繼開通,來旅遊的人數大幅增加,尤其研學遊的比例在提高,2019年,近5萬人次來博物館研學。”洪建華説。

目前,黃山市通過建設文化旅遊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博物館、文化體驗園等方式,積極推動文化遺產由靜態保護向活態利用轉型升級。

助力發展加速

“青磚小瓦馬頭牆,迴廊掛落花格窗。”安徽黃山西遞村是皖南古村落的典型代表,至今仍然保留着明清古民居300餘幢。而夜遊西遞,則是這個古村落近幾年最吸引人的旅遊項目。

黟縣徽黃旅遊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營銷總監胡維民介紹:“近些年,隨着景婺黃等一批高速開通運行,來西遞景區的省外遊客比重在增加。尤其是湖北、江西等省,節假日自駕游過來的遊客越來越多。”為更好整合全縣旅遊資源,2012年,在黟縣縣政府推動下,黟縣徽黃旅遊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成立,並於2013年正式接手西遞景區的運營工作。2019年中秋之夜,西遞以全新面貌亮相。

夜遊項目在滿足遊客夜間觀光的同時,也豐富了景區業態,民宿、酒吧、書吧等各色商鋪林立。目前,黃山市有徽州民宿2000多家,年接待遊客超50萬人,年經營收入超15億元,全市有105個行政村從事鄉村旅遊接待,10萬餘農民從事以旅遊為主的第三產業。

青山綠水間,一階階梯田,茶樹茂密繁盛,各鄉鎮的採茶能手雙手飛舞——4月15日,在婺源金竹村,採茶比賽如火如荼。這650畝茶園,產品大部分銷往歐美地區。

“景婺黃高速公路開通前,公司的茶葉運輸到杭州口岸,再到裝專櫃上船的整個過程至少3天時間。高速公路開通後,茶葉直接在婺源裝上專櫃運抵碼頭出海,整個過程1天就夠了。”婺源縣鄣公山茶葉實業有限公司技術總監王冬欣説。

整個婺源的茶產業,都得到了景婺黃高速的助力。“婺源農民80%都從事與茶相關的產業,重點區域的茶業收入占人均收入的30%以上,婺源綠茶的品質也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隨着景婺黃高速等交通網的通達,婺源綠茶品牌價值從10億元左右增長到現在的41億元。”婺源縣農業農村局有機產業辦主任王永鋼介紹。

更美好的未來值得期待。據瞭解,景婺黃高速2010年9月通過竣工驗收,目前年車流總量約1331.30萬輛,年增長率達19.7%。

西藏工布江達縣巴松措——

碧水雪峯迎客來

本報記者申琳徐馭堯瓊達卓嘎

4月的巴松措,白雲繞青山,綠水映遊人。景區外,連接起西藏拉薩與林芝的拉林高等級公路蜿蜒穿越山嶺、森林,平均海拔超過3000米。因為沿線風光壯美,自然景觀類別豐富,拉林高等級公路已成為西藏旅遊的熱門線路。

杜越的飯店就開在公路沿線的林芝市工布江達縣巴河鎮上。這裏是進出巴松措的必經之地,一到吃飯的時間,店鋪門口常常車水馬龍。

旅遊旺季,杜越一天要招待七八十桌客人。“2/3的客人是自駕遊,這在拉林高等級公路通車之前難以想象。”杜越説。作為西藏第一個自然景觀類的5A景區,巴松措曾經靜處深山,來遊覽的遊客不算太多。“以前由拉薩到這裏往往需要七八個小時,遊客多數是跟團遊,而且大多行程比較匆忙。”杜越回憶。

隨着拉林高等級公路的開通,特別是2019年米拉山隧道通車後,拉薩到工布江達縣的路程縮短到3個多小時,巴松措也迎來了更多的遊客。“這幾年巴松措的遊客量每年都有顯著增長。”工布江達縣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仁青卓瑪説。

隨着西藏經濟的發展和交通的改善,工布江達縣接待區內遊客比例逐年增加。當地景區順勢對旅遊產品進行升級調整,增加了水上娛樂項目。“水上帆船等都大獲好評。”西藏旅遊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邵忱説。

“未來,西藏旅遊經濟將越發火熱。作為拉林高等級公路上重要的旅遊目的地,我們將更好服務遊客,通過旅遊業帶動更多縣內羣眾致富。”仁青卓瑪説。

河北贊皇縣千根村——

蓮藕園裏生機旺

本報記者馬晨

從太行山高速平贊段贊皇西收費站出口西行,來到河北省石家莊市贊皇縣千根村,經營農業產業園的郝曉飛和工人們正在藕塘忙碌。

“一畝塘能收3000斤藕,還有泥鰍、小龍蝦,等到荷花盛開,遊客特別多!”郝曉飛高興地説。

千根村地處贊皇縣西部丘陵山區,距離縣城僅有9公里路程。7年前,千根村還分佈着眾多煤場,家家户户都有人在煤場打工。2014年,贊皇縣取締關停了全縣露天煤炭堆場。郝曉飛琢磨起轉型:“村裏引進了種植蓮藕的項目,我抓住機遇,在原先的煤場上辦起了農業產業園。”

2020年7月,平贊高速修通。作為太行山高速的重要組成部分,平贊高速贊皇段縱貫贊皇縣中西部,不僅大大縮短了從贊皇縣到石家莊市區的時間,還促進了沿途產業發展。到郝曉飛的農業產業園遊玩的客人也大大增加,旅遊旺季時一天就有2000多人。

贊皇縣趁熱打鐵,把路網建設作為連接生態區、整合生態資源的重要基礎,公路建設總里程達到790公里,構建了一張連接40多個景點的旅遊路網,全域旅遊承載能力進一步提升。

燕趙大地生機勃勃。這條穿越太行山區的國家高速公路,將源源不斷的活力引進大山,成了名副其實的“扶貧路、致富路、旅遊路、發展路”。

內蒙古土城子鄉平頂山村——

漫山杏林結碩果

本報記者翟欽奇

4月,驅車行駛在大廣高速內蒙古通遼段,遠處山坡一片潔白,彷彿被雪覆蓋。

可那並不是雪,而是漫山盛開的杏花。此地,是奈曼旗土城子鄉平頂山村的萬畝杏林。

20年前,這裏的山都是光禿禿的。地處燕山餘脈,緊鄰科爾沁沙地,常年乾旱少雨,一眼望去,千溝萬壑。2002年,幾經考察,平頂山村原黨支部書記杜福明在自家荒山上栽了10多畝杏樹,並結合退耕還林項目發動全村栽了200多畝杏樹。2006年,全村杏樹栽植面積達到了2500畝。

春季補植,夏季採果,秋季剪枝,冬季管護。山在一點點變綠,植被在一點點恢復,村民的錢袋子一點點變鼓。

2017年,當地遭遇了一場大旱。在種植杏樹之前,如果遇到這樣的天時,基本顆粒無收。但那一年,全村人都在忙着收穫扁杏。一名村民回憶起那個收穫季,仍然激動不已:“扁杏就是咱們村的‘鐵桿莊稼’!”

隨着交通條件的改善,平頂山村的杏花香飄出了山溝溝。到2020年,平頂山村2/3以上的農户都栽植了扁杏。如今,這裏已有杏林近萬畝。每年4月,杏花盛放,甚是喜人。村民收入逐年提高,房子翻新了,道路通暢了,鄉村面貌煥然一新。土城子鄉還將山區地貌、古城遺蹟、杏林花海打造成景點,以旅遊產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2020年,平頂山村人均純收入超過8000元。

眼下,當地正規劃發展扁杏加工產業,並鼓勵以杏林為基礎發展林下經濟。萬畝杏林間,農民們的致富夢,正在一步步實現。

版式設計:沈亦伶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004 字。

轉載請註明: 最美風景在路上 更好生活在前方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