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歷史】淠河之濱武陟山
近日翻閲清康熙年間編纂的大型類書《古今圖書集成》,在其中的《廬州府山川考三》發現這樣一段文字:“武陟山,漢武帝南巡登封霍嶽駐蹕於此。”
原來,歷史上相當長一段時間,古六安州屬於廬州府治下,一直到雍正二年(1724年)六安州升為直隸州,才從廬州府分治出去。
1
那麼,這座曾經屬於廬州府的武陟山到底是什麼樣子呢?2021年元旦小長假,我們駕車來到了距離合肥70公里左右的六安城西、淠河之濱的武陟山。
和合肥周邊眾多山巒一樣,武陟山也屬於大別山餘脈,附近另有四座山峯,由於發音誤讀且五峯連綿,常常被六安人叫做五指山。
説到武陟山這個名字的由來不能不提到漢武大帝,武陟山的“武”即指漢武帝劉徹,“陟”是登高而上的意思。漢武帝在這裏登高望遠,觀大別山之氣象,盼六地之永安。
在此之前,這座山名為盛唐山。
自漢武帝登高留名以降,武陟山歷經千年滄桑,留下了一段段傳説與佳話。
宋代之時,武陟山上曾設有“武陟書院”,相傳文武狀元焦氏兄弟曾就讀於此,舊有“焦狀元讀書枱”等遺址。
焦狀元名煥,其弟名炳。焦煥是宋建炎二年(1128年)戊申科特奏進士第一,弟弟焦炳傳為建炎乙亥科武狀元。關於焦狀元中狀元,還有一段不得不説的故事。
傳説當年焦狀元帶着書童一起進京趕考,途中夜宿一家客棧,第二天啓程時,書童不小心錯拿了別人的包袱。不知走了多少路程,主僕二人才發現此事,並在包袱中發現了許多銀兩。雖然趕考要緊,可是焦煥還是命書童把包袱趕快送回去,書童一來一回耽誤了很多時間,等二人趕到京城的時候卻早已過了開考的日期。
也許是上天憐憫其善行,正好那年考場失火,延誤了考期,焦煥才得以及時趕上,並順利考上了狀元,以致有“不因南宮火,哪得狀元焦”的説法。
武陟山上原本有一座金山寺,香火鼎盛,香客絡繹不絕。可惜後來在清末動亂中被毀,一直到幾十年前才又重建。
傳説當地百姓曾在山上見到一個白髮老者端坐在山峯之上,轉頭又突然不見了,所以傳言有神靈在此。後來九華山一位高僧雲遊此地,在武陟山旁邊的金山上興建了現在的金山禪寺。
2
由於職業習慣,每到一地,我們喜歡到當地圖書館查閲方誌典籍。同治十一年編纂的《六安州志》有六安八景圖,現又翻刻在老淠河岸邊的文化牆上。
六安八景分別為“鐘樓遠眺”、“桃塢晴霞”、“齊雲擁霧”、“赤壁漁歌”、“九公聳秀”、“龍穴返照”、“嵩寮瀉乳”、“武陟積雪”。武陟積雪在民間又叫做武陟殘雪,民間有詩傳頌“六州雪已盡,武陟有殘雪”。説的是整個六安的雪都已經化盡了,在武陟的山頂上還有積雪殘留供人賞玩。
蒼山原不老,為雪而白頭。武陟山因海拔較高,約六百多米,故此積雪難消,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五指山”五峯連綿,鬱鬱葱葱,武陟最高而獨領風騷,從西南到東北綿延起伏的五山如巨龍般俯卧延伸好幾公里,武陟山居龍之首。
武陟山宋代就建有武陟書院,讀書的學生們每天在這青山綠水間,伴清風而頌詩歌,好不暢快。
據當地人介紹,這裏五山之間舊有武陟山村,由於位於羣山之中,往來不暢,故少與外界接觸,鄉民淳樸。由於武陟山偏離六安城區,故而古時少有人遠來登山,能在這裏賞玩武陟殘雪的都是些對美景不勝嚮往的文人騷客,就如當年的漢武帝一樣,為山色風光所傾倒,登山而賞美景。
《六安州志》有詩曰:漫言警蹕漢皇蹤,且喜寒凝少女峯。田父煨爐燒榾松,瓦盆傾倒祝三農。想來在那冬雪未消的時候,遙望蒼山負雪,品一口農家美食,喝一壺温熱水酒,留下一段回憶故事,那是怎樣的一種風情啊!
六州雪已盡,可是心中對雪的思念卻斷不了,去那武陟山上尋訪殘雪,在雪未盡的時候,採些梅花枝頭的殘雪,藏在壇裏,埋在地裏,等來年五穀豐登的時候取出來釀一罈酒,在新雪初降的時候,品殘雪美酒,看那漫天初雪飛舞,箇中滋味盡在杯中,能飲一杯無?
3
説到淠河,合肥人並不陌生,蜀山區就有條淠河路,而合肥人喝的水更是通過淠河總乾渠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千家萬户。
長長的淠河是六安的母親河,滋潤了一方水土一方人,而武陟蜿蜒的山脈便是六安人的風骨,撐起了六安人心中的那片天地。山中草木翠,水邊柳絲垂,山山水水相依偎,這山這水孕育了六安的人傑地靈,給予了山的豪情與水的温柔。無論六安人走到哪裏,這山與水總是長相伴隨,故鄉的土與故鄉的水是每個人心中永遠的牽掛。
當地人告訴我們説,以前的武陟山及其周圍的幾座山裏常有野狼出沒,還有狐狸、野兔、松鼠、野雞等動物,漫山長滿了長毛松,山上的松菇、野果、蕨菜都成了山下人活命的糧餉。松樹的枝條、長松毛、松果是山下人燒不完的燃料。
松樹間蔓草叢生,一種是寬葉長茅草,採下來可編成蓑衣,山下人可用來擋風避雨;另一種是荒草,圓幹細長韌性好,砍回家曬乾可以蓋房頂,經得起風吹日曬,擋風蔽日。武陟山為她的孩子帶來了豐衣足食的生活,養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默默付出了她的一切,她是六安人的脊背,是他們的精神依靠。
人生路難免崎嶇,可是也崎嶇不過武陟山的林間小道,人生多有歡笑,難免也有淚水,可是在武陟山上登高遠眺,還有什麼不能放下。無論來自哪裏,有歡樂還是苦痛的故事,即是同舟,在武陟山下相遇,且共濟。同舟之人,放下心中彼此的矛盾,為了共同的理想而去追逐,無畏更無懼,無論身處天涯海角,我們都在武陟山下曾經相遇過,曾經走過那些崎嶇的小路,曾經為了夢想流下了汗水,我們登上絕頂,賞那一抹殘雪之美。苦盡必有甘來,我們乘風破浪,攜手踏平崎嶇,只為了讓人生的歡笑多於唏噓。
武陟山下的相遇,是今生今世的約定,走過崎嶇,走過幸福,把人生這杯茶喝百遍,淡成了一杯白水,相約來年看雪。
□李雲勝 王正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