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發展階段的背景下思考平台用工制度

新京報訊(記者王春蕊)隨着互聯網平台的迅速發展,一些潛藏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近來,互聯網平台用工問題引發廣泛關注。在此背景下,新京智庫舉辦了“互聯網企業用工大趨勢”線上研討會,針對互聯網企業靈活用工機制存在的問題展開深度討論。

互聯網平台用工與傳統用工無本質差別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王超表示,當前互聯網用工出現的問題,是社會在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初期現象,並開始導致我們生活方式改變。但目前社會並未為此做好準備。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副教授魯全認為,雖然從技術沿革的角度來説,互聯網技術可能帶來所謂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但從勞動用工角度來説,還需要仔細研究是否和傳統的用工方式有所差別。目前來看,生產過程本質上仍然是一個要素之間組合的過程。

互聯網提供了一種所謂新的要素,就是平台或者信息。它看上去是一種新的生產要素進入到了生產過程中,但其背後到底是技術創新還是資本,還需要深入研究。現在的問題是,這些表現形式上的改變對勞動者的勞動保護和社會保障權益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從而倒逼問題的解決。

首都經貿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範圍表示,即使是在所謂的數字經濟時代,勞動法或勞動關係的管制政策仍然適用。勞動法和勞動關係的管制是工業社會早期自由資本主義時代採取自由放縱的規制手段導致社會治理失敗的結果。

在工業革命早期,工業規模因擴張需要大量勞動力,超低齡的童工、超長時間工作,勞動者受教育時間變短、收入分配不均衡等問題逐漸暴露。目前來看,互聯網用工存在類似問題,一些低端勞動力、高體力強度勞動者被排除在勞動法保護之外,沒有社會安全網,缺乏足夠的職業培訓,沒有職業提升的可能。

平台經濟與現有規制體系存在張力是正常現象

北京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改革部部長、副研究員馮丹指出,平台經濟作為新生事物,與既有的規制體系,存在張力是正常現象。但是,互聯網平台的發展,特別是它的用工制度,必須放在新發展階段背景下來理解。

馮丹認為,平台企業用工制度要放到新發展階段的背景下進行理解,並且要從全面小康思維轉到現代化思維進行思考。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孫文凱表示,互聯網平台提供的就業崗位,某種程度上來説是專業化分工的結果,但也帶來了一些明顯問題。首先是過度勞動。由於新技術因素,像外賣、快遞等服務需求隨時都可以產生,從業者隨時都可以接單,隨時都可以工作。這就容易導致過度勞動。

其次是工作簡單化、趣味性下降,很多人只是把這些工作當作臨時、過渡性工作。再者,收入極化,平台企業在勞資方面更有話語權,因此產生就業極化或收入極化問題。最後就是人力資源的浪費。現在有些本科生、研究生都在做送外賣、快遞的工作,這是資源的一種損失。

從城鎮化思路解決平台從業者保障不足問題

魯全指出,互聯網用工問題,一方面主要表現在基於勞資關係層面的勞動保護不足。比如,很多快遞員、外賣騎手為提高運送速度,可能會違反交通規則,可能因此受到人身傷害。

另一方面就是靈活就業羣體社會保險參與不足,背後是新生產要素組合過程中間,對於傳統勞動關係的認定或者社會保險運行機制本身的問題。

為此,魯全建議可以按照去勞動關係化思路,為這些勞動者參加現有的社會保險制度找到學理基礎。社會保險強調“社會”兩字,因此只要勞動者參與社會勞動過程,其他參與社會勞動過程的主體,無論其以什麼樣的形態出現,都應當通過繳費為勞動者分擔風險。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學系副教授何曉斌則指出,互聯網用工社會保障不足的問題,與我國城鄉二元結構有關。很多平台就業者不願意在城市裏參加社保,因為這會降低他們的收入,所以大部分人還是想回到農村參保。要妥善解決這一難題,必須要跟中國國情結合起來,按照城鎮化思路,讓這些羣體有機會轉成市民,享受市民待遇。

編輯:柯鋭 校對:楊許麗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39 字。

轉載請註明: 在新發展階段的背景下思考平台用工制度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