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波:日本民眾奧運心態之變與全球化重構

新冠肺炎疫情帶來了一系列改變,2020年東京奧運會被迫推遲至今年7月舉辦,無疑是其中不可忽略的一個。隨着會期的臨近,日本民眾對奧運的態度也逐漸清晰起來。日本《讀賣新聞》不久前報道,該社於近日進行的一項民調顯示,有77%的日本受訪者反對外國觀眾入境日本觀看東京奧運會。據報道,該調查通過電話形式進行,有效回答人數為1066人。民調的樣本數量雖然不大但足以説明,多數日本民眾優先考慮的是生命安全而非奧運狂歡。這篇報道稱,日本政府已基本確定即將舉行的奧運會以及殘奧會拒絕接待海外普通觀眾。

如果考察疫情對全球範圍民眾心態的影響的話,日本就是一個現實例子。在新冠肺炎全球疫情尚未消退之際,這個態度與其説是理性的選擇,倒不如説是一種本能的反映,是疫情賦予的焦慮和不安持續折磨之下的不假思索。坦率地説,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威脅,這個問題如果在另外一個國家民眾那裏,反對的聲音肯定也會有。任何脱離現實條件的浪漫主義想法,都逃不過“活着還是死去”的靈魂拷問。因此,對於日本民眾這一集體性拒絕態度應予以充分理解,不宜作過度解讀或情緒化反應。

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方面,日本政府和民眾做出了一年多的努力,但是民眾對政府抗疫成績的滿意度並不令人樂觀。嚴格管控外國人入境是在過去一段時間,各國防控疫情的一個重要手段。據《日經新聞》不久前報道,日本政府將繼續維持對外國人入境的嚴格措施。其實,去年年底以來,日本政府已經原則上禁止所有外國人入境。根據近日國際奧委會、東京奧組委、日本政府等五方會談後達成的共識,是否允許國外觀眾入境日本觀看奧運會的問題,將在3月底做出決定,但不論日本媒體還是分析人士都普遍認為,最後的答案肯定是“拒絕”。不管結果如何,基於疫情風險的適應性調整恐怕不可避免。這意味着,疫情不僅已經改變了奧運的會期,還有可能進一步改變觀看奧運的方式。奧運會曾經在歷史上受到意識形態、戰爭等因素的影響發生過重要的改變,今年的東京奧運會可能因新冠疫情展現出不同於大家熟悉的特殊樣態,由此也將成為奧運歷史上的重要一頁。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天有不測風雲”,在全球化的時代,隨着全球性問題越來越多,這種不確定性也處於加速發展的態勢,賦予人類以前所未有的風險意識。可以預見的是,疫情結束之後,經濟全球化不會終止,依然會在民族國家邊界意識強化的條件下繼續深入,但卻開啓了一個重構的歷史進程。這個過程所帶來的,既有全球化框架部分內容的改變,也有全球範圍內的人們關於安全和風險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的變化。新冠疫情這個全球性問題帶來的一個重要的全球性後果是,原來習以為常的規則和習慣,都可能與安全因素相聯繫並作出相應的調整,安全優先無論對於個人還是對於國家來説將成為廣泛共識。

安全問題被提升到如此高的地位,從根本上不能不説是拜資本所賜。資本在成就全球化的同時也造就了反全球化的力量,最終讓自己面對和解決利潤空間遭受抑制的難題,這是資本邏輯的悖論。圍繞奧運,不同主體有着不同的訴求。地方政府看到的是利用這一全球賽事盤活城市,促進城市的發展;體育愛好者們期待的是燃燒的激情和不夜的狂歡。奧運空間自然少不了資本的身影。隨着現代奧運商業化程度的逐步提升,資本已經滲透於奧運空間的每一個角落並作出精準的算計。全球民眾的狂歡之際,也是資本冷靜忙碌之時。東京奧運如何具體操辦,也是一個令國際商業巨頭和媒介巨頭牽腸掛肚的重大問題。可以設想,一旦控制本土觀眾入場數量,減少的不僅是現場熱度,更包含資本的利潤空間,而通過電視等不同媒介觀看奧運的觀眾數量及其構成,也將從側面顯示出利潤在不同資本巨頭之間的分配狀況。從這個意義上,日本民眾的拒絕或許也展現出抗拒資本的意義。

日本民眾對奧運如何開法的表態,既是觀察經濟全球化未來走向的一個窗口,也是反思奧運精神的一個契機,這是《讀賣新聞》的民調衍生出的價值。既然奧林匹克主義的目標是讓體育為人類的和諧發展服務,致力於促進維護人類尊嚴的和平社會,那麼,如果沒有安全作為前提,體育之於人類和諧發展的意義就不可能實現;既然奧運會崇尚和展現是一種人的力量的自然表達,那麼,在新冠疫情期間及疫情之後對奧運精神的遵循,或許也是全球化重構的一個具體表現。(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27 字。

轉載請註明: 吳波:日本民眾奧運心態之變與全球化重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