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所著的《歷史》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有一年,呂底亞全國範圍內出現了大饑荒。起初,人們毫無怨言地接受命運。然而局面並未好轉,於是呂底亞人發明了一種奇怪的補救辦法來解決饑饉問題。
計劃是這樣的:他們用一整天來玩遊戲,只是為了感覺不到對食物的渴求…
接下來的一天,他們吃東西,剋制玩遊戲。依靠這一做法,他們一熬就是18年,其間發明了骰子、抓子兒、球戲以及其他所有常見遊戲。
從以上內容中,我們可以得知:遊戲的最初作用之一是對現實生活的補救。
可是如今的孩子玩遊戲,確是有些變了味兒。
在孩子宅家上學這段時間裏,關於孩子上網課偷偷玩遊戲的新聞我見了不少。
除了在父母推門的瞬間,把遊戲頁面切換回網課頁面的神操作,瞞着父母偷偷給遊戲充值鉅款的孩子更是讓人氣到肝疼。
有些孩子為了能玩遊戲,甚至不惜以跳樓來要挾父母,這樣的案例數不勝數。
2018年8月份寧波某醫院,唐醫生就接到了兩位急診,一個是輕生,一個是自殘,而且兩個都是孩子。
為什麼兩個孩子小小年紀卻如此不珍惜生命呢?
經過治療和了解之後,唐醫生髮現兩個孩子有個共同的毛病,那就是特別沉迷遊戲。
沉迷到哪種地步呢?其父母叫孩子吃飯,孩子能玩遊戲拖到熱騰騰的飯菜直接變涼也顧不上吃。
對於讓孩子玩遊戲也有人持有不一樣的態度,比如玩遊戲可以開闊視野 、學習知識、可以對外交流 、可以促進青少年個性化發展 、還可以促進中學生的學業 ……
那麼,作為父母到底該不該讓孩子玩遊戲呢?
在一個採訪中,也有人問了馬雲同樣的問題。他的回答,是我聽過最精彩的答案!
馬雲講:在如今他看來,遊戲不是壞事,但對遊戲失去控制將是嚴重的問題,需要採取一些措施,對遊戲來進行管理。
因為從來沒有一個國家的遊戲變成今天這樣,幾乎所有的小學生都在玩手機遊戲。
“我覺得玩遊戲對未來是有好處,但是也不等於遊戲要變成這個樣子,那是非常可怕的。我們今天很多大人都控制不住,但今天的遊戲設計並沒有分層管理、分級管理。”馬雲如是説。
接着馬雲表示:“我只能講作為一個父母,我是不高興的。國家要擔當起這個責任來,老師也要擔當這個責任,不是不讓孩子玩遊戲,而是要有機制控制。”
在這位成功人士眼中,孩子玩遊戲是被允許的,但是不能沒有節制的玩,過度用電子設備玩遊戲會造成孩子視力下降、認知單一、感官能力下降等問題。
對孩子來説,沉迷於手機遊戲不是一件好事。
現在一些孩子整天手機不離手的行為,更是讓父母頭痛不已,一位母親這樣説:
“孩子玩遊戲,我打過他,藏過他的手機;也和他好好説過這個問題,孩子還是執迷不悟,現在真的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了……”
如果家裏有網癮很大的孩子,父母需要怎麼做呢?
讓孩子從遊戲中走出來,不妨試試下面這3招:
1. 找到孩子沉迷遊戲的原因
孩子為什麼會沉迷於手機遊戲?肯定有他的原因,大部分沉迷於手機遊戲的孩子非常孤獨,他們缺少家人朋友的陪伴,只能這樣情感寄託於虛擬的網遊中。
還有一部分孩子沉迷於手機遊戲,是因為他們喜歡戰鬥勝利的成就感。
只有瞭解孩子喜歡打遊戲的動機,才能對症下藥。比如説孩子是因為缺少家人陪伴而沉迷打遊戲,家長就應該及時反省自己,多留一些時間陪伴孩子,幫助孩子擺脱手機遊戲。
2.逐步限制孩子玩遊戲的時間
可以和孩子約定玩遊戲的時間上限。比如週一到五,每天最多玩1小時,週六、日每天最多2個小時,單次玩遊戲的時間是30分鐘;
其次,和孩子一起制定時間表,列出當天要完成的任務,以及每一項任務可能需要的時間。
玩遊戲的前提是孩子按照時間表完成了當天的任務。
3. "衝擊療法"喚起遊戲焦慮
這種做法近似於心理學上的"衝擊療法",就是讓孩子通過在玩遊戲時接受多次重複的單一、枯燥的刺激,喚起焦慮情緒。
只要焦慮情緒長期得不到緩解,孩子就會對打遊戲這一行為產生厭惡,從而達到遠離的目的。
4.轉移興趣
孩子之所以喜歡玩遊戲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孩子們在家裏十分無聊。家長們可以通過勞逸結合的方式。比如玩半個小時遊戲要休息十分鐘,再看半個小時的書。
以此循環。時間久了孩子的心漸漸也會靜下來,從而達到減少孩子玩遊戲的時間,同時培養了孩子看書的好習慣。
我們可以發現很多興趣愛好多的孩子生活往往是充實而快樂的。所以家長要想自己孩子不每天把注意力放在手機上,可以多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閲讀就是很不錯的選擇。
有句老話説:“孩子會不會喜歡閲讀,三四年級就可以決定。”
家長要特別重視孩子在小學的這個階段,多提供適宜的好書給他們看。
小學階段是孩子知識與倫理的時期。孩子會開始想要知道環繞着自己的這個世界的一切,對科學、數學、社會、歷史、世界等等產生了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