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日前,位於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諾力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數字化工廠內,技術人員正在操控全自動機器人,趕製無人駕駛叉車訂單產品。 譚雲俸攝(人民視覺)
線上開會、遠程診療、直播帶貨、無人配送……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深刻影響着人們參與經濟社會活動的方式,也給各類企業帶來了全新的考驗。如何利用數字化技術,實現“隔而不離、生意照做”,成為擺在中國企業乃至整個中國經濟面前的必答題。
日前,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與京東數字科技研究院聯合發佈《攜手跨越重塑增長——中國產業數字化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通過對大量產業數字化轉型案例的研究,描繪出當前中國產業數字化的現狀、特徵與內涵。《報告》認為,面對疫情考驗,不少中國企業積極推進數字化升級,提升管理效能、降低運營成本,產業數字化正在為經濟增長注入“數字動力”。
數字化改變產業形態
風味魚皮餃、鍋上叉燒、順德魚面、雞湯炒菜心……初到廣東,吃上一頓地道的粵菜料理,是不少消費者心儀的選項。粵菜之所以名揚四海,離不開粵菜大廚的精心烹飪。不過,6月22日,碧桂園旗下千璽餐飲機器人集團打造的FOODOM天降美食王國機器人餐廳綜合廳在廣東順德正式開業,同樣吸引了不少“吃貨”們的注意。
在約2000平方米的餐廳內,20餘種核心技術自主研發的“機器人大廚”同時上崗。從中餐區門口進入,迎面是碩大的落地玻璃幕牆,牆內18口炒鍋機器人整齊列陣。客人掃碼點單後,機器人機械臂迅速啓動,按照既定程序開始炒菜。食客們不僅可以親眼看到機器人炒菜的每一個“動作”,而且還能享受自動上菜服務。
“機器人大廚”怎麼會做地道粵菜呢?據千璽機器人餐飲集團總經理邱咪介紹,“機器人大廚”的每一個動作,都是工程師們基於10位知名粵菜大廚的烹飪動作數據得出的標準化操作流程。與傳統菜品相比,自動化、標準化的機器人烹飪製作過程,排除人為干擾因素,不僅保障菜品品質穩定,也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這只是數字化改變產業形態的一個縮影。
“當前,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交織演進,網聯、物聯、數聯、智聯迭代發展,我們正在邁入一個以數字化生產力為主要特徵的新階段。”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單志廣對本報記者説。
據單志廣介紹,產業數字化是在新一代數字科技支撐和引領下,對產業鏈上下游的全要素數字化升級、轉型和再造的過程。其具有“以數字科技變革生產工具”“以數據資源為關鍵生產要素”“以數字內容重構產品結構”“以信息網絡為市場配置紐帶”“以服務平台為產業生態載體”等特徵。
產業數字化,正幫助中國企業降本增效。《報告》顯示,通過建設數字化車間或智能工廠,企業生產效率平均提升37.6%、能源利用率平均提升16.1%、運營成本平均降低21.2%、產品研製週期平均縮短30.8%、產品不良率平均降低25.6%。國家信息中心最新測算顯示,2019年中國共享經濟市場交易額為32828億元,比上年增長11.6%,未來3年,仍將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速。
企業借“智”力實現轉型
實踐中,數字化正在幫助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育新機”“開新局”。
——農業養殖更精準。在京東數科在與首農畜牧的合作中,數字化讓養牛成為“美差”:飼養員不用頻繁去看是否要給奶牛加料,實時監測網能夠實時監測到食槽內剩料量;技術人員不用按傳統的觸摸法對奶牛綜合體況進行評估,攝像頭結合AI算法可無接觸式自動化對牛每天進行體況評分……
其中,智能噴淋系統可通過AI技術識別牛隻的精準定位,結合AI算法以及對温濕度指數、風速等多個維度,來為奶牛進行精準噴淋,能幫助產奶量提高30%,節水效率提高60%。
——裝備製造更高效。在湖南長沙,中聯重科望城工業園內的高空作業機械智能製造工廠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裝備深度融合與創新的典範。在明亮潔淨的智能化生產車間裏,每條生產線上的設備與人互聯互通,實現各道工序無縫對接。智能靈活的機器人手臂順暢實現原材料激光切割、工件焊接和部件噴塗,AGV智能輸送車替代傳統人工完成上下物料移動和運送,自動安全的RGV有軌制導車和EMS空中輸送線輕鬆實現精準配送。
“通過製造執行系統(MES)平台,我們的生產計劃根據車間情況,將每道工序分解下達到不同設備和時間段進行精細執行;車間內部,計劃排產、作業執行、數據採集、在製品管理、庫存管理、質量管理等形成全閉環管理,讓海量信息智能互聯,環環緊扣,獲得有效管理和共享。”中聯重科高空作業機械公司總經理助理王建介紹。
——醫療服務更安全。海爾集團數據平台總經理熊媛媛介紹,通過運用物聯網科技,海爾打造的“血液網”讓每袋血有了身份證,讓分佈在血站、醫院的每個冷櫃組成了一張虛擬大網,確保血液保存、使用的全過程100%安全可控。
熊媛媛對本報記者表示,數據是企業核心的資產,海爾一直很重視數據,內部開會一切以數據説話。同時,海爾也在積極探索數據在用户體驗、智能決策、資產賦能等方面的應用和創新。“未來產品會被場景替代,行業會被生態覆蓋,企業像熱帶雨林一樣才能生生不息,這是我們數字化重生的目標和方向。”
讓企業“敢轉”“會轉”
京東數字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京東數科研究院院長沈建光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面對疫情影響,主導人工智能、大數據、5G、物聯網等領域的科技企業將不斷向經濟社會各個領域滲透。科技企業,不光是對老百姓提供直接的服務,而且向各種各樣的工廠和商家提供升級換代的數字化改造,從而成為產業數字化的重要支撐點。”沈建光介紹,很多數據都存在於傳統行業,進行數字化改造可以更好地挖掘潛力。在這個過程中,創造共同利益、實現融合共贏,才能把產業數字化更快地向前推進。
企業藉助數字化實現轉型升級面臨哪些挑戰?據單志廣介紹,國內企業數字化轉型比例約25%,遠低於歐洲的46%和美國的54%。同時,有超過55%的國內企業尚未完成基礎的設備數字化改造。
“疫情期間,不少企業轉戰互聯網探索數字化轉型,智能機器人、遠程辦公、直播電商、無接觸貸款、在線銷售、在線培訓、在線服務等成為更多企業的新選擇,但由於數字化轉型技術挑戰強、業務再造難、轉換成本高、短期收益低、試錯風險大,企業普遍存在‘不想轉、不敢轉、不會轉’的問題。”單志廣説。
對於這些問題,政策層面頻繁發力。
3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方案》,明確13項重點任務和4項推進措施,提出着力運用信息技術加強疫情防控,加快發展在線辦公、在線教育等新模式,培育壯大共享製造、個性化定製等服務型製造新業態。
5月,國家發改委牽頭制定發佈《數字化轉型夥伴行動倡議》,提出以搭建“中央部委—地方政府—平台企業—行業龍頭企業—行業協會—服務機構—中小微企業”聯合推進機制為核心,創新性地構建起政府和社會各界聯手開展數字化轉型精準幫扶的生態體系。
單志廣表示,京東、騰訊等大企業可以發揮更大作用。一方面,針對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所需的資源,共建數字化技術及解決方案社區,利用共享經濟、平台經濟等開放模式,對中小微企業開展低成本、低門檻、快部署服務;另一方面,可以結合自身優勢,協同推進供應鏈要素數據化和數據要素供應鏈化,支持打造“研發 生產 供應鏈”的數字化產業鏈,推動平台間數據和服務的互聯互通,最終加速形成“各得其所、互利共贏”的產業數字化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