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藍齊
出品 | 子彈財經
十一年前,馬雲堅信雲計算是未來大勢所趨,重金下注。
十一年後,阿里雲成為季度營收破百億的“現金牛”。
8月20日,阿里巴巴發佈2021財年第一季度業績,核心經營指標全面超預期,其中阿里雲業務季度營收123.45億元,同比增速高達59%。今年上半年累計營收超245億元。
在當晚舉行的分析師會議上,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表示,疫情後客户的工作和學習方式發生根本變化,釘釘將成為工作和學習的重要協同平台,深入到各行各業,並且和雲服務形成更為廣泛的化學反應。一時間,“雲釘一體”戰略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良好的數據表現及新戰略初見成效,讓早前資本市場的樂觀得以兑現。上月,高盛在最新的評估中將阿里雲估值上調至930億美元,這離摩根大通給出770億美元估值僅間隔2月。
此時的阿里雲距離千億美元俱樂部,僅一步之遙。
1、營收、估值持續躍升2016年,阿里雲業務被國際知名投行進行單獨估值,彼時的估值為39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500億元。
當年的研究報告指出,阿里巴巴的電商平台和關聯公司螞蟻金報都在7年到10年內形成規模效益和盈利,時年7歲的阿里雲已達到盈利點,預計在未來三年內保持高速的營收增幅。
一語成真。對比最近五年的數據,從2016年的390億美元,到2020年7月最新估值930億美元,接近3倍的增長,也讓外界看到了阿里雲的迅猛增速。
值得注意的是,高盛在最新評估中上調阿里雲估值與摩根大通給到的770億美元估值相比,上升了超兩成。分析認為,阿里雲在規模和戰略佈局上有突出優勢,市場正在調整其估值向亞馬遜AWS靠攏。
截至本季度,阿里雲已連續三個季度營收超過百億元。高盛預測阿里雲還將繼續保持這一高速增長,保守估計明年營收達596億元,
此外,分析師看好阿里雲的規模和戰略佈局,評價稱,未來其估值將從目前的8倍PS大幅向亞馬遜AWS的14倍PS靠攏,以此帶來估值的更大幅度躍升。
持續上漲的估值背後,是營收的高速增長。從過去五年的營收數據來看,對比最近五年的數據,阿里雲2016年上半年的營收為23.09億元,到2020年上半年結束,阿里雲營收的增速超過10倍有餘。
在全球前五名雲計算廠商中,阿里雲增速最快,排名持續攀升。IDC在2020年3月發佈的報告,國際雲計算市場上,亞馬遜、微軟和阿里雲分別位居位前三位置。
而在全球市場中,阿里雲市場份額也在不斷提升。根據國際研究機構Gartner在2020年4月發佈的報告稱,目前阿里雲的市場份額已從2018年的7.7%上升至2019年的9.1%,位列全球第三。
在亞太市場,阿里雲市場份額排名第一,從2018年的26.1%上至至2019年的28.2%,接近亞馬遜和微軟的總和。
並且在細分市場裏,阿里雲同樣斬獲了多個市場第一,如金融雲、工業雲、新零售、數字政府市場、計算能力等。
如今,11歲的阿里雲如同少年天才,在通往千億美金俱樂部的道路上高歌猛進。
2、源於基因裏的科技增長硬實力過去十年,移動互聯網滄桑互變,技術創新不斷。回過頭來看,在十年以前,鮮少有人將距離商業最近的阿里與科技、技術聯繫起來。不過,這也讓阿里雲對“科技驅動”的重視更加與眾不同。
2009年,阿里雲剛剛起步時曾飽受內外部非議,但阿里決策層堅定投入雲的核心技術和基礎設施建設,馬雲曾公開表示:“我每年給阿里雲投10個億,投個10年,做不出來再説。”
從一開始,阿里雲並沒有強烈地與商業價值捆綁,而是在早期將技術一層一層打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阿里具備技術的實際但外界卻不曾給它打上技術的標籤,這也導致一旦阿里往外界展現一系列技術的成果時,就證明背後的技術體系已經十分穩固和成熟了。
(圖 / 攝圖網,基於VRF協議)
總的來看,“最商業”的阿里發展成為以科技驅動的硬核公司,實則為厚積薄發的必然結果。
公開信息顯示,阿里擁有6萬名科學家和工程師,其中數十位科學家獲得院士、頂級協會Fellow、傑出科學家等榮譽。
2020年初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阿里雲被授予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兩大獎項,這是互聯網公司首次同時獲評兩大獎項,阿里十年技術戰略進入收穫期。
在以科技為主要成分的土壤裏,阿里雲茁狀成長,開出了希望之花。
在全球19個地域開放的59個可用區,阿里雲服務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數百萬客户,為超過一半的A股上市公司、80%中國科技創新企業提供服務。2017年,阿里雲成為奧運會指定雲服務商。目前,阿里雲已成為亞太第一、全球前三的雲服務商。
在雲操作系統方面,阿里雲建成了中國唯一自研雲操作系統飛天,配套了神龍服務器、數據庫、交換機、交換機操作系統第一系列自研技術。而作為全球集羣規模最大的大數據計算平台,飛天被應用到“最多跑一次”、城市大腦等場景中。
2019年雙11前,阿里巴巴已經實現核心系統100%上雲,成為全球首個將核心交易系統100%運行在公共雲上的大型互聯網公司。彼時,同為雲計算巨頭的亞馬遜、微軟、谷歌尚未邁出這一步。
而對於技術的持續投入,讓阿里雲擁有了更為強勁的生命力。
今年4月,阿里雲宣佈,未來3年將再投2000億,用於雲操作系統、服務器、芯片、網絡等重大核心技術研發攻堅和麪向未來的數據中心建設。
3、企業數字化加速,“雲釘一體”構建新的商業空間回到當前。在新基建戰略的驅動及疫情的影響下,不論是政府還是企業,教育、醫療、製造等行業,他們對於數字化進程的需求日益迫切,原本需要3到5年的數字化進程,極有可能在1年內加速完成。
公開數據顯示,短短几個月內,全國28個省市與阿里雲合作建設了數字防疫系統,健康碼在200多個城市上線。在阿里雲的支撐下,1.8億學生在家上課、2億上班族在家辦公。
(圖 / 攝圖網,基於VRF協議)
在今年6月舉辦的2020年阿里雲峯會上,阿里雲提出了加快數字化重構的觀點。阿里雲將發揮其在全行業發展的優勢特性,從多維度幫助客户實現數字化時代全面重構。
同時,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首次對外展示了阿里雲再生長的三大方向。
一是“做深基礎”,從飛天雲操作系統向下延伸定義硬件;
二是“做厚中台”,將釘釘這樣的新型操作系統與阿里雲進行深度融合,實現“雲釘一體”;
三是“做強生態”,基於雲和新型操作系統,構建一個繁榮的應用服務生態。
其中,快速增長的釘釘和阿里雲重點發力的“雲釘一體”戰略,無疑為阿里雲拓展了向上和向下延伸的價值。
正如張建鋒所説,就像傳統信息時代PC和Windows的組合一樣,企業既需要雲這樣的新型計算架構,也需要釘釘這樣的新型操作系統,這是一個整體,前者提供水電煤一樣的算力基礎設施,後者如同新時代的Windows,讓企業可以面向大數據、面向智能、面向IoT、面向移動化,快速開發管理組織和業務的所有應用。
目前,釘釘用户數已突破3億,企業組織數突破1500萬家,為全球150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服務。
立白、東方希望、太平洋保險、廣東農信等企業基於“雲釘一體”基礎設施,開發了數十萬種企業應用。在基礎設施之上,更是長出了一個繁榮的開發者生態,目前有超過20萬企業應用開發者在釘釘開發平台上幫助企業定製屬於自己的應用。
阿里雲“雲釘一體”戰略,不僅是“雲+辦公軟件”,而是一種“雲+新型操作系統”的新模式,釘釘是這一操作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基於雲生態的構建,用户黏性提升,並帶來更豐富的企業用户資源,降低成本,是一個雲和操作系統的綜合運用,而非簡單的直接IssS與PaaS或SaaSr簡單相加。
比如,今年疫情期間,阿里雲先後多次為釘釘緊急擴容,確保釘釘的流量承載能力,最快在2小時內完成1萬台雲服務器的緊急擴容。這意味着,以阿里云為根基的釘釘,擁有更高的彈性、性能和發展空間。
截至目前,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在內,國外投行對阿里雲的估值模型附註中均表示,是按照IaaS和數據中心業務同類估值。如果考慮到釘釘的快速增長、以及阿里雲當下重點發展的“雲釘一體”戰略,國際投行或許都低估了阿里雲的拓展價值。
而結合宏觀市場增長、阿里雲過往增速、阿里雲業務豐富性和成長性來看,阿里雲持續保持斜率極高的快速增長。
*文中題圖來自:攝圖網,基於VRF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