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鑑定的淵源

文物鑑定的淵源

什麼是文物?

什麼又是文物鑑定?

文物是在一定歷史背景下的產物,是還原歷史真實的見證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它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文物鑑定是指運用科學的方法分析、判定、詮釋文物的年代、質地、價值、用途以及文物的真偽辨識,為文物研究和其他學科利用文物研究歷史或專門史提供可靠的資料,也為文物保管提供科學依據。

同時,文物鑑定是建立在對文物的研究基礎上,所以文物鑑定本身也是一門專門學問,是文物學的重要分支學科之一。

簡而言之,文物鑑定的含義可概況為五項:

文物鑑定的淵源

在人類歷史斗轉星移的漫長歲月裏,一些文物的原貌被掩蓋,人們對它難以判斷真假。

不同的時代,人們出於種種目的,製作了不少文物複製品或偽品,在我們遇到的“文物”中往往真真假假、魚目混珠。因此,收藏文物之前,首要任務就是鑑定。

一、文物鑑定的起源

從文獻記載來看,今天所説的文物鑑定始於春秋末期,代表人物就是孔子。《國語·魯語下》載有孔子鑑定西周時期東北地區的古代民族“粟慎”所進貢的“槽矢石磐”的故事。説明最早的文物鑑定不只是辨偽,還有考證。

文物鑑定的淵源

韓非在入秦的路上,對所見的歷史遺物,從紋飾和製作方面進行鑑定。他説的大禹祭器,正是古代的彩繪漆器,商朝人用的雕琢食器和鏤刻的酒器,正是古代銅簋(guǐ)和銅觚(gū)之類的銅器。

文物鑑定的淵源

根據器物的紋飾和製作特點給文物斷代,以戰國時期的《韓非子》為最早。

二、文物鑑定的形成

漢代史學家司馬遷非常注重文物研究,許慎在編寫《説文解字》時,同樣注意研究古代的青銅器銘文。漢代對青銅器銘文的鑑定,誘發了金石學的萌芽。

兩宋時期的史學研究成就,在我國史學史上是突出的。金石學作為歷史學的一個分支,得到空前發展,逐步形成了一支專業鑑定隊伍。

北宋學者呂大臨是宮廷中的專職文物保管員,也是宋代著名的文物鑑賞專家,他編著的《考古圖》,收錄銅器210件、玉器13件。

呂大臨認為,文物本身和它的銘文,可以“正經補史”,著錄以後,可以公佈於世,供人們研究。從此,文物鑑定與學術研究融合在一起,這在宋代以前是沒有的。這種著錄在文物鑑定史上是一種創舉,為後世文物研究開創了先河。

文物鑑定的淵源

南宋趙希鵠的《洞天清錄》,是一部以文物鑑賞為主要內容的雜著。它對銅器的鑑定比較全面,包括鏽色、氣味、聲音、銘文、款識等項目;對字畫的鑑定,已從紙張、墨跡等多方面入手。

三、文物鑑定的發展

由於南宋理學的影響,使明代思想領域陷於僵化,金石學發展緩慢。為了牟利賺錢,社會上文物複製品大量出現,因此,文物鑑定的側重點由金石研究,轉為文物辨偽。如《格古要論》。

《格古要論》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文物鑑定專著。明曹昭撰。曹昭字明仲,江蘇松江(今屬上海)人,生卒年不詳。

文物鑑定的淵源

全書共三卷十三論。上卷為古銅器、古畫、古墨跡、古碑法帖四論;中卷為古琴、古硯、珍奇(包括玉器、瑪瑙、珍珠、犀角、象牙等)、金鐵四論;下卷為古窯器、古漆器、錦綺、異木、異石五論。

此書後來又由王佐增補為十三卷,題為《新增格古要論》,書成於天順三年(1459)。主要增補為墨跡、古碑法帖部分,此外新增金石遺文、古人善書畫者、文房論、誥敕題跋及雜考等,對原著次序也作了調整,但其識見遠不及原著。

清朝對知識分子的思想禁錮十分嚴厲,許多文人為了避禍致力於經學研究,在考訂古代的器物時,需要金石學。到了乾隆、嘉慶時期,清朝的統治更加穩定,考據之風大盛,並且發展成為一種專門的學問。如《西清古鑑》、《寧壽鑑古》。

《西清古鑑》,四十卷,附《錢錄》十六卷。是一部著錄清代宮廷所藏古代青銅器的大型譜錄。收商周至唐代銅器1529件(包括銅鏡),而以商周彝器為多。清梁詩正等奉敕纂修。

文物鑑定的淵源

《寧壽鑑古》是中國古器物圖錄。清乾隆時梁詩正等奉敕編。收錄古代青銅器600件,鏡101面,各繪圖、摹銘,記其尺寸並作考釋。

文物鑑定的淵源

在朝廷的提倡下,金石學的研究蔚然成風,所以偽造器物款識是清朝銅器作偽的一個突出標誌。

由於金石學日盛,文物造假成風,清政府開始大力提倡文物鑑定。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從宋、元、明到清代中葉以前,關於金石學論著共收入58種。

在學術研究的基礎上,清代的文物鑑定逐步發展成為一套比較完整的體系,文物鑑定已做到分類鑑定,鑑定專著多達幾十部。

文物鑑定的淵源

民國以後的文物鑑定,其方法比清朝有所發展,水平也有所提高。1914年,北洋政府在故宮成立“古物陳列所”,內分書畫、陶瓷、金石、雜品四組,每逢星期六,有兩組進行鑑定,並制定《鑑定古物細則》,共八條。

民國時期,隨着我國報刊業的發展,文物鑑定的專論不斷刊登,研究文物的專著紛紛出版。

四、文物鑑定的高峯

當今社會,隨着史學研究的深入和文物事業的快速發展,人們對文物價值的認識越來越高,文物鑑定的內容也越來越廣泛,鑑定技術更科學。現代科學技術高速發展,文物鑑定不僅限於宏觀考察,通過人體的感官辨偽、斷代及考證,而且採用高科技。

如用古磁法鑑定人類化石的年代;用熱釋光檢查陶瓷的年代;用光譜分析、比較文物的化學成分;用電子顯微鏡和金相顯微鏡鑑定文物的質地、結構;用X射線探傷的辦法,鑑定金屬文物的殘缺和修復;採用紅外線照相顯示反差極小的畫面、痕跡和墨跡;等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071 字。

轉載請註明: 文物鑑定的淵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