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古鎮秋雨

由 秋長紅 發佈於 休閒

四川雅安上裏古鎮。
錢偉鑫攝(人民圖片)

上裏古鎮的秋雨來得輕悄、靈動。剛才還看見一團霧靄和對面的十八羅漢山,轉眼間就聽見雨腳踩動樹葉“噗噗”的聲音。整個古鎮由近及遠籠罩着朦朧的光影,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畫。

古鎮入口是一段平緩的石階,平水橋壓在白馬河上,凹凸不平的大石頭鏤刻着歲月的痕跡。細雨落入橋下的河水裏,濺起一顆顆小水珠,然後又擴散開來,沿着河流的走向緩緩移動。古戲台、近水樓屋頂聚集的雨水,也從瓦檐潺緩流下,匯入白馬河。

位於四川西部的雅安雨城常年多雨,年均降雨量達1800毫米左右。古鎮就位於雨城區北部,是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重要驛站,有韓、楊、陳、許、張五大家族居住於此,故又名“五家口”。傳説女媧在此上方的天穹補漏,五彩石卻沒有把天完全補上,因此這裏常年滲漏着雨水。

走進井字形的古街,寬敞的“台子壩”上圍了不少遊客。他們撐着五顏六色的雨傘,駐足觀看古戲台上的川劇表演。只聽激昂的器樂聲響起,一名頭戴鳳冠的表演者,不斷在台上甩袖子、揮扇子、扭頭,變化着表情豐富的臉譜。這是川劇的精粹——變臉。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古鎮就開設了雅州第一個川劇“娃娃戲班”,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彭海清就是從這個戲班走出去的。川劇也像這綿綿秋雨,在關於“娃娃戲班”的記憶碎片裏飄飄灑灑,陪伴着這個古老寧靜的鄉村。

微風揚起客棧的旗幡,雨絲斜飛着飄過轉角樓。這座清代的木質建築,飛檐翹角,古韻十足。那些濕潤的木欄杆,閃動着褐色的光澤,像在飄逝的往事中遇見故舊。“噠噠噠!”樓下傳來噠麪條的聲響。師傅姓郭,外地人,承包了這家轉角樓。“噠噠面”是其拿手一絕,在古鎮有口皆碑,已成為一家網紅店。我睃了一眼麪館,堂子裏坐滿了客人,郭師傅正在案板前專心噠麪條。

古鎮上像郭師傅這樣的經營户不少,他們或許是一顆雨滴,與其它接踵而至的雨滴,匯成了滋潤古鎮蓬勃興旺的甘霖。

古鎮街道不寬,兩邊商鋪林立,擺滿了旅遊商品和土特產。因雨水的緣故,石板路上晃動着一串串雨傘,給古鎮增添了熱鬧的氣氛。來到磐安橋廣場,頓覺豁然開朗,一座恢宏的古建築拔地而起,“衞守府”三個火焰金邊大字分外醒目,這就是有名的韓家大院。

此時,雨勢較大,廣場的石板上濺起無數的小水花,直往鞋子和褲子上跳。疾步拾階而上,進入韓家大院。大院建於清道光年間,是韓氏家族仿京城官邸修建,由7個四合天井組成,又稱“七星抱月”。院內佈局分明,莊重大氣,特別是它的窗雕藝術堪稱佳作。無論是鑲嵌鏤空雕刻的戲曲人物,還是立體造型的飛禽走獸,迥然殊異於其它雕刻,無一重複。花卉、仙鶴、人物形象逼真,是民間建築木雕藝術的珍品,電視連續劇《聊齋志異》曾在此取景拍攝。

雨水不斷落入大院天井,匯成一條條小溪,順着地壩邊沿流向排水口。聽見雨滴“啪啦啪啦”擊打中央太平缸的聲音,幾株纖弱的草葉在水面搖晃,似乎經不住折騰。這樣的雨天,彷彿一段時光倒流,讓人身臨其境,在古老的氣息裏回憶往事。

沿茶馬驛站繼續往上行走,臨近遊道的黃茅溪流水潺潺,與入口處的白馬河形成“二水夾明鏡”的意境,使古鎮更添“水鄉小鎮”的魅力。不知不覺來到二仙橋,雨勢已緩,只有樹葉上聚集的雨滴掉在石板路上。許多畫院的學生在遮雨棚裏支着畫架,屏聲靜氣描繪二仙橋和周邊景觀。二仙橋是一座高卷拱單孔石橋,建於清乾隆四十一年。此橋經過3次修建,橋面兩側有石欄,刻着龍頭龍尾,寄託了老百姓希望洪水不再氾濫的心願。

佇立於細雨中的二仙橋,遠眺青黛的羅漢山和觀音山,彷彿忘卻周身煩惱,以一種空靈抵達古鎮平和的時光。落在身上的雨滴,像久久不曾鬆開的手指,帶我找尋內心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