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黃依婷
編輯丨馬詩晴
説到特斯拉,人們第一個想到的,不外乎是它酷炫的外表、前衞的車載系統和長續航里程。但實際上,前兩者只是外在或輔助,是易於模仿的“輕”部位,後者才是“重中之重”,它構築了特斯拉技術護城河,是其“一騎絕塵”之關鍵所在。
而決定特斯拉如此長續航里程的關鍵,就在於“電控系統”。它相當於汽車的“最高指揮官”,精準地控制着驅動力矩、制動能量等參數,確保發動機時刻運行在最佳狀態,既保證動力輸出,又兼顧經濟節能。
回到中國市場,你一定也知道,很多年來,這個“最高指揮官”的角色由國外產品擔任。但最近10年以來,這片舞台上陸續出現了中國面孔。菱電電控就是“領銜主演”之一。
在中國商用載貨車市場上,菱電電控憑藉一己之力,佔據了近60%的市場份額,將博世、德國大陸等國際巨頭“甩在身後”。這在10年以前,根本無法想象。在實施“國六”排放標準的汽油車市場,菱電電控亦躋身全球前十廠商隊列。
那麼,菱電電控究竟是何許“人”也,竟能在短短十年內超越國際巨頭,成為局部市場龍頭?其綜合實力,與國際巨頭相比如何?
十年寒窗 終磨利劍時光倒回至2002年,中國的電控系統市場,全是國外廠商的天下。
菱電電控創始人王和平後來回憶説,當時一個電控系統價格可以賣到5000多元,國內沒有一家廠商做得起來,市場需求非常旺盛。
這便是菱電電控誕生時的大背景。沒有人做電控系統,菱電電控就做中國“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於是,創始人帶着核心技術團隊,正式駛向這片國內“無人區”。
從無到有,從零到一的過程註定是艱辛的。而菱電電控經歷之崎嶇尤甚。電控系統涉及上萬參數,而每個參數背後,都是車輛大規模使用積累下的數據。在沒有商業化技術、沒有客户的初始階段,菱電電控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整整七年時間,公司只能埋頭研發,卻“顆粒無收”。
2008年,菱電電控七年研發終結碩果,其軟件平台匹配機械節氣門發動機面世,成功進入江南奧拓供應鏈。此後,公司技術突飛猛進,領跑中國電控市場:
2015年,菱電電控取得又一里程碑式的技術突破,研發出匹配更高能效的電子節氣門發動機軟件。在史上最嚴排放標準——“國六”出台之後,國內僅有兩家廠商獲得汽油車國六車型公告,菱電電控便是其中之一,盡顯稀缺性。
汽油車盛行的時代逐漸遠去,新能源車大潮席捲而來,菱電電控又一次成為領跑者。最近幾年,公司將混合動力電控系統作為主要研發方向,成為國內不到10家同時掌握髮動機控制、電機控制以及機電耦合技術的企業之一,與博世、大陸等頂級車企同台競技。
2016年,菱電電控又掌握了純電動車電機控制技術,打開了全新的純電動汽車市場。公司研發的控制器,已批量應用於江南奧拓TT、鑫源電動物流車、力帆電動車、泰鑫電動車等多種車型上。
從汽油到新能源時代,菱電電控用十多年時間,成為國內佼佼者。而將目光放至全球市場,菱電電控技術幾何呢?
低毛利率,似乎暴露了公司核心零部件缺失之弊病。2017至2019年,菱電電控產品毛利率不到30%,從成本構成看,構成電控系統的核心部件——芯片、噴油器、前氧傳感器等,全部依賴進口。而相比之下,博世為首的國際巨頭,掌握了從硬件到軟件全套核心技術,平均每年申請上千個發明專利。
無可諱言,菱電電控技術水平與國際龍頭仍有較大鴻溝。但市場從來不會“照顧”後來者,無論其有多曲折勵志的背景。勁敵環伺,菱電電控何以突圍?
最嚴排放法下迎來發展強敵為爭奪一線品牌客户而廝殺,反而給國產廠商留下低端市場這片空白區域,讓它們有機會在不為人注意的“裂縫”中切入,逐漸發展壯大。菱電電控走的正是這樣一條路徑。
大量二三線自主品牌整車廠,往往對技術迭代速度有高要求。他們傾向於先將汽車投放市場,再根據反饋迅速增加新功能或修改原有參數。這就要求電控系統供應商提供快速、靈活的服務。而這正是菱電電控較體型龐大的跨國廠商的優勢所在。
因此,“低端”、“商用”這種相對“小眾”的賽道,成為了菱電電控主場。用本土化靈活服務優勢,菱電電控一步一腳印,打入北汽福田、鑫源動力、東安汽車等國內整車廠供應鏈,直至佔據細分領域60%的份額。
而當“國六”、“雙積分”政策東風吹來之時,早已“萬事俱備”的菱電電控,迎來業績大爆發:2019年政策當年,菱電電控業績有了明顯飛躍:其營收從2.49億元飛漲至5.36億元,增長率115%;淨利潤從2197萬增長至8116萬,增長率達到驚人的269%。
究其原因,是菱電電控精準地踩在了電子節氣門、混合動力車兩大政策發展重點上:
“國六”近乎苛刻的排放標準,迅速將商用車機械節氣門市場空間壓縮為零,因為只有用更高精度電子節氣門技術的車型,才能達到法規要求。作為僅有兩家獲得汽油車國六車型的中國廠商,菱電電控迅速迎來銷量價格雙增長。一年內,其汽車電控系統單價從1059元漲至1204元,銷量從22萬套漲至36萬套。
“雙積分”政策出台,更是體現了菱電電控近年來 “將技術重心放至混合電動”這一策略之深刻洞見。
一方面,政策給予HEV(油電混合)為代表的低油耗汽車以0.5倍乘數,降低了其所需匹配新能源車產量的要求;另一方面,純電動車和燃料電池車新能源積分下降了50%之多,而PHEV(插電混合)車型積分僅下降20%。兩個變化,打消了此前市場上“純電動車替代混合車”的聲音,表明國家重點發展HEV和PHEV混合動力車的傾向。
多年積累,遇政策良機而厚積薄發,菱電電控終於開啓加速成長步伐。
然而,作為“第一個吃螃蟹”、曾歷經十幾年崎嶇之路的廠商來講,菱電電控對業務的思考,不止於當下。穿過大熱的市場,菱電電控早早地看到了更遠處的一絲“陰霾”:
連續兩年,中國汽車銷量出現負增長,2020年一季度,銷量更是環比下降42%。不景氣的大環境下,二三線自主品牌市場份額急劇下降:2019年數據顯示,國內乘用車前15廠商佔據了80%的市場總銷量,留下超過60家車企激烈爭奪剩餘20%的市場。
二三線品牌衰落,部分廠商甚至取消國六排放車型開發,讓菱電電控面臨市場萎縮的巨大“陰霾”。如何應對?菱電電控早早地開始規劃。
技術為王 打開更大市場菱電電控短期發展之核心,自然是要抓住政策帶來的市場結構變化機會。
汽車電控系統115%以上的產能利用率,已顯示出公司拓展市場之“有心無力”。因此,擴產能成其首要任務。菱電電控擬籌資3.4億,用於汽油車和混動車擴產。項目建成後,公司將每年分別新增50萬套汽油車和10萬套混合電動車電控系統。
而長期發展之核心,仍要回歸到“技術”。市場“馬太效應”在加速,存活者唯有謀求“高端”市場。
特斯拉之所以為人矚目,在於其出色的電控技術。在電池、電機兩項硬件外包的情況下,特斯拉將電控技術發揮至極致,令其市場地位甚至超越了掌握“三電技術”的比亞迪。
對核心硬件依賴進口的菱電電控來説,其技術升級,亦從電控技術開始。公司擬籌資5680萬,集中投入軟件開發與測試工具、新能源電控開發與設備工具等技術。這是其打造更智能“指揮官”的必經之路,打好這些基礎,菱電電控才有能力逐步拓展至一流車企。
電動化、網聯化早已是汽車行業公認的發展方向。純電動車在近兩年市場銷量下滑的大背景下,仍保持着穩定增長態勢。而無人駕駛、車路通信等技術,亦在局部得到了產業化運用,正以日新月異之速前進。
面對這些主流趨勢,菱電電控此次如能進一步突破新能源電控技術,並將正在開發的車輛遠程監控、程序升級等技術落地,將打開純電動、智能車市場,迎來更大發展空間。
熬過十幾年“埋頭研發”、“連年虧損”的艱苦歲月,菱電電控終於撥雲見日,成為僅有的兩家能為汽車安上“中國大腦”的廠商。有國六、雙積分政策“東風助力”,菱電電控正開啓加速成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