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專門選了個好天氣前來,昨日的京城颳了一夜風,醒來後碧空如洗,天空藍得透徹,如同加了一層漫畫濾鏡。秋高氣爽的天氣讓人極為享受,怪不得老舍把北平的秋稱為天堂。
坐地鐵西郊線抵達香山站,出站後發覺遊客太多了。如潮的人流似角馬羣過河一般擁擠着向前趕,站在人羣裏根本不用自己走,直接是推着前行。
可能去的有點早,香山葉子並沒有紅,印象裏層林盡染、漫山紅遍的美景沒有出現。本來有點失望,但在遊覽一圈後,香山風景與人文早已衝散了失望,又滿心歡喜起來。
據明代成書的《宛署雜記》記載:“妙高堂(香山寺中的一座建築),在宛平縣西四十里香山寺右,唐以來有之。”如此看來,香山成為人文勝地的淵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了。
香山之名有兩種説法,一種是早年間山上栽有大面積杏花,每年花期一到,便花香濃郁,故而得名。另一種則是來自《香山永安寺記》,講到山中有一塊大石頭,形狀和寺廟燒香的香爐很像,久而久之便取名為香山。
香山並不高,海拔550米左右,佔地188公頃,但山路較多,較為陡峭,尤其是最高處香爐峯,因攀登困難被叫做“鬼見愁”。我爬過很多高山,但500米的香山還是讓我吃了不少苦。
香山成為皇家園林的歷史,是從明朝朱棣遷都北京後開始的,而在香山營造宮苑,元代時已出現。元世祖忽必烈曾到香山上的永安寺遊覽,元仁宗在位時,還將永安寺更名為了“甘露寺”。
因環境優美,風水極佳,香山一帶在明代被劃為皇家陵寢區域,專門埋葬皇子、公主以及皇帝的妃嬪。1441年,大太監範宏出資七十餘萬修建了永安禪寺,萬曆皇帝在遊覽香山時,感嘆景色蒼翠便寫下了“來青”二字,這便是香山寺旁的“來青軒”。
到了清乾隆時期,香山開始修建大型園林工程。乾隆帝是極為喜歡香山的,每逢夏秋時節,都要到此狩獵納涼。他還專門修建了座勤政殿,位於靜宜園內,作為在在此期間處理朝政和接見大臣的場所。
無奈繁華終究還是被鐵蹄打破,清朝末年,外國侵略者侵入中國,遠在京西的香山公園也沒能倖免。1860年英法聯軍將香山公園的奇珍異寶洗劫一空,能帶走的都帶走,帶不走都一把火燒燬。
命運對香山的摧殘還沒有結束,1900年八國聯軍再度搶奪,這次連寺廟也沒放過。從此一代名園瓦礫遍山,幾近荒廢。
如今看到的建築,基本上都是重修的,山上還有一些殘垣斷壁的寺廟,沒來得及修,若不是旁邊有文字介紹,遊客們都不知道原來山上曾有這麼多建築。
比如“遊目天表”,始建於1745年,殿宇內設有寶座、屏風、包廂,是供清朝皇帝遊玩時休息場所。可惜1860年毀於英法聯軍之手,原建築所剩無幾,現在看到的是2003年原址上覆修的。
這座京城旁的山峯,與它所處的京城同甘共苦,它的一山一石,將這個民族所經受的磨難一一記錄下來。
香山公園正式面向大眾開放是在1956年,之後開始大範圍復建。2002年重修了勤政殿,還原了這座皇家特色建築,據説殿外牌匾還是乾隆皇帝親自題寫的。
煥然一新的香山公園,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皇家園林,而成為了市民郊遊的場所。此處環境清幽,靜謐淡雅,森林覆蓋率達到了96%,茂密的植被足以將陽光遮擋在外,一年四季皆有自然美景。
山中偶爾會有小松鼠穿梭,它們個頭不大,卻體態輕盈,在山林間上下穿梭,一旦也不怕人,引得遊客駐足觀賞。
山林內古樹眾多,幾百年古樹隨處可見,據統計至少有5800餘株,佔到了北京城區古樹的四分之一。這些古樹平常還較為低調,可一旦到了秋天,便將所有能量揮灑而出,漫山遍野的紅葉,更成為京城盛景。
需要注意的是,香山紅葉並不是楓葉,而是黃櫨,數量將近10萬株。除了紅葉,這裏還有金黃的銀杏、蒼翠的油松,秋風一吹便化身為了繽紛之秋。
深秋時節的香山公園,身披五彩霞衣,以豔紅為主色,配以明亮的黃、蒼翠的綠,各種顏色點綴其中,這座昔日皇家園林將會驚豔全國,成為一片色彩王國。
倘若遇到晴朗天氣,便不能再好了。此時的香山公園,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美得清澈,美得酣暢,美得悠遠,美得深沉。
一生痴迷於寫詩的乾隆皇帝,看到香山美景後詩興大發,寫了篇“絢秋林”。文中描繪秋日風光為“深秋霜老,丹黃朱翠,朝旭初射,夕陽返照。綺纈不足擬其麗,巧匠設色不能窮其工。”
這在乾隆浩如煙海的著作中,實屬難得佳作。至今山林內還有一座“絢秋亭”,位於半山腰處,是為紀念乾此文而建。
導遊説,香山紅葉的最佳觀賞期還有10天,等到紅葉漫山時,全國各地的遊客擠破了頭也要前來。我今年是沒機會了,只能期待下次光臨,若你也想看香山紅葉,建議11月初前來,那時應是最美的時刻。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買賣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