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海都記者 陳燕燕/文 毛朝青/圖
近年
智能手環成了時髦玩意兒
但最近
朋友圈流傳智能手環能測出
捲紙、電扇、毛絨玩具的心率
若果真如此,智能手環還靠譜嗎?
我們來用實驗驗證一下
海都實驗室
海都君找來兩個智能手環,一個藍色,一個黑色。在實驗開始前,海都君用兩個手環同時測了一位同事的心率,分別是81次/分、82次/分,差距不大,且和以往她在醫院做心電圖測出的心率數值接近。
同事的心率,分別是81次/分、82次/分
實驗1
海都君將這兩個手環同時戴在一個礦泉水瓶上,瓶子裏的水僅有1/10。這時,藍色手環顯示76次/分,黑色手環卻顯示“無法檢測”。
藍色手環顯示76次/分
隨後,海都君又以同樣的方法,重複檢測這個礦泉水瓶3次,藍色手環一再顯示“無法檢測”,黑色手環卻出現了不同數值,分別是106次/分、40次/分、64次/分,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近2倍。
多次檢測,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近2倍
也就是説,記者用藍色手環和黑色手環,在一個礦泉水瓶上分別做了4次實驗檢測,藍色手環只有1次顯示結果,而黑色手環出現了3次結果,但每次結果都不一樣。
實驗2
按朋友圈的説法,記者又將這兩個智能手環戴在1捆捲紙、1盒牛奶、1個毛絨玩具、1個塑膠玩具、1個台式電扇上,但多次檢測,兩個手環都顯示“無法檢測”。
牛奶測不出心率
風扇測不出心率
為什麼智能手環有時能測出“心率”,
有時卻測不出?
為什麼同一瓶礦泉水的“心率”,
數值相差那麼大?
海都君聯繫了某品牌智能手環的客服人員,對方稱,目前,智能手環測心率大多采用光電容積脈搏波描記法。通俗地説,就是智能手環會發出一道光線,直接照在人們的皮膚上,經過肌肉和血液的吸收衰減,再反射到接收器上,光信號的強度也會隨之變化。
這意味着,如果被測物體反射的光線變化的規律在一定的範圍內,就可能被算法擬合成心率讀數。如果將智能手環用到一些非生命的物體上,傳感器有時可能會誤讀光反射,造成“假心率”。
智能監測心率 只能作為初篩
心率監測是智能手環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它還能監控運動和睡眠、血壓等。近年,不少人將智能手環作為健康管家,它到底準不準?
據公開的報道,去年,解放軍總醫院研究發現,某國產智能手環篩查早期房顫的準確率高達91.6%,但在美國心臟學院學術年會上,專家公佈了某國際品牌的智能手錶篩查房顫的結果,準確率僅34%。
福建協和醫院心外科醫生方冠華:
智能手環易攜帶,在指導運動、初步篩查心律失常等方面有一定的警示作用。老人、運動愛好者、上班族等戴手環,能實時監測心率,是不錯的選擇。但手環的精確性有待提高,一些患者的智能手環頻頻報警,卻無法給出準確診斷,隨後,患者做了心電圖等檢查,可能發現是虛驚一場。
網絡圖,與文無關
不同品牌、不同型號的智能手環監測的精確度不同,人體的胖瘦、皮膚的厚度、是否出汗、佩戴手環的鬆緊度等,對監測結果也有一定的影響,不同品牌的手環抗震防震效果不同,也可能影響檢測結果。方冠華醫生建議,健康人羣可使用智能手環,作為診療的輔助信息,但心律失常、早搏、房顫等心血管患者最好不用,避免耽誤病情。
測血壓、測睡眠不靠譜
長時間佩戴易有皮膚問題
有些智能手環可監測血壓,方冠華醫生説,目前,醫院普遍使用電子血壓計,測量結果相對準確。測量時,要求被檢測者靜坐,袖帶中心與心臟要保持同一高度,測量要有固定時長,最好多次檢測取平均值。而智能手環檢測血壓時,對姿勢等沒有要求,隨着主人的運動,很難測出精準數據,高血壓患者不能以此作為調整用藥的參考標準。
此外,智能手環號稱能監測睡眠,實際上監測的是睡覺時的微小運動,而真正能表現出睡眠狀況的是腦電波,因此智能手環監測的睡眠情況不科學。
網絡圖,與文無關
去年,英國《星期日電訊報》調查還顯示,如果時刻佩戴智能手環,皮膚表面的細菌數量會達到不戴時的300倍,可導致皮疹和膿腫等。方冠華醫生建議,不要長時間持續佩戴手環,應定期清潔、消毒。
對此,某品牌智能手環的客服人員也坦言,近年,他們已多次對智能手環進行升級改造,但仍可能出現一些誤讀,檢測數據只是參考值,大夥要以正規醫療機構的檢測數據為準,請專科醫生制定個性化的診療方案。
統籌:郭郭 編輯:阿荷
您可能還想看
海峽都市報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