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丨虎嗅醫療組
作者丨蘇北佛樓蜜
題圖丨視覺中國
新冠疫情尚未完全消失,又有另外一種病毒——猴痘病毒,出現多個傳染病例,再度引發人們擔憂。
猴痘(Monkeypox)是由猴痘病毒所引起的一種罕見傳染病,主要發生在一些非洲國家,但是最近至少有12個非洲以外的國家也出現傳染病例。
猴痘病毒是一種雙鏈 DNA 病毒,可感染細胞,然後在細胞質內複製。圖源:英國衞生安全局/科學圖片庫
英國在5月7日出現第一例,該病患最近曾經去過尼日利亞,據估計他在那裏感染了病毒,回到英國後發病。
法國當地時間6月25日晚間,法蘭西島大區衞生機構宣佈一名兒童感染猴痘病毒,這是法國發現的首例兒童猴痘病例。據悉,該病患是一名小學生,病情已得到控制且沒有惡化的風險。據統計,法國迄今已確診猴痘病例超過300例。
猴痘在短時間內傳播到不同國家不同羣體,讓科學家、各國政府和衞生人員提高警覺,尤其是許多確診病例並未到過傳染多發地區。
傳染病學家正在對猴痘的傳播展開調查,並警告可能還會有更多的確診病例出現,許多人開始擔心病毒是否會大規模傳播。不過,西班牙薩拉曼卡大學(University of Salamanca)的微生物學家岡薩雷斯(Raul Rivas Gonzalez)在知識共享網站《對話》(The Conversation)發表文章,認為我們現在不需要太擔心。
但部分科學家持否定態度,他們認為,猴痘病毒正在被全世界忽略。
已經存在60年的病毒
猴痘病毒最早在1958年被發現確認,當時實驗室研究用的猴子出現類似天花的水皰,第一個人類病例發生在1970年的剛果民主共和國,在那之後,科學家對猴痘病毒已經有所研究,也密切監測猴痘傳染病例。
傳染方式主要分為兩種,由動物到人類,和人傳人。
從動物到人類的人畜共通傳染病可以通過直接接觸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粘膜、皮膚創傷而感染,食用感染動物的生肉或未煮熟的肉也是風險因素之一,被感染動物咬傷或抓傷也會傳染疾病。
人傳人的傳染可以通過近距離接觸感染者的飛沫微粒和呼吸道分泌物、皮膚創傷、或新近沾染到病毒的物體感染,病毒經由呼吸道、粘膜和皮膚傷口進入人體。
皮疹發展經過不同階段,最終結痂變幹脱落
猴痘病毒是一種相對較大的DNA病毒,和冠狀病毒或流感病毒等RNA病毒相比,變異速度較慢,有較好的檢測和修復突變系統,也就是説猴痘病毒較不可能發生突變或快速突變以導致人類較高的傳染率或高度變異性。
這也意味着,一旦痊癒,患者對此病毒就有長期的免疫能力。現在已經描繪出猴痘病毒的兩種基因分化支,分別是西非分支和中非分支,兩者地域相隔,在流行病學和臨牀上具有明確特異。
DNA序列顯示,目前爆發傳染的是在西非地區傳播的温和型病毒,和2018、2019年在英國、新加坡和以色列出現的猴痘病毒密切相關。
上個月,猴痘病例在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國等國家爆發,全球迅速做出反應,並在部分國家分發疫苗。其實,猴痘病毒已經在中非和西非的部分地區持續爆發多年,讓當地非洲研究人員感到沮喪的是,在他們的國家沒有提供類似的資源,長期以來,當地的研究人員一直在發出警告——猴痘病毒有可能以新的方式進行傳播。
目前為止,在中非和西非以外的國家已經有3000多例猴痘確診病例,但沒有死亡報告。然而,在非洲,衞生官員已經報告了70多起疑似由猴痘引起的死亡病例。尼日利亞阿馬索馬的尼日爾三角洲大學的傳染病醫生迪米·奧戈納説:“這一數字有可能被低估,因為測試和監測能力有限。”
鮮少被關注,可能會通過性行為傳播
今年之前,只有少數猴痘病例在非洲以外的地方被觀察到,這些病例與從非洲大陸進口的動物或旅行者有關。其中規模最大的爆發是在2003年的美國,疫情源於進口動物,使70多人患病。
與此同時,自從1970年科學家在剛果民主共和國(DRC)發現第一例人類病例以來,一些非洲國家一直在處理猴痘爆發的問題。儘管研究人員仍然不知道哪些動物自然攜帶這種病毒,但他們知道這種病毒在許多種齧齒動物中循環,並能從動物傳染給人類。2017年在尼日利亞開始了一次重大的爆發,有超過200個確認和500個疑似猴痘病例。在過去十年中,剛果民主共和國出現了數千例疑似病例,以及數百例疑似死亡病例。在中非,感染人的猴痘病毒菌株的毒性更強,死亡率約為10%。
對於阿布賈的尼日利亞疾病控制中心的流行病學家Adesola Yinka-Ogunleye來説,當前的全球爆發帶來了某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在2017年尼日利亞爆發之前,這種病毒似乎只限於農村地區,獵人會在那裏與動物接觸。症狀為發燒和臉、手和腳上生成獨特的膿包狀的“痘痘 ”。2017年後,更多流行病學家發出警告,該病毒正在以一種陌生的方式傳播:它出現在城市環境中,而且受感染的人有時會出現生殖器病變,這表明該病毒可能通過性接觸傳播,如今正如此在西方城市擴散。
“世界正在為2017年沒有做出充分反應而付出代價。”
與此同時,研究人員一直在警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猴痘病例多年來一直在上升。在某種程度上,這是因為各國停止給人們接種天花疫苗。
天花是由變種病毒引起的,這種病毒與引起猴痘的病毒密切相關。天花在1980年被根除,疫苗接種被停止,這意味着易受天花影響的人口比例一直在增長(見下圖《非洲猴痘病例上升》)。
圖源:Source: E. M. Bunge et al. PLoS Neg. Trop. Dis.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ntd.0010141 (2022).
自那時起,部分國家保持着全國性的天花疫苗儲備,因為衞生官員一直擔心保存變異病毒樣本的實驗室可能會意外地釋放出這種病毒,或將病毒“武器化”。認識到迄今為止許多病例發生在男男性行為者(MSM)之中,加拿大和英國的當局已經更進一步,開始向其MSM社區提供疫苗。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一些衞生官員擔心,從他們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受到的疫苗不平等經歷來看,他們將繼續被“大國”拋在後面。儘管病例數在上升,但非洲只有18.4%的人接種了冠狀病毒SARS-CoV-2疫苗,而在其他地區的高收入國家,這一比例為74.8%。
世界衞生組織(WHO)的成員國已經承諾向該機構提供超過3100萬劑天花疫苗,用於天花緊急情況,但這些疫苗從未被分配到非洲用於防治猴痘。世衞組織猴痘技術負責人Rosamund Lewis説,部分原因是該機構承諾捐贈的疫苗為“第一代”疫苗,這些疫苗可能有嚴重的副作用,不建議用於猴痘,因為猴痘的致命性低於天花。
她還提到了“監管問題”,因為一些成員國只許可這些疫苗用於防治天花,而不是猴痘。儘管這些疫苗對天花感染者安全和有效的,但它們對猴痘的測試仍不全面。
Rosamund Lewis在談到解決非洲猴痘問題時還在強調:“世衞組織一直在與發生猴痘疫情的非洲國家進行協調,以改善監測和診斷。”
最近幾周,世衞組織已經認識到猴痘在全球範圍內受到的關注是不平等的。
6月17日,該機構宣佈將不再分別報告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世界其他地區的猴痘病例和死亡人數,在研究人員公佈了一項改變猴痘病毒株名稱的建議之後,世衞組織總幹事站出來支持這一改變,承諾將 “儘快公佈新名稱”。
然而,尼日利亞伊巴丹的獨立病毒學家Oyewale Tomori認為,即使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採購了疫苗,僅靠接種也無法根除猴痘。他提醒,只有當衞生官員瞭解該病原體的當地流行情況時,疫苗接種才會有效,他建議支持調查猴痘的動物儲庫的研究,以便衞生官員能夠制定更精確的措施,以此遏制病毒的傳播。“如果不解決根本問題,你最終會把所有的疫苗都用在猴痘上,而不是處理問題的根源。”
Ogoina還認為,孤立的解決方案只為發達國家解決問題,而忽略了發展中國家,這將導致我們再次經歷同樣的循環,他警告,過去爆發的病原體繼續重新出現。
“這只是時間問題。”
無論世界衞生組織將做出何種決策,希望現有的感染病例能受到有效控制,不需要採取更廣泛、更嚴格的防疫封鎖措施。
參考資料:
doi: 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2-01686-z
Yinka-Ogunleye, A. et al. Lancet Infect. Dis. 19, 872-879 (2019).
doi: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2-01493-6
Rimoin, A. W.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7, 16262–16267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