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四“奧林匹克社區”正爭創雙奧社區
東四奧林匹克社區,一個把奧林匹克精神和社區建設融在一起命名的社區。東城區回民小學的教師郝濤作為冬奧宣講團的一員,從2017年開始,和團隊其他成員去工廠、學校、企業、軍營等地講述東四奧林匹克社區人的故事,把社區居民積極、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傳播出去。
迷你馬拉松衚衕跑、冬奧知識大講堂、冬奧項目體驗、冬奧知識比賽,這些活動都是社區裏經常舉辦的特色活動。郝濤告訴記者,社區居民將快樂和體育融進生命裏,傳播奧林匹克精神,助力北京冬奧會。
北京冬奧宣講團成員、東城區回民小學教師郝濤。北京冬奧組委新聞宣傳部供圖
社區曾舉辦迷你馬拉松衚衕跑等活動
新京報:是什麼契機讓你來到奧林匹克社區?
郝濤:2010年我成為東四街道文教助理,因為不熟又想了解,志願者小王對我説:“郝老師,走,我帶您轉轉去。”走進社區文體中心,展廳裏一個胖嘟嘟、身穿印有東四牌樓的茶雕小孩吸引了我,這個茶雕小孩身穿紅肚兜,手腕上繫着奧運五環中國結。小王説,“這是咱社區居民按照自家孩子的模樣創作設計的東城東四奧娃,大家都叫它‘東東’。”
在去奧林匹克社區公園的路上,我問小王,“咱這兒怎麼就叫了奧林匹克社區了呢?”聽我問這個問題,旁邊幾位阿姨搶着回答:“因為2008奧組委入駐咱們青藍大廈辦公呀;因為咱們是國家級體育先進單位;哎,你們可別忘了,咱這兒的老百姓都愛運動……”
走進公園,挺拔的樹木、青翠的草坪、蜿蜒的步道,中央立着三座雕塑,走近一看:顧拜旦?薩馬蘭奇?羅格?嘿,真是意外!小王説,“郝老師,薩馬蘭奇來過咱社區公園這事兒您知道嗎?”“薩馬蘭奇來過?你見過他?”“見過,那是2008年的9月11日,是鄧亞萍陪着他來的。他就站在雕像前問:‘像嗎?’鄧亞萍説:‘像,一模一樣。’當天,他還為咱們‘東四奧林匹克社區博物館’題詞,你看,那是他的手模。”
新京報:奧林匹克社區會組織哪些活動?
郝濤:成為奧林匹克社區人,那一定是幸福伴着忙碌。早上6點半到7點半,公園太極隊準時開練;上午參加各種體育技能培訓是常態;下午不同團隊有不同特色的活動,晚上咱們廣場舞接着跳。在這兒生活、工作、學習,您要是不參加一項體育活動、沒有一項體育技能,那可是件尷尬的事。記得我第一次組織乒乓球賽的時候,一位阿姨找到我説,“郝老師,我天天打球,可是您給我安排的選手和我過不了三拍兒,別的台子上那種子選手我們連面兒都照不上……”看着阿姨想説沒説出口的那句“你懂乒乓球嗎?”得,啥都別説了,學!如今我已是國家一級乒乓球裁判員。
2016年4月,郝濤及社區居民在天壇體育場進行社區活動。受訪者供圖
在奧林匹克社區,組織大型活動一定是傳統中有特色,特色中有文化。
2017年3月,女子冰壺世錦賽在北京舉辦。我組織居民前去觀賽。在現場看比賽可不比在電視機跟前,還有解説員,全憑自己對冰壺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這可苦了看不懂的我。中間休息的時候,我問一位大姐“你懂冰壺?”她説,“為了看比賽,提前學了點兒。開始我也沒看明白,不過現在我能斷定這場誰能贏了。”我説,“你真行。”她説,“怎麼着?我給你講講?”沒一會兒,我和旁邊幾位居民就明白了冰壺得分的規則。
2017年4月,社區組織策劃開展了“在奔跑中尋找衚衕的記憶——迷你馬拉松衚衕跑”。活動的創造性早早激起了大家參與的熱情。27日一早,首批參與衚衕跑的隊員集合在東四四條一個四合院裏準備起跑,我在院門口看見一位社區主任不停地向裏張望,我説“您怎麼不進去啊?”他説,“郝老師,我等着把他們衝出來的那一刻拍下來呢。”他認真的樣子一下就把我逗樂了。
社區的一位“體育健將”沒一會兒就跑完全程,他跑過來問我,“不是馬拉松嗎?我這兒汗還沒冒,怎麼就結束了?”我説,“你看咱們東四胡同有着七百多年的歷史,迷你馬拉松衚衕跑就是用全民健身的理念,讓大家在奔跑中去尋找和品味老北京胡同的文化。你跑這麼快,怎麼吸引路人蔘觀咱們那敞亮的大門、精美的磚雕、古樸的門聯?人家是品味文化,你是一溜煙就跑過了歷史。”聽我這麼一説,旁邊一羣人都樂得不行。
在東四三條67號答題點,只見一位大姐跑到工作人員面前,拿起筆就答題,答完題就抖空竹,一秒鐘也不閒着。我説,“大姐,歇會兒。”她頭也不回地擺着手説:“那可不行,這是團體賽,我不能落下。”
2018年10月,郝濤隨北京冬奧宣講團在北京小學進行專場宣講。受訪者供圖
把奧林匹克社區人的故事講出去
新京報:冬奧會在即,最近社區舉辦了哪些迎接冬奧會的活動?
郝濤:我感覺2008年奧運會還沒走遠,又傳來了北京將要舉辦2022冬奧會的消息,大家都在為冬奧助力加油。
目前,我們社區正在爭創雙奧社區,我們社區經常開展志願服務項目,比如東四胡同文化講座、東四胡同博物館小講解員、冬奧知識普及活動,包括冬奧知識空中講堂、冬奧知識大講堂、冬奧項目體驗、冬奧小宣傳員、冬奧知識比賽、家庭趣味運動會等。
具體來講,我們社區已經組織冬奧大講堂兩次,300餘人次參加;組織冬奧項目體驗陸地冰蹴球比賽1次,各社區代表180人次參與;科技冬奧手工製作4次,有80個家庭180人次參加;拍攝雙奧社區動畫片一部,有20個家庭參與;“説東四,講雙奧”街頭宣傳活動10次,累計120人次。
志願者利用休息日、節假日及工作之餘,為轄區內青少年講傳統文化,帶領小朋友和家長參觀博物館,體驗漢服禮節禮儀,逢節獻上精彩演出,上門為空巢孤寡老人包餃子,為老人打掃衞生,與老人話家常。
新京報:作為冬奧宣講團的一員,你如何傳播奧林匹克精神?
郝濤:從2017年7月到現在,我們宣講團成立四年,已經有五批成員,我是第一批的成員。這幾年,我們去工廠、學校、企業、軍營等地,堅持宣講。有些地方我們已經去過兩次,第一次集中去是在2017年至2018年,我們走進了好幾所高校。去年,我們又開始走進百所高校進行宣講。
在整個宣講過程中,我主要是講奧林匹克社區人的故事,我要把我們奧林匹克社區人這10多年的歷程,奧林匹克社區人將體育和快樂融入生命,積極、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講出去,傳播老百姓對奧林匹克精神的理解,助力冬奧會。
新京報記者 吳為 實習生 王垚
編輯 白爽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