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發現!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曾身披金箔
頂端新聞記者 張弋
位於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是每個前往龍門石窟的遊客必打卡之地。
你知道嗎?在1400年前大佛剛完工的時候,盧舍那大佛並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顏色。
△直面盧舍那大佛是什麼體驗?
4月13日,在龍門石窟研究院“雲上龍門”系列直播中,龍門石窟研究院石窟保護研究中心主任馬朝龍透露,在對大佛進行勘察的時候,意外地發現大佛額頭的位置有貼金的殘留,這就意味着,盧舍那大佛或曾身披金箔!
1400年前修建的排水溝,如今依然保護着大佛
2021年12月7日,龍門石窟奉先寺大型滲漏水治理和危巖體加固保護工程正式啓動,這是盧舍那大佛近50年來首次進行的大型保護工程。
早在上世紀70年代,奉先寺由於年代久遠加上長期地質引力和環境因素的影響,存在着圍巖體崩塌的嚴重病害,直接導致了南壁的天王力士身體表面4噸的石塊墜落地面,大佛左部臉頰還有5cm寬的裂縫。
“盧舍那大佛的底座和手臂的蕩然無存,也是因為病害的緣故。目前我們看到的整個大佛,它的面貌就是時期保護修復完成的。”馬朝龍説。
他介紹,水會對石質文物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在石窟保護中,防水是尤其重要的工作,對於這一點,唐代人就已經有了很清晰的認識。
在奉先寺的山體上,有一處唐代開鑿的人字形排水溝遺址,兩道排水溝能夠將山體的地表徑流排到兩側,來防止對奉賢寺的沖刷。
“在1976年的施工中,我們發現了埋藏了千年的排水溝遺蹟,因長期以來泥土和碎石的淤積,失去了排水功能。經過我們重新清理和加固後,它又發揮了排水功能,並一直沿用至今。”馬朝龍説,“當時在對奉先寺進行保護的時候,我們也設計了人字形的排水溝,這就説明現代人設計的保護方式與唐朝人是不謀而合的,這不僅是文化遺產的傳承,更是文物保護的傳承。”
奉先寺首次發現貼金殘留,盧舍那大佛或曾身披金箔
如今我們看到的龍門石窟造像,都是石頭本來的顏色,然而在一千多年前唐代人眼中,它們都是彩色的。
據龍門石窟研究院陳列展示中心高丹介紹,雖然龍門石窟造像經歷了歲月的侵蝕,但在文物表面還依稀能看到彩繪顏料的痕跡。
“盧舍那大佛眼睛下方,就有淡淡的紅色顏料殘留,很難得。因此唐代人看到的造像,都身披彩色的衣服和各種各樣的裝飾,而並非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
馬朝龍説,此次保護工程有一個收穫,就是在對大佛進行調查時,意外地發現大佛額頭處有貼金殘留。雖然是用儀器測出來的,肉眼無法看到,但這依然具有重要意義,這也是奉先寺第一次檢測到殘留痕跡,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與分析。
在龍門石窟研究院院長史家珍看來,龍門石窟是中國唐朝高度發達的文化水平和社會形態的縮影,展現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代最具規模和最為優秀的造型藝術,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峯,也是唐代這個中國封建社會巔峯期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的縮影,是這個偉大時代在地面之上最大規模的實證。
頂端新聞記者從龍門石窟研究院獲悉,“雲上龍門”系列直播活動將持續至4月26日,頂端新聞也將全程進行轉播,歡迎大家下載頂端新聞app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