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唐煜 鄭亞紅
編輯 / 趙豔秋
華為要關閉私有云了?
這則消息在業內炸開了鍋。消息援引任正非的講話稱,“這次徐直軍關閉了GaussDB,關閉了私有云業務(包括線下的大數據存儲),我是堅決支持的,責成侯金龍完成。”
而任正非之所以下決心關閉私有云,是因為“過去按客户定製,限制死了我們的能力,一個個小的軟件包,不可複製,不可拷貝,不能重複銷售、多客户共用。業軟走的失敗道路,我們堅決不能再走。”
然而,根據AI財經社從多位知情人士處獲悉,外界對華為關閉高斯數據庫和私有云業務或許存在一定的誤解。
競爭對手已開會討論
“上週我們就在內部開始討論,如果有部分華為私有云市場空出來,我們怎麼去接。”一家雲公司創始人對AI財經社説,“這個消息對所有做雲的廠商來説都是好事。”
但這位行業人士也澄清説,根據他獲得的消息,華為並不是不做私有云了。
“你可以這樣理解,第一,華為一定要做公有云;第二,華為想做出一個混合雲模式,如果有客户願意把私有云託管,不自建數據中心,或者在自己的機房部署私有云,由華為提供遠程代運維,做成混合雲,華為可以做;第三,以前傳統那種在企業內部搞私有云的模式,好像華為確實不願意幹了。”他進一步解釋説,“這是因為傳統私有云,客户定製開發太多,各種版本、各種維護,到頭來還不掙錢。”
這位人士分析稱,華為以前做過業軟(業務軟件),為運營商開發軟件,“其實生意不小,一年幾十個億,但這塊定製化太多,不掙錢。後來業軟華為慢慢就不做了,也是同樣的道理。”
他認為,華為這套新思路,理論上講,只要堅持走,生意也不會小,而且會幹得更輕鬆,利潤也更高。但這牽扯到一個信任問題。託管和代運維,都需要雙方的充分信任。如果沒有這種信任關係,客户心裏會有疙瘩。
如果產生這樣的疙瘩,就會有部分客户做出新的選擇。他聽説業內的雲廠商都在摩拳擦掌,準備爭奪該市場。華為最近失掉了一個單子,大體情況就是客户期望私有云還是按照傳統的方式,不接受遠程代運維的形式。
另一位雲計算人士認為,華為這次做出了一個選擇。因為傳統私有云有很多安裝部署、運維升級的問題無法解決。為此,去年業界有提出新一代私有云的説法,核心是解決在線升級、功能不斷進化、支撐好新一代PaaS、對接多雲等問題。而業內其他雲公司能否替代華為的一些市場,他認為,從長期看一定是方向正確的產品,而不是有空檔空出來就能填補。
而談到華為的高斯數據庫,它一度是國產自研數據庫的一個代表作。有分析稱,因為華為期望像微軟、甲骨文那樣提供標準化、可規模化複製的產品,而不是現有定製化的產品,也做出了停掉線下數據庫的舉動。
圖/視覺中國
“數據庫完全可以做到標準化、可複製,只是高斯現在還不成熟,因為數據庫這樣的產品短短几年是不可能成熟的,因此高斯的很多定製化,其實是在修改Bug。”一位數據庫人士解釋説。另一位數據庫人士則表示,像甲骨文是用了10年時間,才磨出相對成熟的產品。華為高斯仍需要時間。
AI財經社獲悉,華為內部對高斯300與高斯100做了PK,高斯300基於開源,出於對未來安全性考量,華為保留了自研的高斯100,已重新命名為高斯T。而另一個數據庫產品高斯200,更名為高斯A。兩者都向雲服務模式牽引。
“你們是不是炒作?”
“標題黨真的很嚇人。今天客户都來問。我自己看第一眼也被嚇到了。”一位華為私有云員工對AI財經社説,看到那篇文章,一些客户和潛在客户向他表達了擔憂,像工行這樣之前已經瞭解這次變革的客户,今天對應的銷售同事去溝通時,也反過來問他們,文章是不是為了5月15日的混合雲發佈進行炒作?
“其實不是關閉私有云,是公有云和私有云團隊整合,並且是公有云牽引私有云的發展。”他説,去年底公司就開始在內部預熱這件事,“畢竟這是一個很大的調整,挺傷筋動骨的”。
他回憶説,今年2月左右,內部關於這個規劃有了初稿,到了4月下旬有了完整定稿。之所以拖了這麼長時間,是對用户的一個整理。因為這樣的調整不僅要涉及現網用户如何維護,還有私有云客户如何往混合雲上去演進,有個產品生命週期的問題。
“我們之前已經跟客户在溝通了,但這裏面涉及數據安全、建設模式,客户感受到一種挑戰,一開始解釋這個事情還挺費勁的。”他繼而説。
一位公有云部門Cloud BU員工對AI財經社説,其實,從2019年開始,私有云就開始和公有云團隊整合。
在Cloud BU成立之前,私有云已經是華為的優勢業務。2018年夏天在接受AI財經社專訪時,華為雲業務總裁鄭葉來曾説,華為私有云本身就有一定競爭力,簽單很快,隨便做做就是幾億美元,如果當時把私有云跟做公有云的Cloud BU合起來,所有的銷售都想賣私有云,因為來錢最快,這樣公有云就做不起來。
“當年我成立Cloud BU一個核心的業務設計,就是讓Cloud BU沒有退路。我認為雲最終都是走向公有云的,無論如何也要把公有云做起來,華為在雲這塊才會有前途。”鄭葉來解釋,因此在成立公有云業務部門時,他自己並沒有帶私有云團隊過去。
為什麼華為要在此時做出這樣的調整?
事實上,在華為內部,早有公有云和私有云的紛爭。在2018年12月,一篇名為《#華為雲#聽從你心,無問西東》的熱帖在華為內部的心聲社區引發了討論,帖子最後還被總裁辦郵件轉發。
這篇帖子吐槽,在華為,明明做的是同一個產品,公有云和私有云是兩撥人在做,不僅極大地浪費人力,而且很容易導致同一款產品發展方向和目標不一致,不僅自己人崩潰,也會讓客户崩潰。
這位員工舉例説,有一次與一位北京互聯網客户交流。客户核心的決策和技術層人員一共3人,結果華為公有云、私有云重複去了十幾個人。最後一天時間,私有云團隊這邊給客户針對雲的建設、管理,包括跟客户系統對接討論了一整天。公有云團隊也同樣準備了IaaS、PaaS、安全、EI等掃盲類介紹,完全就是打了一天醬油。
“一直很無語,Cloud BU和IT私有云明明是一對孿生兄弟,但在銷售、市場側無法形成合力,甚至還互相阻礙。”
圖/視覺中國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做私有云部署時的一些定製化 ,讓華為變得有些被動,面對各行各業的客户提出的訴求,研發只能被牽着鼻子走。任正非本人也看到了這種定製化部署的弊端。
在華為有個傳統,非常看重一線作戰部隊,但一線人員也會經常拿着客户需求回來要求研發做這個、做那個,研發被一線牽着鼻子走,導致產品版本過多,業軟就這麼被“搞死”了。
一位華為員工對AI財經社説,前段時間任正非對中央軟件研究院有一個座談,他看了座談紀要,理解老闆的意思是,華為要吸取業軟失敗的教訓,研發要有自己的主心骨,有世界級的架構師,有自己清晰的產品規劃、迭代演進路線。
他説,任正非舉了微軟的操作系統office辦公軟件、甲骨文數據庫、SAP的例子,説他們都是大公司、大平台加生態合作伙伴的方式。他把這一類的軟件叫做生態軟件,有生態夥伴去滿足定製化。
“老闆説,大公司要做大公司的生意,這類軟件不可能去滿足所有客户的個性化需求,我們現在賣的軟件要可拷貝、可規模化複製,不能再去一個一個的去做一些定製化的開發。”為此,任正非特別支持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關閉高斯數據庫,責成Cloud&AIBG總裁侯金龍限期整改。“我想是不是説把線下高斯數據庫這種版本定製化關閉掉,然後把數據庫搬到了線上,走雲數據庫的方式?”
一位員工確認確實是走雲化數據庫的模式。
“現在時機到了。”一位華為員工認為,疫情加速了變化,疫情期間,私有云客户也有了在線實時升級、遠程管理的需求,同時,也要用到公有云上人工智能、區塊鏈和高斯數據庫的高階服務,因此,雲要統一。
不是最終版本
對於這次華為雲的調整,合作伙伴們有着更敏鋭的嗅覺。
早在去年,一位合作伙伴就已經知道華為內部在做調整,因為他發現,無論它的組織,還是對今年定的一些業務方向,都已經發生了變化。
“我覺得這就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原來華為把私有云放在IT產品線,公有云放在Cloud BU,光是雲的研發就有好幾個部門在做,現在整合到一個同源的版本上,不在非戰略點上浪費資源了。”
該人士分析,華為整個還是在走雲管端,現在的雲更強調算力的變現形式,所以鯤鵬體系出來以後,華為的核心是對標英特爾做芯片以及芯片圍繞的生態,雲只是它實現算力的一種手段。所以將來,華為是用公有云加混合雲的模式,一套版本去應對不同的應用場景,不再説針對專門的私有云維護原來的傳統。
圖/視覺中國
“比如原來自建的私有云,用的是華為虛擬化軟件,今天私有云版本就不更新升級了,但如果你還要建一個自己的雲,又非要用華為的產品,就可以選它的混合雲。混合雲的版本,將來要彈性到公有云上,架構能很順暢的對接。但是用原來私有云的版本,就做不到這一點。 ”
在他看來,這樣的變化,對合作夥伴而言,一方面拉動華為資源會更順暢,會根據客户的需求去選擇產品,另一方面產品的演進會更高效一些,如果有那麼多的版本,將來升級起來也是一個很麻煩的事情,維護效率也不高。
華為的組織架構一直在調整中。今年1月,華為Cloud&AI就升至華為第四大BG,與華為消費者BG、運營商BG、企業業務BG並列。這個BG中陸續融入了包括Cloud BU、計算產品線、數據存儲與機器視覺產品線等業務。而在從去年到今年的業務融合中,IoT、私有云等陸續融入Cloud BU。
圖/視覺中國
在這次組織架構調整中,一些人也在討論原來企業業務BG與Cloud&AI BG的分工。一位合作伙伴稱,原來企業業務BG屬於客户界面,銷售在這個BG來做。而新成立的Cloud&AI BG,負責整個產品研發、交付到服務。“當然,現在也不絕對,還有些重疊”。比如,一些針對行業的研發,負有銷售職責的企業業務BG也在做,而一些銷售工作,Cloud&AI BG也有。
而多位華為員工稱,目前組織架構調整還是一個過程,肯定不是最終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