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説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車外看了看,説,“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
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
……
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節選自《背影》
讀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我們總會為作者筆下的慈父形象所感動。兒子都20多歲了,北京也如果好幾回,可是當兒子又一次回京,父親還要從揚州趕到南京來送他,臨分別時,又撐着胖胖的身子為兒子買桔子。
文章中,作為兒子的朱自清也時時流露出對父親的感恩與牽掛,是一個孝順的兒子。但是,人們也許沒有想到,寫作《背影》時,朱自清與父親朱鴻鈞正打着"冷戰",兩人已不相往8年之久,關係僵到了不能再僵的程度。
朱自清的父親叫朱鴻釣,是個讀書人,做過一些小官,曾在東海、高郵、揚州、徐州等地做官。朱鴻鈞1917年在徐州失業後,便仕途坎坷,生活逐漸困頓,老境頹唐。
朱家是書香門第,而作為家中長子的朱自清,自然而然被朱鴻鈞寄予厚望,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光宗耀祖,所以對少時的朱自清既格外疼愛又嚴加教育,在盡力保證兒子生活無憂的同時,對他管教甚嚴。
朱自清當時所處的時代是科舉初廢,新學剛興,父親對新式學校的教學方法和讀書的效果很是懷疑,於是就把他送到秀才那裏學習古文和詩詞,接受舊式的教育。
每次放學回來,他總要過目朱自清的作文,這樣的嚴格督促,為朱自清的古詩文和在古詩文和經史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他以後成為散文大家作了鋪墊。
對於朱自清,朱鴻鈎既有嚴厲的一面又有慈愛的一面。
朱自清曾在散文《冬天》裏,回憶童年和父親在一起的幸福時光:
“冬天的夜晚特別的冷,父親便起了爐子,煮上白水豆腐。但‘洋爐子’太高,父親得常常站起來,微微地仰着臉,覷着跟睛,從氤氲的熱氣裏伸進筷子夾起豆腐,一一地放進我們的醬油碟裏。我們都喜歡這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鍋,等着那熱氣,等着熱氣裏從父親筷子上掉下來的豆腐。”
寒冷的冬夜中,父子圍爐坐吃飯,父親為兒子夾白水豆腐,這是多麼温暖的父子情啊!
不過,朱鴻鈞大半生都生活在清代,畢竟是封建式家長,信奉”父為子綱”,父親可以安排兒子的一切,兒子必須無條件服從父親,父子之間的尊卑關係是不可侵犯的,他雖然愛兒子,但是卻並不過多表露,而且非常嚴厲,隨意操控兒子的生活。
小時候的朱自清沒辦法違逆大人的意志,加上傳統文化的薰陶,他對父母也是順從的,但是長大後,曾經的壓抑就一下子爆發出來。
1917年,朱自清家裏遭受了兩個大變故:
一是父親朱鴻鈞做徐州榷運局(煙酒公賣局)局長時,又娶了一房姨太太,這在當時本來算不上什麼,但是在老家的潘姓姨太太不幹,跑到徐州大吵大鬧,結果把朱鴻鈎的“差使”給鬧沒了。
二是朱自清的祖母恰恰在這個時候過世,家中為了辦理喪事花費了一大筆錢,也借了不少外債。
為了緩解家中的經濟負擔,朱自清不得不提前結束自己在北大的學業,轉而出去尋找工作。
1921年,朱自清奔赴揚州八中執教,當時,朱鴻鈞憑着自己與校長的私交,讓校長將兒子的薪水送到家裏。
朱自清對於父親的做法非常不滿意,他認為,家中的經濟狀況不佳,作為長子,自己肯定負有責任,何況自己的太太和孩子也住在家裏,但是父親不應該把他掙的薪水全都控制,畢竟,自己是一個成年人,有自己的支出。
但朱鴻鈎卻不這樣想,他認為兒子是自己生的,讀書也是自己供的,現在有了養家餬口的能力,在家庭經濟困難時期,將其薪水“統籌”一下也沒什麼不對。
父子倆爭來爭去沒有結果,在父親執意領走自己的薪水一個月之後,朱自清憤然辭職。
朱自清和父親朱鴻鈞之間的矛盾衝突,實質上是舊傳統與新觀念的矛盾,是舊思想和新思想的矛盾,是專制和自由解放的矛盾,是父親的封建家長專制與兒子個性自由思想解放要求的衝突。
這是20世紀初,中國知識分子的共同境遇,經濟衝突只不過是形式上的顯現而已。
朱自清也曾嘗試改善過父子關係。
1922年的暑假,朱自清帶着太太和兒子回過一次揚州,朱鴻鈞先是不讓他們進門,准許他們進門後,又不和他們説一句話。幾天後,朱自清只好帶着太太和孩子悻悻離去。
第二年的暑假,朱自清又回了一趟揚州,但是父親的態度依然沒有太大改變,這讓他非常痛苦。
其實,朱鴻鈞表面上對兒子冷若冰霜,也一直不肯向兒子認錯,但是心裏卻時時牽掛着兒子。朱自清不再回家後,他為了和兒子取得聯繫,便以問孫子消息的名義給兒子寫信。
1925年10月的一天,在清華大學任教的朱自清收到兩年多“不相見”的父親自揚州寄來的家信,信中寫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父親的信讓朱自清深深的自責,他驀然回憶起8年前父親在南京浦口車站送自己上學的情景,心中產生無限感慨,於是提筆寫下《背影》一文。
朱鴻鈎當時並沒有看到兒子發表在報刊上的作品,直到1928年,朱自清的弟弟朱國華收到開明書局寄來的《背影》散文集,發現其中有這麼一篇文章,連忙將書拿給父親看。
朱鴻鈞那時已經有些行動不便,他慢慢挪到窗前,戴着老花眼鏡,一字一句地讀着《背影》,讀着讀着,不禁老淚縱橫,激動得雙手不住地抖動,父子倆從此和好如初。
其實,讓朱鴻鈞、朱自清父子化干戈為玉帛的是兩個字:親情。
仔細想想,親情應該是世間最濃烈最真摯的感情,它可能撕裂、可能受傷、可能對你冷若冰霜,但是心裏永遠裝着你,會時時關注你。它不會被人為抹殺,也不會隨着時間沖淡,無論經歷過多少挫折,這種情感永遠都是可以回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