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秦東穎
下午4時放學後,徐彙區第一少年業餘體育學校的乒乓球房就熱鬧起來,參加訓練的小朋友陸續聚到這裏,在教練的指導下從基本功學起。該校乒乓球教研組組長尹玉偉告訴記者,現在有不少二孩家庭的“大寶二寶”一起被家長送來打球,他們這裏最特別的是來自我國寶島台灣的“謝家三姐弟”。
爸爸的“私心”
9歲的大姐謝知睿、8歲的二姐謝知宸、5歲的弟弟謝知恆,三個萌娃可以組成一支混合乒乓球隊。
説起三個萌娃如何與乒乓結緣的,那還得從他們的父親謝國羣説起。謝國羣出生在台灣彰化,從小就有一個“乒乓夢”。1990年北京舉行亞運會,台灣青少年乒乓球隊訪問大陸,成為1949年之後第一個到大陸訪問的台灣體育團體,團員之中就有當時14歲的謝國羣。
謝國羣告訴記者,在他的成長過程中,父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991年,我父親跟我又來到上海,他很看好這裏的發展,所以安排我到上海一邊讀書一邊打球。”謝國羣在上海南洋模範中學完成高中教育,隨後考取上海交通大學工業外貿系,本科畢業後進入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內科學專業學習。如今,他是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腫瘤科副主任醫師,也是上海市政協委員。
謝國羣已經取得大陸的居民身份證,成為新上海人。讓自己的孩子選擇一項體育運動強身健體,是謝國羣的初衷。至於選擇乒乓球,他笑稱是作為爸爸的“私心”,“這樣我跟孩子們就有共同語言了。確實,他們打了乒乓球后,視力也有了改善。”
孩子的決心
尹玉偉至今記得謝家幾個孩子初來時的樣子。“他們都是4歲左右開始練球。謝知宸小時候最好玩,人比球枱高不了多少,整天叼着奶瓶打球。謝知恆剛來時也是叼着奶瓶,現在戒了。”
謝家的三個孩子性格迥異,謝國羣幫他們選擇打法時特別“有心”——謝知睿是生膠的特殊打法、謝知宸是打削球、謝知恆是兩面反膠。“這是跟教練溝通後決定的,希望他們有不同的打法。”
選擇不同的打法有什麼特別的意義?謝國羣一語道破天機,“通過打法來互補孩子的性格。大女兒個子矮小、性格內向,選擇像伊藤美誠的生膠打法,講究速度快,希望她能衝出來。二女兒性格着急,通過打削球磨磨她的性子,希望她更耐心。小兒子的打法就是現在比較常見的選擇,像馬龍等很多國手都是這種打法。”
乒乓球讓三姐弟有了共同的語言,彼此互相趕超,良性競爭。兩個女孩不約而同地對記者説,她們的目標是打敗爸爸,只是這個目標還需要過幾年才能實現。
教練的苦心
孩子初打球都會覺得好玩,一旦進入日復一日的訓練,可就不好玩了。
目前在徐彙區一少體訓練的孩子近60個,尹玉偉帶了20多個。2000年,從上海體育學院畢業的尹玉偉來到徐彙區一少體擔任乒乓球教練。父母是乒乓球專業出身,尹玉偉也從小打乒乓球,雖沒有打上國家隊,但大學畢業後成為一名基層教練,讓他一直與乒乓球為伴。他看到不少有天賦、球感好的孩子,最後因為學訓矛盾放棄了專業道路,很是痛心。但作為基層教練,尹玉偉和他的同事們無怨無悔堅守崗位。
尹玉偉告訴記者,“相比前幾年,現在家長對孩子的體育鍛煉還是比較重視的。從我們這裏的青訓來看,參與的人數增加了,最下面的盤子越來越大。這樣,可選擇的面也更廣,向上級訓練單位輸送好苗子的概率更高。”
在徐彙區一少體本部有8張球枱,再加上田林體育俱樂部6張球枱,訓練條件相對艱苦,但球員們的成績在全市乒乓球比賽中能躋身前三名,這跟教練水平過硬不無關係。謝國羣也是從圈內瞭解到徐彙區一少體的教練專業認真,才把三個孩子送來,“如果他們有走專業之路的機會,我肯定會支持的。”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