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BIM未來的發展趨勢?

如何判斷BIM未來的發展趨勢?
文 | 許傑峯

許傑峯:研究員,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中國圖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建築業協會工程技術與BIM應用分會會長、中國建築學會BIM分會主任委員、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BIM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

在20多年的工作中,承擔過多個建設工程項目的建設,通曉建築施工過程中的技術、流程,對項目管理和企業管理有獨到的見解。

近些年,我國在BIM推進方面的國家及各地方政府陸續發佈BIM指導意見,對於這一系舉措您是如何看待的?

從國家和地方層面發佈相關政策性文件看,整體説來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方面體現了國家對於該技術的認可和支持,鼓勵從業者使用與創新;

另一方面利用政策性文件也可以適度規範市場,避免行業亂象的發生。但如果具體拆解、研究各項文件,也不難發現國內的部分指導意見偏宏觀,有的指導意見下發之後,由於沒有具體的實施細則與任務分解,導致指導意見沒有達到發佈預期。

住建部發布的《關於推進建築信息模型應用的指導意見》,通過政策影響全國各地的建築領域相關部門對於BIM技術的重視,就起到了很好的引領、示範效果。

《意見》中提到發展目標為“到2020年末,以下新立項項目勘察設計、施工、運營維護中,集成應用BIM的項目比率達到90%:以國有資金投資為主的大中型建築;申報綠色建築的公共建築和綠色生態示範小區。”

這一目標的發佈背景是當時國內正處於BIM發展、擴張的高峯期,行業內一片看好,普遍認為BIM技術會不斷突破、快速改變原有的設計、施工管理方式。

事實上,BIM的發展是全產業的問題,需要打破原有的工作習慣與利益鏈,要求“業主、設計、施工、供應商”等都能響應與支持。

從手繪到CAD,雖然也是一次深度變革,但其本質還是在二維的層面發展,信息傳遞的方式沒有改變,而從CAD到BIM,增加了一個維度、徹底改變了原有的管理方式,並且涉及深層次的利益再分配,其難度呈指數型攀升。

個人認為在“十四五”的相關政策中,仍應有BIM指導意見來指導BIM技術的推廣與發展,但建議不同地區根據轄區內建築行業水平和BIM應用情況,有針對性的編制相關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應側重於讓技術在工程中落地、產生價值。

此外,政策發佈後應有反饋與評估機制,不斷更新與完善,才能更好的發揮引導價值。

您認為現階段我國BIM標準體系的建設情況如何?對於企業而言,是否有必要制定企業的BIM標準,在制定與執行過程中主要面臨哪些問題和阻礙?

中國的BIM標準體系建設還有待提升,目前已經發布的標準系統性不強,主要側重於應用。

《建築信息模型應用統一標準》可看作“標準的標準”,是框架性文件,《建築信息模型施工應用標準》、《建築信息模型設計交付標準》、《製造工業工程設計信息模型應用標準》還不能覆蓋建設的全過程,《建築信息模型分類和編碼標準》主要促進建築信息的交換與協作。

從業者在使用過程中只能針對不同業務需求去查找不同的依據,不能建立系統性的認知。

從全球範圍來看,英美兩國的BIM標準影響力較深。其中,美國BIM標準(NIBS)主要分為三部分:

技術、分類系統和符合性規範的引用標準、信息交換標準和應用實施標準,覆蓋非常全面,既有針對軟件開發人員的內容、也有面向工程管理人員的部分,體現了美國全球領先的科技實力。

英國標準系統性強,以國家強制力推行,將BIM劃分為3個等級,內容與軟件緊密結合,實用性較強,要求建立通用數據環境,並規定了包括文檔的管理、模型的命名和拆分要求、模型樣式等細節性內容。

與這兩個國家相比,我國的BIM標準中,基礎性的內容相對缺失,更加強調BIM技術的應用價值。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的BIM標準應該在基礎性方面多下些功夫,可以多借鑑國外的先進經驗,也可以將好的內容做本土化引用。

近幾年不少企業在編制BIM標準,由於現在的國標內容深度不足,根據企業自身特點進行補充是比較合理可行的辦法。

建議企業標準應該重在執行層,根據一線人員的業務水平和使用的軟件,編制切實可行的操作級規範或指南,形成標準化的工作流程,提高管理水平。同時通過建立溝通反饋機制、設置獎懲措施,不斷優化,確保執行。

在您看來企業的標準化管理體系算不算精細化的一種模式,其中BIM技術起到的價值主要有哪些?

個人認為標準化是精細化的必要條件,標準化是減少錯誤、降低風險、提升效率的最佳手段,也是現代企業管理的趨勢。

BIM屬於信息技術的範圍,對於建築企業,傳統的工程管理信息離散度非常高、溝通效率低,BIM技術最大的優勢在於其可視化和高集成度,從而使信息能夠高效傳遞。

BIM模型實際上是為項目中的各個構件建立了專屬的數字ID,通過這個ID可以將與之相關的材料、進度、成本等信息進行關聯集成,再通過計算機手段進行管理的拓展應用。如果能實現實體與信息模型之間的完整映射,那麼也就具備了工業化自動生產的基礎條件,將會引發建造方式的徹底革新。

從您的視角,如何評價國內外的BIM軟件,在後期應用上您對國內軟件有哪些期許?

BIM軟件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三維設計軟件,具有建模功能,面向設計師;另一類是消費級的管理類軟件,主要用於模型瀏覽和賦能,使用對象是工程管理人員。

目前,在基礎建模BIM軟件方面,國內設計院、施工企業採用的多是國外產品。

但是,一方面,國外BIM軟件不滿足中國工程建設行業的管理邏輯與業務習慣出現了“水土不服”,且這種“水土不服”問題似乎正在導致企業決策者對BIM技術本身價值的質疑。

另一方面,也給國內設計院、施工企業帶來了長期、高額的投入與維護成本;

最重要的是可能為建成後的單個建築、羣體建築、園區級乃至城市級的建築數據安全帶來隱患。管理類軟件相對條件好很多,目前最大的問題是軟件的實用性差,這主要是因為開發軟件的人不瞭解業務需求。

通過加強複合型人才培養、梳理企業業務場景、推廣應用實踐等手段,軟件的能力應該會逐步走向正規,成為項目管理的新型生產工具。

因此,建議國家層面考慮組織在科研創新、設計能力、施工能力等方面具有技術優勢、具有結構複雜、環境複雜工程設計與施工經驗、具有“社會奉獻精神、不以逐利為根本目標”的企業,牽頭進行國產基礎建模BIM軟件的研發工作;

高校牽頭通過“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的方式,面向未來的中國建築人,促進BIM理論與國產BIM軟件、與工程實踐密切結合;

信息化企業牽頭進行BIM插件、軟件、平台的二次開發,共同構建國產BIM軟件的系統化、良性化、技術生態圈。

企業推廣BIM應用過程中普遍存在哪些困難,有什麼解決辦法或思路?您如何判斷BIM應用未來幾年的發展趨勢,建築業企業該做好哪些方面準備工作?

常見困難有以下幾點:

第一,下游企業信息化水平低,變革動力不足。建築施工最終還是需要通過購買材料、工人實施才能完成實體的轉化。

目前國內的勞務受教育程度偏低、老齡化嚴重,管理難度大,很難實現信息技術的落地。而材料供應商自身動力不足,不願意在信息化上進行投入,不利於BIM的發展。

第二,國內項目工期緊張,管理細度難以提升。中國建築市場業主為了降低投資成本,極力壓縮工期,三邊工程依然存在,導致施工管理難度增大、建築質量安全風險提升。

設計圖紙、施工計劃的變動都非常大,不利於BIM的落地。

第三,缺乏具備BIM技能和管理經驗的複合型人才,在施工企業中,一般應用BIM技術的人員大多是剛畢業一兩年的員工,現場管理經驗還不是很豐富,而具有現場管理經驗的員工從個人職業發展的角度一般又不太想從事單一的BIM工作。

第四,慣性思維不願意變更,傳統模式難以顛覆。常年以來建築行業管理粗放已經成為習慣,形成思維定式。而BIM的潛在要求就是全面普及和協同工作,如果不能從頂層推動,由項目主要負責人督促,實際的應用效果往往低於預期。

解決辦法可以通過試點示範、優勢企業扶持、政策補貼等手段,做出代表性項目,培育龍頭企業(可以是中小型企業),帶動整體向上發展。

總的説來,BIM技術在我國進入發展的爬坡期基本已經成為共識,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將不斷向產業鏈各企業緩慢滲透累積,才能引發質變。

建築企業應該多培養具備傳統業務與BIM應用能力的複合型人才、同時關注人工智能、機器人等外部新技術發展動向,逐步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轉型升級。

設計 | 祁明亮

監製 | 馮行星

來源 | 廣聯達新建造,轉載請申請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就點個“在看”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77 字。

轉載請註明: 如何判斷BIM未來的發展趨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