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山區寶楊路1弄2號,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發展有限公司內,辦公室還維持着王友農生前的模樣。“郵輪港公司2020重點工作計劃推進表”“中國籍船員離船入境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彙編”……火紅黨旗旁的幾疊文件,無聲訴説着他肩頭沉甸甸的責任。一艘郵輪模型,一個吳淞口國際郵輪港二期建設紀念品,一張他與郵輪港第1000萬名出入境遊客的合影——王友農對事業的滿腔熱情,盡在案頭擺放。
新民晚報“上海時刻”出品
這間不大的辦公室充滿生活氣息,桌面上擺着泡麪糕點,櫥窗裏還有牙刷毛巾,彷彿下一個瞬間,王友農便會如往常一樣推門而入,埋頭工作,加班加點。
可他再也不會出現了。
因勞累過度,王友農突發腦出血昏迷75天,醫治無效,於今年7月11日6時18分離世,享年51歲。
王友農在工作中 寶山區供圖
“船都停了,他怎麼還沒空回家”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時的驚心動魄,寶山區濱江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主任江瑞勤至今記憶猶新。郵輪人員高度密集、空間相對封閉,又通聯國內國際,“鑽石公主號”感染事件舉世關注……作為亞洲第一、全球第四的郵輪母港,吳淞口國際郵輪港面臨的形勢不可謂不嚴峻。
幸好,早在1月14日,當上海街頭還鮮有人佩戴口罩的時候,吳淞港已經提前啓動防疫機制。也是從那一天開始,王友農心裏這根弦就始終緊繃着,再也沒有放鬆過一絲一毫。
“當時我們面對春節大客流,既要勸返重點地區遊客,又要聯繫相關隔離點,協調郵輪公司、地方政府等,王友農揹負着巨大的壓力。”江瑞勤回憶,那段時間,王友農不分晝夜,始終堅守在防疫第一線。
王友農的辦公桌還保留着他生前的樣子 新民晚報記者 陳夢澤/攝
令他印象最深的是1月24日,大年三十。那天上午8時,“地中海輝煌號”郵輪靠港,3500名遊客下船。原本只需要2個多小時的下船程序,由於要對每位遊客進行流行病學調查而一直持續到了晚上。在海關檢疫時,發現三名武漢籍遊客體温異常,隨即由120救護車送至醫院進一步檢查。當時,對於密切接觸者還沒有強制性的隔離要求,又累又困的8位遊客家屬情緒激動,拒絕接受隔離。
正在公司開會的王友農得知情況後,立即趕往現場。經過半個多小時的勸説,家屬們終於同意接受隔離。王友農不放心,又驅車跟到了隔離點,到超市買了泡麪、飲料、香腸、餅乾等一大堆食品送過去。
得知眼前這個始終和顏悦色、鞍前馬後的大個子竟然就是郵輪港公司的董事長,家屬被感動了,再也沒有説過一句抱怨的話。回到公司已是深夜,王友農這才發現肚子餓得咕咕叫,原來這一天他忙得午飯晚飯都沒功夫吃,一碗方便麪,就成了他的年夜飯。
從1月22日至29日,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共靠泊8艘國際大型郵輪,出入境旅客達30595人——這8個晝夜,王友農沒有回過家,幾乎是24小時連軸轉,他打贏了郵輪港抗擊新冠的第一仗!
王友農 寶山區供圖
1月29日,吳淞口國際郵輪港暫時封港。“船都停了,他怎麼還那麼忙,沒空來看看我呢?”面對母親的牽掛,王友農並沒有停下來。落實防疫細節,研究國外郵輪在疫情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擬定建議,研究如何在做好防控的前提下讓郵輪產業儘快復工復產……王友農知道,自己守護着的不僅是一個港口,更關乎背後的一座城。
截至目前,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沒有發現任何與港口有關的感染病例。這座亞洲最繁忙的郵輪母港做到了“零輸出、零輸入、零感染”。
“親愛的船員,歡迎回到祖國”
“我在量子號漂泊了60多天,終於回到上海啦!”4月23日凌晨4時40分,皇家加勒比“海洋量子號”郵輪獲准非經營性停靠吳淞港,全船353名超期服役的中國船員平安回到久別的祖國——這也是中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以後,第一艘迴歸中國母港的國際郵輪。
洗髮露、沐浴露和替換衣物,王友農把辦公室當第二個家 新民晚報記者 陳夢澤/攝
“親愛的量子號船員,歡迎您回到祖國。離船後,我們專業的工作人員將會對你的行李進行消殺……”這天清晨,353名中國船員的手機上都收到一條温馨提示。這是王友農特意囑咐公司準備的,也是祖國迎接他們的第一句問候,許多船員看到後不禁熱淚盈眶。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後,皇家加勒比暫停了在中國母港的郵輪運營。由於各國對中國籍船員入境實施了更為嚴格的限制措施,大量中國籍船員在合同期滿後無法在境外港口離船回國。
修改完善回靠方案、現場踩點確定作業流程、召開協調會議……漫漫回家路的背後,是王友農與無數工作人員在反覆推敲中,度過的漫漫長夜。
4月14日傍晚,王友農剛向寶山區委區政府做了量子號回靠方案的彙報,正準備回公司細化方案,卻在樓梯台階上重重地栽了下來。120急救車把他送到醫院,診斷為腿部四頭肌羣損傷撕裂,醫生建議靜養,不宜走動。他住的老公房沒有電梯,當晚,是郵輪港的幾名員工輪流把他揹回了家。可第二天一大早,大家驚訝地發現董事長不知道從哪兒弄來一根枴杖,竟然又一瘸一拐地來上班了,隨身還帶着一大包衣物。為了不再麻煩員工背自己上樓,他乾脆住進了值班室。
王友農在疫情期間衝在一線,力保遊客及工作人員的安全 寶山區供圖
4月22日晚9時,王友農接到一通緊急電話:船上有一名外籍船員宮外孕出血,需要緊急救治!原本疫情下規定外籍船員不能下船,現在不僅得下船,還要開展救治,如何處置?王友農迅速與海事、急救中心等各方面取得聯繫,協調完整件事時,已是深夜。第二天凌晨,量子號靠港,他又來到碼頭,現場指揮。這一天,他發了一條人生中最後一條朋友圈:“山河無恙,歡迎回家。”迎接量子號的中國籍船員。
王友農的最後一條朋友圈
4月26日,在完成一大攤收尾工作後,王友農還與寶山海關關長周國樑約定第二天見面交流經驗,為之後回靠的郵輪做準備。誰知當天晚上,他就因為突發腦溢血,再一次重重地摔倒,昏迷不醒。
5月7日,量子號353名中國籍船員結束隔離觀察,啓程回家。這一天,周國樑發了一條朋友圈:“今天,船員們終於可以回家與家人團聚了。今天,更加祈盼着曙光中倒下的兄弟早日醒來,並肩再戰。”
“既然選擇遠方,只顧風雨兼程”
遺憾的是,倒下的王友農,沒能再醒過來。
“友農早上好,核酸檢測結果出來了嗎?”“353+1,全部陰性!”皇家加勒比遊輪公司亞太區主席劉淄楠的手機上,還保留着4月24日一早詢問量子號靠港情況的信息。他與王友農的最後一次對話,也永遠定格在了這一刻。
如果將時光的指針撥回過去,那是2012年,劉淄楠和王友農的第一次見面。“他的執着、積極、鍥而不捨,來源於持續的熱情;而這份熱情,源於他對郵輪產業未來發展的堅定信心。”劉淄楠回憶,那一年,皇家加勒比“海洋航行者號”進駐中國市場。當時,王友農剛擔任濱江委負責人不久,他敏鋭地覺察到,這將是中國郵輪產業爆發式成長的契機之一,將步入“大船時代”。
王友農桌上還放着寫滿筆記的郵輪港防疫工作方案 新民晚報記者 陳夢澤/攝
吳淞口國際郵輪港的建設趕上了中國郵輪產業蓬勃發展的黃金十年,王友農正是建設者、參與者和親歷者。2015年的一天,王友農接到了組織上要求他調任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的通知。從熟悉的公務員系統,到一個剛起步的郵輪港公司掌門人,面對角色轉變,王友農十分坦然:“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王友農對打造智慧港口、示範港口的堅定信念,在一張船票中可見一斑。2017年底之前,全國所有郵輪港都沒船票。遊客通過旅行社辦完手續、繳完費,只能在出行當天到碼頭與導遊會合。沒有船票,帶來的是監管、經營、安全等諸多問題。王友農意識到建立郵輪船票制度的重要性。他全身心投入郵輪船票試點工作中去,吳淞港的公共安全秩序有了極大提升,乘客、旅行社、船公司三方的法律關係得到明晰,遊客的通關速度從原來的30秒縮短到目前的3秒左右。2019年起,郵輪船票制度開始在全國郵輪港口推廣應用。
在熟人眼中,王友農總是有創新超前的奇思妙想。“不試試怎麼知道呢?”他常常這樣説。全國首個郵輪港口服務標準化試點;通關條形碼、自助辦票機、弱光子安檢儀等打造“無摩擦進港”;世界最大郵輪變頻岸電系統、亞洲第一套郵輪岸電系統……郵輪港20餘項創新探索的背後,處處留下了王友農的身影。
“為他再留一盞晚歸的燈”
在所有人眼中,王友農對待工作總是極其投入,不厭其煩、知難而上。
“郵輪上一件看似簡單的小事,哪怕是氧氣瓶或泳池清潔劑的上下船,都會涉及到相當多的部門,協調起來非常困難,而且沒有先例可循。”寶山區發改委副主任沈邵軍曾在濱江委與王友農共事,那段時間他們遇到過不少難題。比如,郵輪的生活污水轉運到陸地,就可能涉及檢驗檢疫、法律法規、轉運路徑、不同區域污染源控制的職能分佈等方方面面,沈邵軍協調過2次,想過放棄,王友農卻説:“既然郵輪公司提出了這樣的請求,説明是有困難的,那我們就需要想盡辦法解決。”這些難啃的硬骨頭,王友農從來沒有回絕過一次,總是親力親為。
王友農曾兩次摔倒在工作現場,他的桌邊放着不少跌打藥 新民晚報記者 陳夢澤/攝
工作中的王友農總是高標準嚴要求,可面對同事與下屬時,他又是那樣平易近人,親切可愛。相熟的人們,有的叫他“暖男”,有的叫他“大叔”,有的説他“萌萌噠”。“王友農有標誌性的笑聲,是do re mi的旋律和節奏。”上海郵輪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邱羚説,聽着他爽朗的笑聲,彷彿沒有什麼辦不成的事。
幾乎將所有的時間、精力都花在了工作上,王友農和家人相處的時光不可避免地就會被壓縮。“他好像從來沒有空閒過,我也常常詫異,為什麼一個人能有這麼大的能量,能對工作傾注如此多的心血?——可這就是他呀!”從不能適應,到慢慢理解,再到全力支持,妻子李國蘋把王友農的熱愛當作自己的熱愛,在背後撐起了整個家庭。
“在家裏,他留給我的是出門時的背影,我留給他的是晚歸時的一盞燈。他曾説過,等我退休了就陪你們。”現在,這盞燈每天都亮着。李國蘋還是希望,有一天能再等到他回家。
王友農 寶山區供圖
人物生平
王友農同志,男,漢族,中共黨員,市十五屆人大代表。曾任中共寶山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區發改委黨組書記、區濱江委主任等職務,生前任上海吳淞口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和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發展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期間多次立功受獎,記三等功一次,獲評上海市勞動模範。因抗疫勞累過度,突發腦出血昏迷75天,終因傷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7月11日6時18分離世,享年51歲。
參加工作28年來,無論在哪個崗位,王友農都以對黨的無限忠誠和對事業的滿腔熱情投入工作。他是用激情來創造的改革先鋒,直接推動了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的跨越式發展,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打響郵輪領域上海品牌;他是用生命去堅守的抗疫英雄,實現吳淞口國際郵輪港“零輸入、零輸出、零感染”,創造了國際郵輪行業防疫的奇蹟。
來源:新民晚報(記者 楊潔)
編輯:唐夢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