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閲江路碧道今年實現20公里無障礙貫通

由 展東明 發佈於 休閒

南都訊 記者陳燕 通訊員 趙雪峯 近年來,廣州市海珠區把水環境治理工作納入全區“九項重點工作”,舉全區之力堅決打贏黑臭水體剿滅戰,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向好。如何為羣眾打造更多優質的水生態公共產品,實現水體與文化、與產業相融合,實現人與水相親相近、和諧共生,成為當前海珠區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課題。

首創“五道並行”

海珠區將閲江路碧道示範段建設作為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海珠實踐,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環島資源稟賦,依託深厚獨特的文化底藴,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閲江匯客·都市生活”為理念,致力建設凸顯廣州特色、服務於周邊地塊發展需要、展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形象的濱水空間。按照“大環島+小環島”“環島+濕地”的規劃建設思路,高位謀劃,精雕細琢,一幅彩色的海珠環島碧道畫卷正徐徐鋪開。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公共產品。海珠區將每一個驛站打造為契合羣眾需求的新地標,每一個節點打造為羣眾生產生活陣地。閲江路碧道首創“五道並行”,顏色各異的水道、漫步道、慢跑道、騎行道、有軌電車道等“五道”無障礙貫通。

這條碧道將在今年內串聯起大元帥府、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舊址、洲頭咀抗英紀念碑、志願者公園、鄧世昌紀念館遺址等一大批散落在區內的“紅色明珠”,實現20公里無障礙貫通;五年內實現43公里環島碧道全線貫通,直達海心沙、二沙島及中共三大會址。屆時市民不僅可以享受綠色的生態福利,還能暢遊紅色旅遊景點,聆聽革命故事。

解決城市暴雨積水問題

海珠區堅持綠色、經濟原則,以滲、滯、蓄、淨、用、排海綿城市“六字”方針為引領,建設“會呼吸”的碧道生態系統。採用全新的排水設計,不再採用傳統的排水溝,所有的雨水先收集於草溝、雨水花園,再通過滲井滲管淨化滲透到地下,為城市解決暴雨積水問題,做到大雨不積水,小雨不濕鞋。

建設過程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沿線原有資源和景觀,用綠色草毯將會展中心、有軌電車與珠水縫合、延伸,打破道路與鐵軌阻隔,打造生活、生產和生態一體化空間。草坪兩側的步道實行材料原地回收利用,保護環境、降低造價,保證精準投入。同步推動海珠濕地內部的聯通,以碧道建設為牽引,不斷提升海珠濕地生態多樣性成效,沿河道恢復生態系統,今年內將建成濕地聯通碧道9.7公里,為市民提供在城市和綠地間穿行、珠江和濕地間漫步的自由空間。據觀測,海珠區城央鳥類種羣數量近3萬隻,種類已增長至178種。

海珠區以珠江治理水文化為依託,以海絲文化為主線,以嶺南文化為背景,以會展文化為特色,將廣州千載商埠的深厚文化底藴和城市經典魅力融入碧道建設中,實現了歷史與現代的交匯相融。銅板雕刻景觀以廣交會“創辦、成長、崛起、騰飛”四大發展歷程為時間橫軸,介紹了“廣交會”百屆會展歷史,生動展示了廣州改革開放成果。“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

【來源:南方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