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網紅”馬保國被主流媒體點名批評後,各網絡平台紛紛限流、下架與其相關的網絡視聽節目,一些平台還發布公告,明確禁止用户再上傳有關內容。這場由馬保國引起的網絡審醜狂歡最終走入死衚衕,但這般靠賣醜來收割流量的現象在當下屢見不鮮,網絡內容生成方式中的低俗化風向值得我們警惕。
回頭來看,馬保國何以走紅?有人認為是經濟利益驅動,有人認為是“唯流量”的觀念使然。這些確實是助推因素,但筆者認為,更應該關注網絡視聽平台的責任問題。隨着互聯網發展進入下半場,“如何獲取更多流量”,不僅是自媒體生存的關鍵,也是各視聽節目平台發展的主要考量。因此,當看到自媒體幾乎以一種無限互動的方式利用馬保國增加流量時,部分平台放下了把關職責,為其提供了更大更多的“表演舞台”。而“馬保國們”熱度不減,甚至層出不窮,則説明一些網絡平台已經不只是把關缺位那麼簡單,而是深諳“反向操作”之道,成為低俗文化的重要推手。
大眾文化和精英文化都是以改善人們的精神狀況為根本目的,但是,那些低俗的網絡文化卻是反理性、反啓蒙和操縱性的,其根本目的並不是增進人們的智識,而是一種商業買賣。更值得注意的是,這種低俗化內容的推薦者,很多還是登堂入室的大V。專業人士利用媒體資源販賣低俗文化,不能不引起我們對網絡平台內容產品生成方式的反思。
若任由此風蔓延,後果必然是膚淺、無知和平庸在網絡內容中佔據優勢。人們被低俗的網絡內容擺佈得越厲害,就越容易滑入到“只想找樂子”的虛妄滿足中。總的來説,互聯網為人們提供了媒體接近權,然而,在算法等大數據工具可怖的探針下,人們又在不經意間減少了理解嚴肅文化的機會,相當於被剝奪了一種“理解權”。一旦網絡文化成為人們接觸的主要文化形式,我們的文化必將被重造。
價值觀的維護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就眼下來説,一是需要警惕資本操縱輿論場。融合發展可能帶來媒體形態的變化,但無論什麼樣的媒體,無論是主流媒體還是商業平台,無論網上網下、大屏小屏,在導向上都應是一個標準,沒有法外之地、輿論飛地。
二是應當重構平台服務的評價導向。以流量和算法為基礎的平台推薦機制,難以完成對內容本身的合宜性追問和道德追問。強化內容管理,呼喚監管環節破解網上網下“兩張皮”的問題。但凡是面向大眾的內容生產,就應堅持一個標準、一體管理,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這樣才能避免“馬保國式”的審醜狂歡捲土重來。(作者系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