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稀有品種可換半座豪宅,鬱金香如何從荒原野草變為世界名花
每年四月中旬開始,公園裏的鬱金香便先後綻放,那一條條五彩斑斕的“地上彩虹”吸引無數市民駐足欣賞。看到鬱金香,人們便很自然地聯想到以鬱金香聞名世界的荷蘭。但您知道嗎?這種花卉其實源自東方。
從荒原野草變為世界名花
提到鬱金香,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有着“鬱金香之國”美譽的荷蘭,但實際上,這種歷史悠久的花卉並非土生土長於荷蘭,它本是中亞荒原上生長的野花,原產於從天山西部到帕米爾高原阿萊山脈再到喜馬拉雅山西部的帶狀地區。目前,這些地區仍是野生鬱金香的主要棲息地。
土耳其是最早栽培鬱金香的國家,1055年開始在伊斯坦布爾種植,這才出現了後來的鬱金香。其屬名Tulips(鬱金香)源於波斯語,這樣叫主要是因為球狀花骨朵閉合時的狀態和波斯人的頭巾很相似。相傳,當時鬱金香在土耳其被秘密種植時,國王甚至派出最好的軍隊保護它們,並嚴懲所有盜竊鬱金香的行為。而當時的土耳其軍隊被敵方稱為“頭巾部落”,因為當他們靠近鬱金香園地時就會有一大片頭巾隨之移動。
在15世紀40年代,土耳其已栽培出數百個鬱金香品種。到16世紀,鬱金香變成歐亞大陸最珍貴的花卉之一。1550年,以土耳其的港口城市伊斯坦布爾為中心的鬱金香貿易市場開始出現,並迅速傳到比利時和法國。1554年,奧地利駐土耳其使者布斯拜克發現了鬱金香並帶回了種源,將其種植於維也納的私人花園中。5年後, 瑞士自然學家吉斯納在維也納見到鬱金香,予以定名,並發表在一本園藝植物著作中。1592年,荷蘭著名植物學家羅盧斯·科魯西斯輾轉得到一些從未見過的鬱金香種球,帶到萊頓大學植物園並開始培育研究。兩年後的春天,美麗的鬱金香第一次在荷蘭綻放。
後來,科魯西斯又做了大量的試驗和育種研究,產生出許多不同花紋花色的品種,並首創了鬱金香分類系統。科魯西斯因此在西歐被稱為“鬱金香之父”。直至今日,萊頓大學植物園仍保留有最純種的沒有經過任何基因改造的鬱金香品種。
鬱金香因其美麗和稀有受到了荷蘭國民的喜愛。很多商人嗅到商機,嘗試與科魯西斯合作開發更多新品鬱金香,但都遭到拒絕。一些貪婪的農場主只得用那些不光彩的手段從科魯西斯的花園中偷出珍奇鬱金香,小型的鬱金香苗圃開始出現,在市場上偶爾也可以看到有人在售賣種球。就這樣,久負盛名的荷蘭鬱金香貿易由此拉開了序幕。
荷蘭植物學家“鬱金香之父”科魯西斯畫像。
一株稀有品種可換半座豪宅
鬱金香進入荷蘭後,它端莊的姿態、明豔的色澤引人關注,短短几年時間就成為花園裏的寵兒。王公貴族競相追捧,貴婦人以在胸口別上一支鬱金香為榮,上層社會男子追求心儀的女子也會贈以鬱金香。這種神秘的東方花卉成為人們彰顯財富、地位的象徵,因此越是珍貴的花卉品種,越是價格不菲。
很快,價格昂貴的鬱金香成了彰顯財富的“代言人”,王公貴族的花園裏沒有不種植的。荷蘭國內掀起了鬱金香攀比潮流,越是稀奇品種越受追捧,擁有者越能夠得到社會尊重。後來,荷蘭人對鬱金香的傾慕之情愈濃,甚至開始表現出一種狂熱,以至於全國一半以上的土地都在種植鬱金香,擁有和種植這種花卉逐漸成為享有極高聲譽的象徵,價格更是水漲船高。但這仍然擋不住人們搶購鬱金香球莖的熱情。
培植普通的單色花朵顯然已不能滿足人們的胃口,荷蘭人開始追捧雙色花瓣的稀有品種。鬱金香有兩種培育方法,分別是通過種子或者根莖來繁殖。利用根莖繁殖的鬱金香栽到地裏,每年四五月間就會開花。如果通過種子繁殖,要經過7至12年才能得到比較理想的球莖。鬱金香市場上交易的不是花,而是球莖。園藝家們在鬱金香的栽培過程中發現,利用一些自然開裂的球莖往往可以培育出特殊的新品種,這實際上是那些開裂的球莖被感染了“鬱金香碎色病毒”後產生的異變,碎色病毒會影響花青素,使花瓣產生繽紛的雙色紋路。因此,被感染後的球莖成為稀有品種,最受收藏者歡迎,併為其配上“大帝”“上將”等霸氣的名稱,這樣的鬱金香價格甚至相當於工匠年薪的10倍到15倍。
1623年,一個名品鬱金香球莖價格是1200荷蘭盾,而當年荷蘭平均年工資只是其十分之一。這還不算完,兩年後,這樣一顆球莖可賣到2400荷蘭盾,到了1633年售價高達5500荷蘭盾,而當時在阿姆斯特丹最繁華地區的一座豪宅才值10000荷蘭盾。
隨着鬱金香身價暴增,很多人都被衝昏了頭腦。從1634年開始,炒賣鬱金香的熱潮蔓延為荷蘭的全民運動,大家試圖通過倒賣鬱金香發財,為了購買一個罕見的鬱金香新品球莖,人們不惜賣掉農場、土地、房屋以及馬車等。為了方便交易,政府還在阿姆斯特丹的證券交易所內開設了固定的交易市場,並引入期權交易。隨後,在鹿特丹、萊頓等城市也開設了固定的鬱金香交易場所。歐洲各國投機商雲集荷蘭參與其中,給鬱金香交易火上澆油。
鬱金香熱在17世紀迅速風靡整個歐洲。為之瘋狂的不只是荷蘭,法國等地也出現了很多難以置信的現象,有人願意用價值數萬法郎的啤酒廠去置換珍稀品種的雜交鬱金香球莖。荷蘭政府試圖通過限制產量來穩定市場,派出全副武裝的士兵踐踏鬱金香花園就是當時的舉措,但收效甚微。
小彼得·勃魯蓋爾的油畫《春天》,描繪了那個時代比利時哈勒姆農民種植鬱金香的情景。
引發史上最早的資產泡沫
鬱金香價格不斷飆升,讓荷蘭人做起了暴富夢。再加上當時鬱金香的種植技術不發達,它的種子要經過多年孕育才能開花,漫長的等待催生了炒作泡沫。正如當時一名歷史學家所描述的:“誰都相信,鬱金香熱將永遠持續下去,世界各地的有錢人都會向荷蘭發出訂單,無論什麼樣的價格都會有人付賬。在受到如此恩惠的荷蘭,貧困將會一去不復返。無論是貴族、市民、農民,還是工匠、船伕、隨從、夥計,無論哪個階層,人們都將財產變換成現金,投資於這種花卉。”
從1636年10月份開始,鬱金香的價格開始大幅度上升,不僅珍貴品種,甚至連普通的鬱金香球莖也開始快速提價。在短短一個多月時間內,一個小小種球的價格被抬高了十幾倍、甚至幾十倍。人們購買鬱金香已經不再是為了其內在的價值或作觀賞之用,而是期望其價格能無限上漲並因此獲利。
由於供不應求,在1636年的寒冬,人們不僅交易了已收穫的鬱金香球莖,而且還提前買賣了來年將要收穫的種球。鬱金香的期貨交易市場就這樣誕生了。球莖在實際進行貨物交割前,買主先支付2.5%的保證金,賣方只能先“打白條”,待花開放後再交貨。得到“白條”的人會待價而沽,有的“白條”甚至在一天內就能幾易其主。不需要實際支付貨款,這又進一步加劇了鬱金香的投機。荷蘭鬱金香市場儼然變成投機者的賭池。投機商們趁着期貨市場剛剛形成、尚無規則的時候,在交易中更加放肆地買空賣空。
1637年2月,鬱金香的價格已經漲到了駭人聽聞的地步。沉浸在狂熱中的人們沒想到,崩盤似乎在一夜間毫無徵兆地發生了。至於鬱金香崩盤的直接起因,則有着不同的説法。有人説是因為鬱金香種球被一個醉漢誤食,讓人們開始質疑鬱金香的價值,最終引發市場恐慌;也有人説是大量外國資本撤走,價格崩潰;還有人説它的崩盤遵循着投機過熱、形成泡沫和泡沫破滅的經濟學規律。
一時間,賣方大量拋售,價格暴跌至5%,但無人再敢接手,昔日高貴的鬱金香賣不到白菜價。荷蘭政府發出聲明,認為鬱金香價格無理由下跌,勸告市民停止拋售,並試圖以合同價格的10%來接盤,結束所有合同,但這些努力毫無用處。一星期後,鬱金香的價格逐漸迴歸到它作為花卉的本來價格,比如一種名為“永遠的奧古斯都”的鬱金香,在高峯期單株售價高達6300荷蘭盾,但後來的長期價格只維持在0.1荷蘭盾的水平。
鬱金香的投機市場全面崩盤後,1637年4月,荷蘭政府宣佈“以合約形式購買鬱金香者,可以支付10%的金額終止所有合同”,讓這場投機告終。此次事件不僅沉重打擊了聞名於世的阿姆斯特丹交易所,更擾亂了當時最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荷蘭的經濟,由此引發的“鬱金香泡沫”(又稱鬱金香效應)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有記載的最早的投機活動。
泡沫盡褪後,荷蘭鬱金香的栽培、繁殖、育種工作逐步走入正軌,成為當今世界上鬱金香種球生產、銷售中心,年產數十億頭,行銷世界各地。
現在的市售鬱金香。
來之不易的黑色鬱金香
1850年,法國著名作家大仲馬以1672年動盪的荷蘭為背景,寫了一部名為《黑鬱金香》的小説,書中的主人公年輕醫生拜爾勒是個鬱金香迷,他在即將培育出黑色鬱金香時不幸遭人陷害入獄。在獄中,他與獄吏的女兒羅莎相愛,羅莎在他的指導下歷經艱苦終於培育出黑色鬱金香,引起了世人的關注。大仲馬用藝術的手法虛構了這樣的情節,在他的筆下,黑鬱金香被譽為“黑寡婦”,它“豔麗得叫人睜不開眼睛,完全透不過氣來”。
此後,黑色鬱金香便被花迷們視為無價之寶。園藝師們將培育黑色鬱金香視為職業目標,但其實大仲馬並沒有見過黑色鬱金香。直到1955年,有園藝師們培育出一種接近黑色的鬱金香,但它的花朵只是紅得發紫罷了,所以人們一度認為要培育出真正的黑鬱金香是不可能的。
1979年,荷蘭青年園藝師海格曼帶領團隊在苗圃裏開始雜交試驗。他用兩種深紫色的鬱金香分別作父本和母本,通過採集花粉、收集花種,種植成球莖,然後挖出儲藏、再種植,如此循環往復,直到1985年底,這些球莖完全長大了。
1986年2月,海格曼在温室的花叢中發現了一枝鬱金香的花色非常接近純黑。當時,荷蘭的布文卡什貝爾市正舉行世界上最大的鮮花博覽會,他決定將黑色鬱金香送展,果然引起轟動。各國報紙在顯著位置報道了這一新聞,加拿大《多倫多報》的標題是:“一個世紀的尋找結束了,黑色鬱金香已成為現實”;倫敦《每日郵報》的標題是:“在鮮花界培育出黑色鬱金香就像人類首次登月”。德國、日本、巴西和英國的電視台還邀請海格曼及其團隊出國訪問。當人們問及海格曼為什麼費那麼多的精力培育黑色鬱金香時,他答道:“當我還是個孩子時,我讀了大仲馬的小説,被那本書深深地吸引住。打那時起,培育出黑色鬱金香就成了我心中最美好的夢想。”
自從鬱金香傳入荷蘭,不斷追求奇異品種就成了荷蘭人的嚮往。再加上各國園藝學者的努力,目前鬱金香已經形成了十分龐大的品種羣。既有低於10釐米、在早春3月開花的矮生品種,也有高於75釐米、在5月開花的“高大”型;花色更是豐富多彩,雙色、條紋、混色;而花型也多種多樣,有單瓣、重瓣、裂瓣、毛邊等。每到春季,五彩斑斕的鬱金香宛如一條條地上彩虹,吸引遊客前來賞花。
黑色鬱金香
友好交往的使者
在歐美小説、詩歌和繪畫中,鬱金香被視為勝利、美好、愛情的象徵。不僅是荷蘭,土耳其、匈牙利等國也將其定為國花,因此鬱金香也被稱為“世界花後”,不少國家都會為它設定相應的節日。如荷蘭的鬱金香節是在每年的5月15日,而加拿大渥太華則是在每年5月底最後兩週舉辦,屆時還會舉行各式各樣的彩車遊行。可見,鬱金香備受各國人民的喜愛。
鬱金香還是荷蘭人與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使者。二戰期間,荷蘭淪陷,女王被迫去加拿大避難,戰後回到國內的女王贈送給加拿大人民14萬頭鬱金香種球,以表示感謝。1977年荷蘭女王對我國進行友好訪問,後來她委託駐華使館贈送我國39個品種鬱金香種球。外交部接收後轉交北京中山公園栽培。從1978年開始,中山公園露地栽種了3555頭鬱金香供遊人觀賞。鬱金香成為中荷兩國人民友誼的象徵,我國也由此開啓了種植鬱金香的歷史。1996年4月15日,北京中山公園舉辦鬱金香展,共展出73個品種的鬱金香50萬株,共接待遊客30餘萬人次,這是北京也是國內首次舉辦大規模的鬱金香展覽。
其實,上海最早在19世紀末就曾引種過鬱金香。20世紀30年代,江西廬山、北京、南京、廣州等地也先後引種,但數量不大。直至80年代中後期,我國各地特別是北方各省開始批量引種栽培鬱金香,到1988年才首次在西安地區引種馴化成功,5萬枝鬱金香盛開,迎來中外遊客數十萬人次,盛況空前。
訪古探今
此鬱金香非彼鬱金香
我國古代文獻中很早就有關於“鬱金香”的記載。古代祭祀禮儀中,經常提到“鬱”“鬱草”“鬱金香草”。東漢朱穆所作《鬱金賦》是古代文學中有關“鬱金”的最早記載;唐代詩人李白在《客中行》一詩中也提到,“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古代醫藥典籍中同樣有記載,唐代陳藏器的《本草拾遺》中記錄了“鬱金香”,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既收錄了“鬱金”,也收錄了“鬱金香”。但據專家學者考證,這些古籍中提到的鬱金香非但不同於我們熟悉的荷蘭國花,而且不同時代、不同文獻資料中記載的“鬱金香”也所指不同。
《全唐詩》收錄的四萬餘首詩中,19位詩人的25句詩裏出現了“鬱金”或“鬱金香”一詞。後人在註釋時,常常會弄混。實際上,“鬱金”在我國古代典籍中,時而指稱與薑黃、莪術功用相似的草藥,時而指稱“越自殊域”的藏紅花;“鬱金香”則基本可以考證為“藏紅花”,均不是鬱金香花卉。之所以將“鬱金”“鬱金香”混為一談,一方面是由於所指植物或外表相似,或屬性相近,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後人考證不細。
中藥典籍中提到的“鬱金香”與“鬱金”,為兩種形貌功用皆不相同的草藥,屬於同名異物,無論是形態、來源、功效還是安全性能,都與花卉有很大差別。
(原標題:鬱金香:北國春天裏的地上彩虹)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郭梅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IC Photo
流程編輯:u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