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詞大會上,康震因解讀“野曠天低樹”遭質疑,他的真錯了嗎

北師大文學院教授康震曾説過:“古典詩詞是中國人最經典的情感表達方式,最具中國特色。”在他看來,古詩詞永遠不會過時,它已經滲透到當今社會的方方面面,許多社交工具、平台都自然而然地添加詩詞元素,讓穿越了千年時空的古詩詞仍能展現獨特的古典美。

中國詩詞大會上,康震因解讀“野曠天低樹”遭質疑,他的真錯了嗎

不過經典需要致敬,更需要闡述者與推廣者。在詩歌文化的傳承與傳播的過程中,需要詩詞文化的專家學者為我們撥開層層迷霧,令我們發現叢林深處的精美奇觀。而在致力於推廣古典文化的專家中,康震教授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存在。

2005年,當《百家講壇》的專家們都在暢談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時候,康震教授另闢蹊徑,講起了李白、杜甫、蘇東坡、李清照等古代詩詞大家。隨着《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康震憑藉紮實的知識儲備與流暢的表達能力贏得了許多觀眾的欣賞與喜愛,成為當之無愧的“詩詞男神”。

節目之外,他還是一個業務能力強、温文爾雅、 德才兼備的大學教授,每次公選課都是高朋滿座。然而,隨着康震的“爆紅”,質疑聲與謾罵聲也接踵而來,有網友認為其矯揉造作,毫無真才實學。在一期《中國詩詞大會》的節目中,康震因解讀“野曠天低樹”引發爭議,難道頭頂光環的詩詞男神真的被高估了嗎?

中國詩詞大會上,康震因解讀“野曠天低樹”遭質疑,他的真錯了嗎

“野曠天低樹”的爭議

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一季的第八期節目中,康震在點評唐代詩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時,先是將“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讀了一遍,而在讀“低”字時,語氣偏重,讀成了第四聲。節目播出後,許多網友抨擊康震連最基本的發音都不過關,在節目中當專家簡直是德不配位。

此外,還有網友特地查閲字詞釋義,發現“低”除了“ dī ”這個發音外,沒有其他聲調,因此有人故意嘲諷與指責康震教授業務能力不過關,為博眼球竟自己隨意杜撰新的讀音。其實,如若認真觀看節目,會發現康震教授並未將低讀成“dì”,只是恰好在讀的時候發音重了些,仔細聽還是可以聽出是平聲。

畢竟人無完人,專家教授也會有嘴瓢失誤的時候,網友們抓住一點小失誤就將其無限放大,並質疑專家的學識與經驗,未免過甚其辭了。除此之外,康震教授對“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的解釋也引發了更大的爭議。

中國詩詞大會上,康震因解讀“野曠天低樹”遭質疑,他的真錯了嗎

他的觀點如下:“因為視野特別開闊,感覺天比樹還要低,而樹反而到天上去了,月亮則離我們非常近。孟浩然寫的是一種非常曠遠的意境,這是一個久居山林的隱士所特有的感覺。”如此説法很快在節目的評論區引發熱議,有人認為康震教授的解釋與古詩的正常釋義有所出入。

視覺的差別導致人眼中的“天”比“樹”還要低,可樹怎麼可能會到天上去了呢?那麼這一解釋對錯與否?

《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寫於唐玄宗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彼時的孟浩然已過不惑之年,因科舉落榜而寄情山水之間。“建德江”是新安江流經“建德”的這一段江水的名稱,如今的建德江位於我國的浙江省。“宿建德江”指的是詩人住在建德江畔,這是一首抒發羈旅之思的古詩。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中國詩詞大會上,康震因解讀“野曠天低樹”遭質疑,他的真錯了嗎

首句描述詩人在江上划着船,慢慢劃至江中的一個煙霧繚繞的小島邊,並停靠在那。此句既交代了寫作背景,又點明題意,還為接下來的抒情奠定了基礎。緊接着,“日暮”來臨,隨着天色漸暗,江上霧氣濛濛,詩人突然觸景生情,遊歷玩樂的心情全部消散,只剩下滿腹愁緒。

這裏的“客”並非指旁人,而是詩人自指。如今的他遠離家鄉,宿在建德江畔,自然是客人,而四處遊歷的他仍會不自覺地思念家鄉與親人。對於孟浩然來説,吳越之行的目的一方面是結交好友,另一方面是排遣科舉失利的挫敗感與哀愁。

“新”字更是精妙,説明詩人的愁緒並非此時此刻受到景色觸動而產生的,而是在漫遊的全過程中始終存在,宿在江邊後再次湧現罷了。三四兩句的“低”與“曠”、“近”與“清”是相互映襯的。因為原野蒼茫且空曠,才顯得天更加低一些;因為江水澄清乾淨,才顯得水中月離人更近一些。

中國詩詞大會上,康震因解讀“野曠天低樹”遭質疑,他的真錯了嗎

由此可知,“低”從“曠”中出,“近”從“清”中出。這四字既描繪了景色,也突出了詩人的心情。詩人將心情與景色融為一體,滿懷憂愁的他置身於廣袤且寧靜的天地之間,只有一輪明月與他的距離最近,彷彿能理解他當時的境遇,而憂愁也因此得到了些許慰藉。

交友滿天下,無緣仕途路

孟浩然在鹿門山隱居多年,通過遊歷結交了不少高官名士,卻還是沒有得到任何被舉薦的機會,更沒辦法出人頭地。唐玄宗開元五年(公元717年),孟浩然便開啓了長達八年的遊歷之旅,相互舉薦、尋求機會是當時文人的常態與風氣。

因此孟浩然便將希望寄託於此,用八年時間四處結交好友,從被貶謫的官員到同船的旅友,簡直是來者不拒。但這些友情終究沒有帶他走上仕途,孟浩然只能選擇參加科舉,誰料最終科舉落榜。可孟浩然並沒有放棄,公元725年,他來到東都洛陽尋求官職,並將《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一詩呈獻給宰相張九齡,希望能夠得到賞識。

中國詩詞大會上,康震因解讀“野曠天低樹”遭質疑,他的真錯了嗎

誰曾想張九齡倒是頗為青睞他,可唐玄宗並不賞識他,孟浩然只能怏怏離開,失落的孟浩然再次開啓了吳越之旅。那一晚,夜色朦朧,他獨自一人在建德江上夜泊,望着廣闊蒼茫的天地,內心越發覺得心酸落寞。

彼時的他孤身一人,只有明月相伴,科考失利,又得不到舉薦,有家歸不得,愁緒再次襲來。種種複雜的情感交織在一起,令孟浩然無所適從、輾轉難眠,這才有了這首絕世佳作《宿建德江》。

綜上,孟浩然的《宿建德江》運用了反襯、對比的手法對景物進行描寫,整體富有層次感。詩人將自己的羈旅之思巧妙地融合在日暮、明月、江水等意象之中,甚至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整首詩虛實相間,相互映襯,清新自然,意境深遠。

中國詩詞大會上,康震因解讀“野曠天低樹”遭質疑,他的真錯了嗎

結語:

康震教授對這首詩的解釋合情合理,畢竟在置身於一個廣闊的環境之中,天地在沒有遮擋物的情況下,彷彿連成了一片,而此時的樹自然就比天高了一些,説成“樹反而長到天上去了”並無嚴重問題。

總之,許多古詩詞會摻雜一些玄幻與誇張的成分,我們沒有必要過分拘泥於一字一詞,毫無顧忌地去品味古詩詞的魅力何嘗不是一件美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52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詩詞大會上,康震因解讀“野曠天低樹”遭質疑,他的真錯了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