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一天:毛筆是怎麼手工製作出來的? 2016.1.22日
在湖南汨羅川山坪鎮,純手工製作毛筆的技藝完整傳承,延續着中國幾千年的手工制筆文化。65歲的盧存旭就是這項古老技藝的傳承人。
毛筆,作為一種源於中國的傳統書寫工具,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不過,隨着各種硬筆的普及使用,毛筆失去了最大眾的書寫功能,告別了自己的黃金時代。但在湖南省汨羅市川山坪鎮,純手工製作毛筆的技藝卻被完整地傳承下來,延續着中國幾千年來的手工制筆文化。(圖/文 汨羅週刊 周敏)
川山素有“毛筆藝術之鄉”的美稱。早在漢代,川山就有民間製作毛筆的史料記載,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今年65歲的盧存旭,是川山坪鎮西北村人。盧存旭15歲起跟隨父輩學習毛筆製作。作為當時一批集中學習並掌握這門技藝的人,他並沒想到,幾十年後,自己竟掌舵川山毛筆廠,成為這項古老技藝的傳承人。
上世紀50年代初,湖南湘陰縣成立四家毛筆廠,其中一家便在川山坪境內,叫第一毛筆廠。盧老回憶説:“後來汨羅從湘陰劃出,川山成立了毛筆聯廠,毛筆行業如日中天。到80年代從業人員有500人,年產值百萬元,遠銷馬來西亞、新加坡、意大利、法國等地。”川山毛筆製作包括“水盆、鬥筆、整筆”三大核心工藝,從選料到製成要經過選、配、墊、梳、圓、修等一百多道小工序。
制筆車間,工藝師傅將毛髮從黃鼬尾部取下,然後用牛角梳梳絨,使之變得非常順滑。“毛髮還要根據長短分類,對齊峯尖整理好,再用切刀切成一樣長短。毛髮由長及短一層一層地鋪成。”老藝人説。手工毛筆製作嚴格遵照古法,由師傅向徒弟代代口耳相傳,其中的奧妙難以言説。
鬥筆工序,一根根不起眼的毛竹,在老人手裏的整筆刀下,轉眼間成了整齊光滑的筆桿。
製作毛筆用的刀、牛角製作的梳子和尺板等。
據瞭解,南方制筆大部分都是幹作,但川山毛筆製作卻離不開水,並且水盆工藝是成敗關鍵。水盆中操作的工序,主要有挑毛、梳毛、齊毛等。“各個工序都需要耐心操作,有些工序甚至要屏息凝神連續完成,否則一不小心,整好的毛又被衣襟帶起,四散開來,這樣就前功盡棄。”
水盆的最後一道工序是毛開座。一手拿板子,一手持刀片,從板子上挑出一層毛排列齊後,將筆胎放上,熟練地一捲,一個筆頭就初見端倪了。
成批的筆頭掛在架子上曬乾。
半成品的筆頭自然晾乾後粘到筆桿上,之後用筆刀修去沒有峯尖的雜毛,用手順滑使之成型,這一工藝便叫鬥筆。
整筆過程需先將石花菜熬煮濃漿,讓筆尖蘸滿吃飽,手捏成型,由上到下反覆擼,其中手法最為關鍵。
最後,是筆桿雕花、刻字,經過簡單裝潢,一支毛筆就製成了。“學做毛筆是一件苦差事,毛筆製作流程繁瑣、複雜、用時多,導致許多年輕人望而卻步。”由於手工製作毛筆工藝繁雜,年輕人不願學,經濟效益低,曾經如日中天的川山毛筆業迅速衰退,手工制筆這一傳統工藝面臨失傳的困境。
後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盧老接手毛筆廠,改名為川山盧氏毛筆。“一絲一毫”地堅守,讓陷入困境的川山手工制筆業傳承和發展下來。近年,川山毛筆製作技藝被評為首批湖南“最美珍稀老手藝”,同時,還被評為湖南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令盧存旭欣慰的是,兩個兒子跟着自己學藝,都已成為熟練的手工制筆人,甚至超過了他的手藝。圖為老盧正在趕製書法家定製的一支大號筆。
如今,除了自家人,盧老還帶了幾名學徒,雖然還不能獨當一面,但他堅信,一定會有有緣人能傳承他的這一獨門手藝,重鑄川山毛筆昔日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