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人工智能: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加速器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

無接觸物流、行動軌跡採集分析……人工智能在抗疫中的廣泛應用,讓人們再次感受到這一顛覆性技術的強大能力。不過,一系列憂慮也隨之而來。人工智能應用的門檻會不會進一步加大收入差距?個人信息的採集會不會威脅信息安全?針對這些問題,科學家們也在考慮,如何讓人工智能成為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的助力,而非阻礙。這既是寫入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戰略目標,也是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則》的明確願景,更是近期聯合國秘書長公佈的“數字合作路線圖”中的核心議題之一。

1.人工智能推動可持續發展成為國際共識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旨在到2030年解決社會、經濟和環境三個維度的發展問題,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可持續發展目標呼籲“所有國家(不論該國是貧窮、富裕還是中等收入)行動起來,在促進經濟繁榮的同時保護地球”。該目標指出,應長期致力於消除貧困、實現良好健康與福祉、實現優質教育、性別平等、清潔飲水和衞生設施、經濟適用的清潔能源、創新和基礎設施、減少不平等、可持續城市、氣候變化和保護環境等。而如今,人們越來越意識到,人工智能在這些領域全都大有可為。

通過人工智能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已引起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廣泛關注與推動。牛津大學發起的“人工智能與可持續發展牛津倡議”旨在探索當前和未來人工智能如何用於幫助支持和推動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阿聯酋在迪拜建立了人工智能與可持續發展中心,依託其近年來在人工智能倫理與治理方面搭建的國際交流平台促進人工智能與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對話和技術落地。2015年成立的人工智能造福人類基金會旨在通過協調人工智能研究社區、決策者和大眾來推動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並在美國、英國、斯洛文尼亞等地設有運行機構。

人工智能作為“使能技術”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在聯合國業已形成重要共識。各個聯合國成員國、相關學術機構、產業等也在相互協作共同推進。聯合國國際電信聯盟每年與其他聯合國實體機構合作召開人工智能造福人類全球峯會,該系列峯會旨在提供全球對話平台,探討如何利用人工智能來加速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從而幫助解決更多的全球性問題。國際電信聯盟還發起了全球人工智能資料庫來收集與促進可持續發展目標有關的人工智能項目、研究倡議、智庫和組織等。於2020年6月12日發佈的《聯合國秘書長數字合作路線圖》報告中指出,應以最佳方式部署人工智能支持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並造福公眾。

為實現零飢餓的願景,在促進農作物的生產與供應方面,可以採用機器學習模型並結合氣候建模來預測農作物特定地區的產量,圖像處理技術可用於監測農作物的生長狀況,並對潛在風險、早期蟲害和疾病發出警告,輔助提升農作物產量。還可以採用智能物流技術促進農作物與最終消費者之間的無縫對接。

氣候變化是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重要議題,基於氣候大數據的機器學習與預測研究將積極促進人類對於氣候變化的認識,採用計算模擬等手段對改善策略及相應作用進行建模,將有助於為人類採取有利於改善全球氣候的行動提供分析與支持。

在環境保護方面,自動智能監控技術可以用於對環境的自然災害、破壞環境的行為進行監測,多模態數據處理可用於水質與空氣質量的檢測與預測,模式識別與自動控制技術的融合還可用於實現自動垃圾分揀與處理。

在文化傳承領域,人工智能可用於促進人類文明的融合發展。不僅應當應用三維重建技術、文字識別技術挖掘文化遺產,保護藝術與文化作品,更應通過自然語言處理與理解、圖像分析等技術實現文化的關聯與交互。更可通過機器學習與自動生成技術推動文化、藝術作品的再創造。

人工智能中信息的感知、融合與決策技術能夠推動國家與社會治理體系的建設。利用人工智能促進和平與正義至關重要,如利用人臉識別技術尋找丟失孩童、犯罪分子,維護社會與國家安全,利用機器學習在金融領域監控和發現欺詐、逃税、洗錢等行為,減少欺詐和腐敗。此外,人工智能將有助於推動公共衞生治理體系的建設,基於感知與決策技術實現對公共衞生事件、重大疫情的預警、應急管理與治理。

2.警惕負面影響,確保技術“善”用

可持續發展目標涉及的領域眾多,涵蓋面廣,但是並不是與這些領域相關即是推動了這個領域的可持續發展。人工智能在應用於可持續發展相關領域時可以發揮積極作用,推動領域的發展,也可以導致負面影響,阻礙領域的發展。關注人工智能應用於相關領域對社會、生態的長期影響是衡量可持續性的重要視角。

例如,人工智能與網絡技術的融合發展將為促進優質教育的實現提供基礎設施和發展契機,如通過個性化學習模型提升教育質量與效果,挖掘並促進不同個體的潛力發揮,將可能為不同性別、不同種族的人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然而將人臉識別技術應用於教室內學生表情、專注度等方面的識別雖然具有廣泛的潛在應用場景,但卻不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案例。即使表情特徵能夠通過計算準確反映學生狀態,這類技術將有潛在風險侵犯學生隱私,降低學生在課堂中的能動性,引起學生的反感,而此種情緒在整個教育階段的積累甚至可能引起學生對人工智能技術的厭惡(如有相關技術的發展致力於使攝像頭檢測不到人臉信息)。此類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應用是不符合教育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的。

再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採集的個人信息與大數據分析與決策技術相結合,被用於公共衞生預警與疫情應急管理,作為人工智能與公共衞生領域的深度融合在疫情防控期間發揮了關鍵的積極作用。然而根據世界衞生組織有關規範以及我國民政部、網信辦、工信部、衞生部等部委頒佈的有關規定,疫情期間採集的個人數據限於在疫情期間由必要部門進行合理使用,疫情過後如需他用需要重新徵得相關個人同意。因此對個人信息的過度採集或疫情期間採集的個人信息在沒有知情同意的情況下挪作他用,都不符合我國政府有關規定以及人工智能促進公共衞生可持續發展的願景。

在人工智能相關技術應用於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的過程中,由於相關技術惠及的人羣範圍可能有限,甚至可能因此加劇了不平等問題。如通過人工智能增強的優質教育是否能夠保證偏遠山區的學生同等享有,再如以二維碼為入口的健康碼及基於此的相關服務如何惠及那些大多不善於用甚至不用手機的老年羣體,都將不同程度挑戰公平享有技術發展成果的初衷。

此外,人工智能模型可能從數據中獲取並應用人類的偏見,這將有可能加劇不平等的現象,與促進公平背道而馳。例如,智能推薦系統可能由於數據的偏見在職業推薦方面表現出對男女和不同膚色人種的明顯偏差,這將與人工智能應用於就業的良好初衷背道而馳,從可持續發展的視角來看,人工智能技術可用於挖掘並促進弱勢羣體發揮其優勢,促進公平就業。同時,很多人臉識別模型與服務對於女性識別率明顯低於男性,不同膚色人種在社會安全輔助決策系統中會被賦予偏見,都有待未來更完善的人工智能推動公平公正的可持續發展。其中通過智能增強技術提升盲人、聾啞人的感知、溝通、交流能力就是人工智能普惠弱勢羣體的重要嘗試。

在人工智能與自動化技術替代人力勞動與部分工作方面,如果僅關注於發展全自動化,而忽略了對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為人類提供體面工作的願景,則是一種負面的應用。未來應大力發展人機協作的新職業,推動人與人工智能、自動化系統發揮各自的優勢,實現雙贏。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的應用目標應當是為人類節省更多時間去做更有創造力的工作,發揮人類優勢。如人工智能技術可被用於減輕工作者負擔,促進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在人工智能應用於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領域時,應當充分關注其中的風險與倫理問題,確保技術的“善”用。只有在相關領域能夠持續性起到積極作用,持續性推動領域目標的落實,並在應用過程中持續關注並儘可能避免潛在的技術與社會風險,才是真正推動可持續發展的人工智能探索與應用。

3.不同文化相互包容相互借鑑的契機

通過人工智能推進可持續發展是全球共同的願景,在諸多可持續發展相關領域,如優質教育、公平公正、城市發展等,都與文化、地域息息相關。每一種文化與人工智能技術的結合對於可持續發展都將貢獻不同視角的思考,並貢獻於對可持續發展長遠目標的深刻理解與實踐。因此應當包容不同文化,相互借鑑、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同舟共濟。

人工智能技術的高速發展往往發生在科技、經濟普遍處於領先地位的國家和地區,這將有極大風險使得貧富差距隨人工智能的進展而進一步迅速擴大,使人工智能有潛在風險加速馬太效應的形成。因此,人工智能技術領先的國家和地區應通過開放共享、全球協作,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與服務的普惠,使中低收入國家和地區也能夠藉助人工智能的變革促進社會與經濟發展,從而攜手促進可持續發展目標在全球的早日實現。

我國是負責任的大國,在人工智能方面也有一定的研發優勢和產業優勢,因此也更應在實現人工智能普惠全球的願景中做出應有的貢獻。建議我國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基礎上針對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進一步細化,推進人工智能應用於可持續發展的各個領域。與此同時,建立面向全球可持續發展的人工智能智庫、在線案例庫、資源共享庫、公共服務平台等,由產學研界共同推動面向可持續發展的人工智能公益研究計劃,並向全球開放申請,以此支撐人工智能作為使能技術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並向全球開放研究成果,特別是支持中低收入國家和地區、“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並與人工智能更發達的國家深度協作、共享經驗、優勢互補,攜手解決不同領域的難題與人類共同的挑戰,共促可持續發展。

同時,應鼓勵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示範區、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台、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人工智能相關科研機構等創新主體深度協作,結合頂層設計與自主規劃,積極投身到面向可持續發展的人工智能事業中來。應鼓勵中國人工智能企業與科研機構形成產研融合的合作模式,並應當與全球的科研機構和產業取長補短、開放共贏,協同通過新一代人工智能作為使能技術促進全球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可持續發展,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與實現。

(作者:曾毅,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人工智能倫理與可持續發展中心主任)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090 字。

轉載請註明: 新一代人工智能: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加速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