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依舊 古鎮新生
道口古鎮一景。
柱 子攝
大運河是一條文化河,是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支流的衞河畔有一座古鎮,名為道口,隸屬河南省滑縣。明清以來,道口商賈雲集、人煙輻輳、商業繁榮,素有“小天津”之稱。
道口古鎮是古樸的,也是現代的。深秋時節,我來到道口古鎮,穿過刻有“中州名鎮”的石頭牌坊,古樸的店鋪、古樸的宅院、古樸的街區就在眼前。
漫步在道口古鎮的順河南街上,灰磚牆灰瓦面配着灰磚路,讓點綴其中的大紅燈籠顯得那麼鮮豔。古鎮、古街、古店鋪,錯落有致,造型各異,如一幅舒展的歷史畫卷,讓人感覺眼前的一切看不夠又看不過來。
前行至十字路口,看到“義興張”道口燒雞老鋪,木板門上掛有“正在營業”的小牌,推門而入,燒雞香味撲鼻而來。“道口燒雞”始創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距今已有300多年曆史。從清代至今,來到古鎮的人,必定要買燒雞,一兩隻或者更多,免得留下白來一趟道口古鎮的遺憾。古人從義興張老鋪出來,提着燒雞沿路西行到衞河碼頭,接着上船趕路。
今天,我來到衞河邊的古碼頭,沿階而下,站在木質的觀景平台上,看着緩緩流動的衞河水,腦海裏可以盡情暢想衞河昔日的繁華。
清乾隆年間,道口開始日日有集市。到了清光緒年間,水路更加暢通,上可達百泉,下可抵天津,不足五公里的道口河段,就設有十多個碼頭。南糧北運,津貨南來,道口成為豫北地區“日進斗金”的商品集散地。
古鎮如此繁榮,少不了銀號的功勞。在道口鎮大集街西段路北,修葺一新的同和裕銀號向人們訴説着這裏曾經的輝煌。同和裕銀號由知名豫商王晏卿等人創辦,業務涉及存放款、匯兑,兼營商業。依託當時道口鎮的水、陸交通,該銀號的開辦為同和裕開展金融活動、建立金融網絡奠定了基礎,是同和裕早期的金融聯絡、商業活動、信息聯絡中心,也為近代道口金融和民族工商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昔日的繁華與厚重的運河文化,給道口古鎮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在順河北街東側,有一座兩層的半歐式建築,十分顯眼。我駐足仰望,門窗為拱券式,門頭匾額由泥土封閉,露出一點邊角,猜不出是什麼字號,半圓形門柱上刻的對聯已殘缺不全,但仍可辨認出“津滬國貨”“蘇杭紗羅”幾個字。倘若好奇,想弄個究竟,也沒什麼難度,拿出手機上網查找,便可知一二。該處原為老綢緞莊“德錦誠”所在,也有人猜測是“德慶誠”。對聯的內容“津滬國貨布匹”“蘇杭紗羅綢緞”,可以想見當年道口古街商品輻輳、貿易繁華的景象。
實屬難得的是,古鎮雖古未廢、雖衰未敗,古街區保存完整,老字號、老店鋪模樣猶存,老茶館仍在營業,老民居里依然充滿着歡聲笑語。這裏,是一處地地道道的明清北方民居建築博物館。這裏,一磚一瓦都訴説着古鎮的歷史,一房一屋都記載着古鎮的文明,一街一巷都留存着古鎮的繁華。千年運河見證着古鎮興衰,道口古鎮傳承着運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