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一刻:“最像一朵花”的梁實秋

  文如其人,放在梁實秋先生身上,合適不過。這本《人生忽如寄》是一本散文選集,主要擷取了梁實秋先生的經典之作,以及一些與當下社會契合的散文篇目。一百年前的文章,拿來衡量當下,也是筆墨延宕,用意頗深。可見編者也是用了心的。

  説起梁實秋先生,大部分人可能只聽過他和魯迅先生筆戰的故事。其實,這位先生寫的文章也是一等一的經典。作為新文化運動的經歷者和觀察者,他是最早用白話文進行散文寫作的那撥人,不成熟的白話文寫作,讓他們的風格偏向古樸、自然、純真,常被人拿來和他比較的林語堂等也皆是如此。

  這幾年,民國大家的散文越來越熱,是有其原因的。

  就拿梁實秋來講,他自己在《談話的藝術》那一篇當中也提到,“談話,和作文一樣,有主題,有腹稿,有層次,有頭尾,不可語無倫次。”流暢的表達,端正的結構,是他特別極為看重的。

  再有,梁實秋年輕時去哈佛留學,回國後又做翻譯和文學批評,可以説是“中西逢源,旁徵博引”,文中也常見他使用文言文,讀來頗有古意。這就是現在作家比不了的地方,對古代文獻和西方文化的認識一定是比不了那個風雨飄搖時代裏的讀書人。

  還有一點,就是梁實秋的那種極為雅緻的生活態度。連冰心也誇他才、情、趣皆有,原話如此:“一個人應當像一朵花,不論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個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實秋最像一朵花。”

  梁實秋這朵花,在71歲那年認識了小他28歲的韓菁清。韓菁清當時已是台灣金馬影后,星光閃耀,梁實秋對她一見鍾情,便勇敢追求,最終贏回美人心。

  這本書裏選的好幾篇,你都能從中窺見他對愛情的理解,以及他卓越的撩妹技能。

  比如,他覺得聊天這件事情,在開頭就一定要“來的挺拔而突兀,或是非常爽朗,總之要引人入勝,不同凡響。開口便談天氣好壞,當然亦不失為一種寒暄之道,究竟缺乏風趣。”現在人們都使用社交工具,很少見面,聊天搭訕,開口閉口即是早安、晚安、在幹嗎、吃了麼,十分無趣,不如去翻一翻這本書,瞭解一下樑實秋的是怎麼看的。

  從梁實秋認識韓菁清的第六天開始,他就像做功課一樣,每天一信,當面遞到她手上。在書裏《信》那篇,他説,“情書是一種緊急救濟”,“寫信者並無所求,受信者但覺情誼翕如,趣味盎然,不禁色起身往。”

  他不是為了寫信而寫信,他就是想讓自己愛的人感到“趣味盎然”。

  這是他風雅的一面。

  世間百態,都能入了他的眼,進了他的文章。他寫自己生活的地方,接觸到的事物,寫自己的處世之道,寫對短暫人生的反思,也寫世間白相的紛繁。嬉笑怒罵,一種表情就是一篇文章;男女老少,每個人羣有它自己獨特的地方。

  我最喜歡看他寫吃。

  他喜歡把吃變成一件動感十足的事情。在《吃相》裏,吃糖醋排骨的人“砰砰作響,其聲清脆,密集如連珠炮”;吃炸醬麪,猛吸麪條之後咬一口生蒜瓣,呼嚕呼嚕,然後咔嚓一聲。他還寫《饞》,“人之最饞的時候是在想吃一樣東西而又不可得的那一段期間”,“饞與階級無關”,“大抵好吃的東西都有個季節,逢時按節地享受一番,會因自然調節而不逾矩”。

  梁實秋寫的是美食,更是吃這件快樂的事兒。

  這是我頂佩服他的一個地方。

  讀梁實秋,可以先從這本簡樸而奇妙的書開始,體會他所説的雅緻人生,究竟是什麼樣的,如果你覺得就只是讀書喝茶,那就大錯特錯了。正如他在書裏説的那樣:

  即便想着“人生短促極了,哪裏會有多餘的時間待人消遣呢?”,在散步的時候,也總要攜帶一根手杖,思索六朝古人的散步之道,喜歡“東望西望沒人管,快步慢步由你説”,常常有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天覆地載,孑然一身”的感受和直覺。

  直到太陽出山,穿睡衣睡褲的女人們倒垃圾、捧着紅泥小火爐在路邊呼呼地扇,才搬步回府,順便幽默一把,黑一下當時的環境:

  散步一定要在清晨啊。

  文如其人,放在梁實秋先生身上,合適不過。這本《人生忽如寄》是一本散文選集,主要擷取了梁實秋先生的經典之作,以及一些與當下社會契合的散文篇目。一百年前的文章,拿來衡量當下,也是筆墨延宕,用意頗深。可見編者也是用了心的。

  説起梁實秋先生,大部分人可能只聽過他和魯迅先生筆戰的故事。其實,這位先生寫的文章也是一等一的經典。作為新文化運動的經歷者和觀察者,他是最早用白話文進行散文寫作的那撥人,不成熟的白話文寫作,讓他們的風格偏向古樸、自然、純真,常被人拿來和他比較的林語堂等也皆是如此。

  這幾年,民國大家的散文越來越熱,是有其原因的。

  就拿梁實秋來講,他自己在《談話的藝術》那一篇當中也提到,“談話,和作文一樣,有主題,有腹稿,有層次,有頭尾,不可語無倫次。”流暢的表達,端正的結構,是他特別極為看重的。

  再有,梁實秋年輕時去哈佛留學,回國後又做翻譯和文學批評,可以説是“中西逢源,旁徵博引”,文中也常見他使用文言文,讀來頗有古意。這就是現在作家比不了的地方,對古代文獻和西方文化的認識一定是比不了那個風雨飄搖時代裏的讀書人。

  還有一點,就是梁實秋的那種極為雅緻的生活態度。連冰心也誇他才、情、趣皆有,原話如此:“一個人應當像一朵花,不論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個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實秋最像一朵花。”

  梁實秋這朵花,在71歲那年認識了小他28歲的韓菁清。韓菁清當時已是台灣金馬影后,星光閃耀,梁實秋對她一見鍾情,便勇敢追求,最終贏回美人心。

  這本書裏選的好幾篇,你都能從中窺見他對愛情的理解,以及他卓越的撩妹技能。

  比如,他覺得聊天這件事情,在開頭就一定要“來的挺拔而突兀,或是非常爽朗,總之要引人入勝,不同凡響。開口便談天氣好壞,當然亦不失為一種寒暄之道,究竟缺乏風趣。”現在人們都使用社交工具,很少見面,聊天搭訕,開口閉口即是早安、晚安、在幹嗎、吃了麼,十分無趣,不如去翻一翻這本書,瞭解一下樑實秋的是怎麼看的。

  從梁實秋認識韓菁清的第六天開始,他就像做功課一樣,每天一信,當面遞到她手上。在書裏《信》那篇,他説,“情書是一種緊急救濟”,“寫信者並無所求,受信者但覺情誼翕如,趣味盎然,不禁色起身往。”

  他不是為了寫信而寫信,他就是想讓自己愛的人感到“趣味盎然”。

  這是他風雅的一面。

  世間百態,都能入了他的眼,進了他的文章。他寫自己生活的地方,接觸到的事物,寫自己的處世之道,寫對短暫人生的反思,也寫世間白相的紛繁。嬉笑怒罵,一種表情就是一篇文章;男女老少,每個人羣有它自己獨特的地方。

  我最喜歡看他寫吃。

  他喜歡把吃變成一件動感十足的事情。在《吃相》裏,吃糖醋排骨的人“砰砰作響,其聲清脆,密集如連珠炮”;吃炸醬麪,猛吸麪條之後咬一口生蒜瓣,呼嚕呼嚕,然後咔嚓一聲。他還寫《饞》,“人之最饞的時候是在想吃一樣東西而又不可得的那一段期間”,“饞與階級無關”,“大抵好吃的東西都有個季節,逢時按節地享受一番,會因自然調節而不逾矩”。

  梁實秋寫的是美食,更是吃這件快樂的事兒。

  這是我頂佩服他的一個地方。

  讀梁實秋,可以先從這本簡樸而奇妙的書開始,體會他所説的雅緻人生,究竟是什麼樣的,如果你覺得就只是讀書喝茶,那就大錯特錯了。正如他在書裏説的那樣:

  即便想着“人生短促極了,哪裏會有多餘的時間待人消遣呢?”,在散步的時候,也總要攜帶一根手杖,思索六朝古人的散步之道,喜歡“東望西望沒人管,快步慢步由你説”,常常有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天覆地載,孑然一身”的感受和直覺。

  直到太陽出山,穿睡衣睡褲的女人們倒垃圾、捧着紅泥小火爐在路邊呼呼地扇,才搬步回府,順便幽默一把,黑一下當時的環境:

  散步一定要在清晨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618 字。

轉載請註明: 豆瓣一刻:“最像一朵花”的梁實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