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老祖宗留下的飯桌規矩!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老祖宗留下的飯桌規矩!

關於吃飯的規矩,想必每一箇中國人都多多少少知道一些。

自孩童學着吃飯開始,家裏的長輩就會教給我們各種各樣的規矩,比如

吃飯雖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可在那碗碟杯筷之間,卻藏着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和禮儀,也暗含我們每一個人的教養。

民以食為天,中國人自古就尤其重視吃飯,在飯桌上不光有規矩,還有不少禁忌。

每逢家中設席款待客人,經常聽到老人説,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老祖宗留下的飯桌規矩!

菜不擺三。

所謂“菜不擺三”,則是説三道菜不能開席。

以現在的思維來看,這個禁忌確實很讓人費解,不過細細思考一下,就會發現其中暗含的“門道”。

首先,“三”這個數字,在古人的生活中可以説是出現的十分頻繁,而大多和“祭祀”有關,比如三炷香、三叩首、三鞠躬等,在祭祀神明的供奉台上一般放着三道菜,所以,用三道菜招待客人,顯然有一些不合禮儀了。

其次,“三”同“散”,如此以來,桌上三道菜豈非就成了送別宴了。

另外,”三菜“又同“散財”,對主人家來説,也是不好的寓意。

如此一來,在古人眼中,三道菜便成了飯桌上的禁忌。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老祖宗留下的飯桌規矩!

筷不成五。

千百年來,筷子的形制都保持着前圓後方的樣貌,在這方圓之間,自然有很多規矩。

所謂的“筷不成五”,則主要説的是筷子的擺放規矩,古人比較迷信,尊崇的是天圓地方的和諧自然之道,所以筷子的擺放也需要順“天圓地方”之道,筷子要整齊地放在桌子上,一般方形一端靠近桌邊,圓形端指向桌心。

從《周易》來解釋的話,筷子的擺放便是一副卦象,坤上乾下,才是天地和泰之意,這是對主人和賓客的一種祝福,而將筷子交叉放置、首尾倒置,均是不祥之兆。

另外一説,“筷不成五”是説不能在桌上放五隻筷子,極容易造成參差不齊的樣子,三長兩短最是禁忌。

三長兩短,原指棺材。棺木由六片木材組成,棺蓋和棺底俗稱天與地,左右兩片叫日月,這四片都是長木材;前後兩片分別叫做彩頭和彩尾,加起來就是四長兩短,但是棺蓋是人死後才蓋上的,所以人們常用“三長兩短”來指代棺材。

所以,講究整齊劃一,既不能用形制不同的筷子,又需要長短一致,並且還必須成雙出現,這才是自然之道。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老祖宗留下的飯桌規矩!

席不成六。

很容易理解,就是説六人不成席。

在我們的印象中,方桌一席八人,圓桌一席十人。

古人的飯桌大都是方桌,名為“八仙桌”,一席八人,有聚財之寓,也有八仙過海之美意。

現在人吃飯多是圓桌,一桌十人,也有十全十美的寓意。

在古人眼中,一桌六人實在是不妥,東南西北四個方位,要麼有一方要空出來,這顯然不符合古人對於封閉和平衡的極致要求,要麼就是兩個方位單出一個人來,這樣一來,雖然平衡,卻整桌看起來看起來,像極了一頭一尾四腳的烏龜,六人席便成了“烏龜王八席”。

那時候可沒有六六大順的説法,六人一席,怎麼也拼不出一個好寓意來,於是,六人不成席也就慢慢成了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

如今,對於飯桌上的這套“規矩”,似乎並不怎麼講究了,如今的人更多的講究輕鬆和隨意。

但是在諸多正式場合,餐桌上的“現代禮儀”,也多多少少有一些古人的痕跡。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82 字。

轉載請註明: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老祖宗留下的飯桌規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