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統計局建議, 試行企事業單位週末2.5天彈性作息,引導幹部職工帶頭旅遊消費。(6月4日 澎湃新聞)
何為“2.5天彈性作息”?是指在“雙休”的基礎上,讓企事業單位職工,在不影響正常工作的前提下,通過調休等方式,增長“半天”休假時間,讓其周邊遊等,令“不景氣”餐飲業、民宿等火爆起來。
變“雙休”為“2.5天”,既延長了企事業單位勞動者的休息時間,又能拉動刺激消費,擴大內需,讓經濟走出“低迷”,可謂是功在當代、利在長遠,理應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贏得眾勞動者持久之掌聲。
然而事實卻恰好相反,此“建議”被媒體曝光後,無論是媒體,還是眾網民皆表現出驚人的“平靜”,既沒有一浪高過一浪的“歡呼聲”與“掌聲”,也沒有“反對與指責聲”,更沒有轉載與絡繹不絕的跟帖,發表自己的觀點。
當前,疫情尚未結束,內防反彈,外防輸入之形勢不容樂觀;在此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國家財政支出“剛需”增加,“出口”受限,要推動我國經濟“走出”低迷狀態,實現“穩增長”之目標,只能將希望寄託在“刺激消費”上。
試行“2.5天彈性作息”, 既能延長勞動者休假時間,更能刺激消費慾望,讓消費者有時間去消費,從而擴大了內需;此舉可謂是一舉多得,無疑是目前形勢下推動經濟發展之“妙招”。
然而冷靜思之,雖增加休假時間是刺激消費的因素之一,通過此舉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經濟的發展;但決定消費的根本因素,並不在“休假”,而在眾消費者的經濟收入水平、以及對未來收入預期等。
今春以來,受“國外輸入”的影響,疫情在各地相繼出現了反彈,受疫情的影響,眾多工廠、企業尤其是服務業,開工不足,眾多勞動者,收入鋭減,正常的生活已受到了巨大的衝擊,在此條件下,談“刺激消費”,顯然失去了基礎與底氣。
面對經濟發展受阻之現狀,我國出台了諸如提供資金、減税、緩繳社保等“一攬子計劃”當務之急,各地理應結合實際,將國家的決策部署落地落實,讓眾多受疫情影響的中小企業走出“困境”,方是上策。
就業不僅是民生之本,更是拉動消費的根本;中小企業是眾勞動者就業之場所,讓其開足馬力,投入生產,就能有工可做,有錢可掙,從而為社會的穩定奠定基礎,讓消費逐步熱起來,為經濟走出“低迷”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
推動經濟持續發展,拉動消費,本就是一篇大文章,要寫好此篇文章,理應深入開動腦筋,抓住問題之關鍵,多措並舉,持續給力,單純依靠某一方面的力量,顯然是“力不從心”,實難收到了應有之功效。
對“試行2.5天彈性作息”,社會對此顯得十分的“平靜”,並未給予熱烈的“掌聲”,從一個側面,卻透出了社會的理性,其意義遠勝於“掌聲”,為此,不用大驚小怪。
(尚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