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中國古代橋樑藝術的老大橋,希望你早日重新屹立在新安江上

作為一個黃山人,昨天我親眼見到了老大橋的倒塌,心裏很不好受。老大橋是我上學時的必經之路。當時我在屯溪一中上學,每天從楊梅山到黎陽,都要從老大橋經過。當時的屯溪還是一個很小的城市,而老大橋是連接黎陽、隆阜與陽湖、屯光、新潭以及市中心老街、百大的樞紐。就是在九十年代,也還是車水馬龍,人流絡繹不絕。

代表中國古代橋樑藝術的老大橋,希望你早日重新屹立在新安江上


這座建於明嘉靖十五年的老大橋,是一座六墩七孔的大型石拱橋,長度在133米,寬度15米。雖然不能和現在的現代化橋樑相比,但是在當時是可以並排行走四列馬車的。這一次老大橋的倒塌,絕對不是因為她的建造質量問題。這種石拱橋有着很高的技術和技巧,是中國 古代建橋的能工巧 匠們對世界橋樑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代表中國古代橋樑藝術的老大橋,希望你早日重新屹立在新安江上


古代橋樑發展歷程真正意義上的橋樑誕生於氏族公社時代,距今有4000至6000年的歷史了。經過長期存的發展,到了東漢時期,基本形成了梁橋、拱橋、吊橋、浮橋四種基本體系。唐、宋時期,中國古代橋樑建築技術達到了巔峯。中國古代橋樑的建造,一般都是本着經濟實用的取材思想,以就地取材為主。在盛產藤、竹的江南,以充分利用竹、藤性能的吊橋為多見。著名的安瀾橋全長340米,最大跨徑達到了61米。全橋由細什篾編成粗0.16米的24根竹索組成,其中10根作承重底索,索上橫鋪木板當橋面,兩根作為壓板索,餘下的12根作為橋欄分列橋的兩側。篾纜分別繫緊在每頭柱子上,以分散拉力。

代表中國古代橋樑藝術的老大橋,希望你早日重新屹立在新安江上


索橋可用抗拉性強的藤蘿、竹纜甚至是鐵鏈、鐵眼杆造成,因而有藤索橋、竹索橋、鐵索橋之分。藤蘿在南方隨處可見,其天然的柔韌性適合於綁紮、架設和攀緣和遠距離延伸,體現了結構與藝術的結合。浮橋的起源也很早。竹、木、葦、皮菱草、皮革這些能浮起的東西能為浮橋的材料。這種橋樑適用於寬闊的大江大河之上,以船為主體,以竹纜、鐵鏈聯結,上鋪木板,供行人車馬通行。山西省蒲津渡浮橋是有記載的第一座固定式浮橋,它的鐵索由4頭各10多噸重的鐵牛和4個真人大小的鐵人固定,是當時是黃河上的重要通道。浮橋由於其本身穩定性差、阻礙通航、易於損壞.,所以不是橋樑的主流。

代表中國古代橋樑藝術的老大橋,希望你早日重新屹立在新安江上


拱橋出現的時間最晚,但它卻主導了古代橋樑的發展走向,在古代橋樑體系中獨樹一幟。方順橋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它長13米、寬8米、拱徑13.3 米,在墩台之間以拱形構件承重,在承受荷載時墩台支點處能產生水平推力,使拱內產生軸向壓力,提高了橋樑跨徑。拱橋的出現,代表着中國古代橋樑進入了一個新紀元。石拱橋的建造藝術古人常用“長虹飲澗”、“新月出雲”來描繪優美的石拱橋。古人在建造石拱橋時,非常注重與周邊環境相互協調,注重美學中虛和實的關係的處理。從整體的比例到線形、韻律均,都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審美觀。建於隋朝的趙州橋是一座單孔空腹坦拱石拱橋,主橋孔淨跨37.02米,高7.23米,是一座圓弧型石拱橋。 全橋長50.83米,寬9米,主拱圈並列28道,拱厚1.03米,拱石長1米。在主拱圈之上,鑲有厚度為24釐米的自拱腳和厚度為16釐米的護拱石。

代表中國古代橋樑藝術的老大橋,希望你早日重新屹立在新安江上


趙州橋屬於空腹式石拱橋,在這之後,又出現了厚墩聯拱石拱橋。從技術結構上講,厚墩聯拱是單拱的集合體,每拱單獨受力,承重能力很強,具有較強的抵禦洪水衝擊能力。厚墩聯拱石拱橋在橋孔受力葉,會引起橋墩變形,將力傳遞到相鄰拱圈,由鄰拱協助受力,分解掉作用在墩台上的水平推力。這種結構減少了墩台重量和體積,不僅降低了水下工程量,也便利船隻航行。此建於唐朝的蘇州寶帶橋便是其中傑出的代表。盧溝橋是另外一座工程宏偉、藝術精巧的石拱橋。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説:“橋長三百步,寬逾八步,十騎可並行於上。橋兩旁皆有大理石欄,又有柱,獅腰承之。柱頂別有一獅, 此種石獅甚巨麗, 雕刻甚精。每隔一步有一石柱,其狀皆同。兩柱之間建灰色大理石欄,俾行人不致落水。橋兩面皆如此,頗壯觀也。”

代表中國古代橋樑藝術的老大橋,希望你早日重新屹立在新安江上


古代的施工設備和條件很差,要建造較高水平的橋樑,就必須要掌握獨到的施工技巧。福建泉州的萬安橋,根石樑重達7~8 噸,在沒有大型起重設備的條件下,古人如何把這些石樑架設到橋墩上?根據記載,當時的工匠們巧妙地利用了潮水的力量,開創了浮運架樑的紀錄。古代石拱橋在砌築拱洞時,有兩種砌築法:一是橫向聯式砌築法,另一是縱向並列式砌築法。橫向聯式砌築的拱洞是一個整體,比較結實,但這種砌築法要搭大木架,而且必須整個拱洞竣工才能拆除本架,施工期較長。縱向並列砌築法是把整個大橋沿寬度方向用28道獨立拱券並列組合起來。每道拱券單獨砌築,合龍後自成一體。這樣砌完一道拱後,移動承受拱券重量的木架,再砌相鄰的一道拱,一道一道地砌築。

代表中國古代橋樑藝術的老大橋,希望你早日重新屹立在新安江上


這種砌築法優點是,既節省搭木架的材料,又便於移動木架分別施工,並且以後容易維修。因為每道拱券都能獨立承受重壓,28個拱券拼成一個大拱券,如果某一道拱券損壞了,可以部分施工維修,不影響整個橋身安全。但是,縱向並列砌築法,並列的拱券之間缺乏聯繫,整體結構並不結實。趙州橋在建造時,用9條兩端帶帽頭的鐵梁橫貫拱背,串連住28道拱券,再對兩塊毗鄰的拱石,用雙銀錠形的腰鐵卡住,然後在橋的兩側各有長1.8米,外頭向下延伸五釐米的鈎石六塊,勾住主拱券,拱券外還有護拱石,這樣,整個橋身結合在一起。另外,利用拱腳比拱頂寬0.6米的少量“收分”來防止拱券傾斜。趙州橋以其1350多年仍然屹立不倒證明這種施工方案是極其科學、有效的。古代石拱橋的石雕藝術古代橋樑常通過橋屋、亭閣、欄檻以及牌坊等附屬建築和石雕來體現起藝術風格。石橋上的雕刻以動植物為主,無不活靈活現。

代表中國古代橋樑藝術的老大橋,希望你早日重新屹立在新安江上


犀牛是最早出現在石拱橋中的吉獸。《華陽國志》記載: “李冰昔作石犀五頭以壓水精,穿石犀於江南,命之曰犀牛裏”。當時的人們認為石犀能夠鎮水的原因是《異物志》上説“犀角可以破水”;而根據中國古代五行生剋的理論,牛也可以制水。因此石拱橋上用犀牛作裝飾,是取其可制水之義。盧溝橋最出名的是它的石獅子。這些石獅雕刻得非常生動, 姿態各不相同,有的昂首挺胸,有的雙目凝視,有的側身轉首,,有的撫育幼獅。那些小獅子有的爬在大獅子身下,有的伏在大獅子背上,千姿百態,無一重複。

代表中國古代橋樑藝術的老大橋,希望你早日重新屹立在新安江上


古代石拱橋上的用雕刻包含了兩個美學原則:一是多樣性的統一原則,二是給人趣味無窮的審美的原則。石橋雕刻的題材可以包羅萬象,有花草、歷史故事、吉祥如意圖案等等。這些雕刻以多種多樣的形態,協調融合於天然風景與建築羣體之中,很自然地給人以畫一般的意境、詩一般的情感。使得石拱橋它不僅起着交通的功能,也是一幅藝術作品。老大橋的回憶以前的老大橋上下橋是石階,橋上有象是屏風一樣的石碑,橋石碑這邊擺有不少攤點,有賣豆腐的、有賣牛肉湯小吃的。走在橋上向河兩邊望去,一片熱鬧煩忙的景象:新安江中,有洗衣的、有帆船、有人坐在淺水凳上劃魚,有人擔着水桶挑水、河灘上星星點點還有人架着竹杆涼衣曬被……

代表中國古代橋樑藝術的老大橋,希望你早日重新屹立在新安江上


7月7日上午9時35分,老大橋偏中間位置橋體出現了局部毀損。交通部門立即在橋兩頭拉了警戒線,禁止通行。9時51分,從受損部位開始,大橋逐漸被咆哮的洪水沖毀,幸好沒有人員傷亡。老大橋沖毀後,很多市民表達了希望再修古橋的強烈願望,希望汛期過後,黃山市政府能找到沖毀的古建構件,着手古橋重建,為黃山再現這一珍貴而美麗的古建,留住傳承了幾百年的歷史記憶。

代表中國古代橋樑藝術的老大橋,希望你早日重新屹立在新安江上


我們曾經站在老大橋上向四圍眺望:橋上行人如梭,收入眼窗的是青山綠水、高樓矗立、夜裏燈火輝煌。這座見證黃山歷史的古橋,也融入了我們黃山人民的無數回憶。好消息是,老大橋沖毀的當天,省文物局古橋樑專家、古建專家等就趕到屯溪,現場察看水毀情況。由於原老大橋測繪資料完整,原樣恢復不存在技術問題,老大橋水毀情況也已及時報告國家、省文物主管部門。

代表中國古代橋樑藝術的老大橋,希望你早日重新屹立在新安江上


國家文物局也進行了表態,會會同當地有關部門、單位,妥善做好後續工作,蒐集、保存好文物構件或者部件,將文物損失降到最低。這意味着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老大橋,會在不久後重新出現在人們的面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19 字。

轉載請註明: 代表中國古代橋樑藝術的老大橋,希望你早日重新屹立在新安江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