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多年來,不少文人都對白居易《長恨歌》提出過質疑,有理嗎?

大家好,我們的搞笑雨欣侃藍領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小結:以上3點,只是《長恨歌》問世1200多年來,受到的諸多質疑中的一小部分。個人覺得,前兩點完全沒有道理,最後袁枚的意見則頗有點雞蛋裏挑骨頭的意味。當然,品詩詞本就是1000個人心裏有1000個哈姆雷特,本期筆者只是把這些質疑列出來,讓大家自己去評判。品詩詞就像品一杯美酒,不贊同可以,但咱們不能不允許他人表達別人的看法。對以上這3位文人的看法,筆者不贊同,但卻佩服他們敢表達觀點。對這些質疑,大家怎麼看?歡迎討論。
公元806年,34歲的白居易任今西安周至縣縣尉。官不大,但尚年輕的詩魔心情想來是不錯的,因為在這段時間他寫下了不少詩作。一日,他與兩位好友同遊仙遊寺,寺廟正好在馬嵬驛附近,於是才子們便談起了唐玄宗和楊玉環的舊事。聊得盡興,兩位好友便讓白居易賦詩一首,把這段傳奇之戀寫進詩裏。感謝這二位的建議,詩壇的千古絕唱《長恨歌》問世。
1200多年來,不少文人都對白居易《長恨歌》提出過質疑,有理嗎?
《長恨歌》凡840個字,洋洋灑灑,讓我們見識了白居易的筆力,也感受到了唐詩的魅力。其詩金句頗多,大家看以下這些千古名句,哪一句都非一般文人所能敵: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這麼牛的詩作,按我們普通人的想法,應該接受文人墨客的一致膜拜。但事實上,至此詩問世1200多年來,關於它的質疑就幾乎沒有停止過。後世的這些文人們,到底在質疑什麼?是否都有道理?本期我們就來説一説這件事。
1200多年來,不少文人都對白居易《長恨歌》提出過質疑,有理嗎?
一:南宋文人張戒批《長恨歌》淺陋得很
張戒是南宋文人,自己寫的詩詞水平一般,幾乎沒什麼名作,但其寫所著的《歲寒堂詩話》卻很牛。此書不僅是南宋詩評中最有影響力的一部,哪怕放在詩史上也很重要,後來它被收錄進《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中。在這本書裏,張戒這樣評價《長恨歌》: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此等語,乃樂天自以為得意處,然而亦淺陋甚。
張戒説的“不重生男重生女”這一句,正是《長恨歌》中的名句,“樂天”説的就是白居易。白居易是否因此得意咱們不得而知,但説寫得直白就是淺陋則實在沒什麼道理。瞭解白居易詩風的朋友應該知道,詩魔的作品最大的特點就是夠直白。
1200多年來,不少文人都對白居易《長恨歌》提出過質疑,有理嗎?
唐宣宗李忱曾親自給白居易寫過悼詩,詩中提到:“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這14個字説明正是因為通俗易懂,所以白居易的詩作在當時很風靡,童子都能理解《長恨歌》。據説為了達到這種效果,白居易寫完詩後,經常念給沒什麼文化的老婦聽,對方若是聽不懂,他便改到她能聽懂為止。人家刻意追的簡潔易懂,到了張戒眼裏,卻成了淺陋, 個人認為沒有任何道理。
二:南宋文人周紫芝批《長恨歌》寫得俗
周紫芝,號竹坡居士,南宋知名文學家,其所作的《竹坡詩話》頗有名氣,他在此文中這樣説《長恨歌》:
白樂天《長恨歌》雲:‘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人皆喜其工,而不知其氣韻之近俗也。
1200多年來,不少文人都對白居易《長恨歌》提出過質疑,有理嗎?
周紫芝指出的這兩句詩,是《長恨歌》中描寫楊玉環外貌的名句,他認為寫得俗氣。其實我們仔細看這兩句詩,用梨花帶雨比作佳人落淚,這麼美的詩句,怎麼也跟俗氣不沾邊。周紫芝這樣説,很顯然是受了宋詩重理輕文采之風的影響。宋人寫詩,跟唐人完全不同,他們一向注重寫理趣,很少有像白居易這樣詩意化的寫作方式。周紫芝以宋詩的標準,評價唐詩,一樣並不高明。
三:清代大詩人袁枚認為《長恨歌》有一句不對,應該改3個字
袁枚是清代著名的詩人,與紀曉嵐並稱為“南袁北紀”,其經典詩作《所見》還入選了語文課本。袁枚平生有一本著名的詩歌理論專著《隨園詩話》,在這本書中袁枚指出了《長恨歌》有一句寫得不對。
《長恨歌》中有一句是這樣寫的: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但事實上唐玄宗在奔蜀途中,是根本不用經過峨嵋山,所以這一句寫得確實不準確。因此袁枚認為,這裏應該改兩個字,把“峨眉”改成“劍門”,沒經過峨眉山但經過了劍門山,他認為這樣才合理。
1200多年來,不少文人都對白居易《長恨歌》提出過質疑,有理嗎?
袁枚指出的這個問題確實有一定的道理,但前人的詩作顯然不是説改就改的。而且我們完全可以把“峨眉山”當成一個指代,泛指蜀山,目前多數材科書都是這樣註明的。
繼袁枚質疑峨眉山之誤後,後世很多文人便陸續指出了《長恨歌》中多處與歷史不相符的地方。比如詩中説楊玉環是“養在深閨人未識”,但事實上在與唐玄宗相戀之前,她曾嫁給壽王李瑁為妃。就算刻意忽略這段上不了枱面的事,楊玉環未出閣之前也很有名氣,不存在“人未識”的情況。
再比如有人指出詩中“孤燈挑盡未成眠”一句也寫得有問題,唐玄宗身邊怎麼可能沒有侍從,怎麼可能需要自己挑燈芯。如果袁枚指出的“峨眉山”還算説得過去,那這“挑燈”的問題,則讓人不知説什麼好了。
1200多年來,不少文人都對白居易《長恨歌》提出過質疑,有理嗎?
這一類質疑,其實説的無非就是《長恨歌》寫得和歷史不相符。但這些大文人似乎忘記了,這是一首唐詩,是一種文學藝術,並非是史書。以咱們現代人的説法就是:藝術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硬要在一首詩裏,找歷史真相,顯然是雞蛋裏挑骨頭了。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072 字。

轉載請註明: 1200多年來,不少文人都對白居易《長恨歌》提出過質疑,有理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