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奧林匹克在民間

由 欽慶敏 發佈於 體育

東京奧運會的熱風還未散去,殘奧會的號角已經吹響。奧運會不僅豐富了我們的生活,還激勵着熱愛體育的人,摩拳擦掌,走上屬於自己的競技場。

奧林匹克不是奧運選手的專利。在北京的公園角、健身房,眾多民間“高手”也如運動員一樣,日復一日地投入到自己熱愛的運動中,感受奧林匹克的魅力。

“來都來了,上吧!”

“腿都是彎的還擱那兒比劃,忒寒磣了也。”

“哎——這(是)高手!”

“可不敢説高手,這兒高手多了。”

“做成幾個就在那嘚瑟,抽上‘得勝煙’了還。”

8月14日,北京天壇公園的健身區熱鬧如常。儘管細雨濛濛,但雙槓上輪番表演的絕活,還是引起了很多人在一旁加油喝彩、品頭論足。

在這兒運動的大多是爺爺輩,他們每天都會在這兒鍛鍊,並且在單雙槓項目上各有絕活,聲名在外。“在我們這兒,60歲是少年,70歲是青年,80歲算中年,90歲才是退休。”一位大爺説。

今年68歲的王振明就是其中的一個“準青年”。他退休前是一名公交司機,退休後開始練體操,“前水平”這個動作是他的雙槓絕活,要求全身保持水平,以臂力支撐,難度很高,但他可以保持標準姿勢20多秒。

大爺們各有看家絕活,並不輕易展示,但又架不住熟識的人在一旁“慫恿”。如有進步,常能贏得滿堂彩;如若比不上之前的表現,被其他大爺 “貶損”一番也是少不了的。

這兒不僅是競技場,也是歡樂園。出出汗,甭管水平如何,能超越自己,就能樂呵一整天。在追求奧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這點上,槓上翻騰的大爺們和奧運選手一樣,甚至多了“更快樂”這一條。

同樣享受着這份運動快樂的,還有北京二七機車廠(簡稱“二七廠”)的一些老職工。

在北京市永定河西岸,一個由自行車車棚改建的簡易健身房就“藏身”在老廠的居民樓下。健身房一進門就是“二七健身俱樂部”的牌子。昏暗的燈光下,隱約可見的“自行車、摩托車”字樣、牆上貼滿的各時代健身達人的剪貼畫、吱呀作響的駱駝牌風扇以及工人們自制的鏽紅色槓鈴,都在講述着這個健身房不同尋常的歷史。

“我是1999年12月31日退休的,退休第二天我就來這報到了。” 楊洪增是二七廠的老職工,在廠裏幹了41年,鉗工、車工、電工都幹過。今年82歲的他是健身房年齡最大的一位。前陣子他不小心韌帶受傷,現在每天拄着枴杖來健身。除了要騎動力車做康復訓練,他還要進行55公斤的卧推練習,每天七八組,一組十個。

“每天不出點汗身體不舒服,感覺像上癮,練完才痛快。”每天下午,像楊洪增這樣來健身的退休職工有20多個,其中堅持時間最長的達到36年。

“我們會員的年費是300元,而且學生、80歲以上老人和無收入來源的人健身不收費。”二七健身俱樂部的現任負責人徐偉介紹,這個健身房1984年開辦,先後搬家四次,一直堅持到現在,“不為掙錢,就是給大家保留一個鍛鍊的地方,一個老哥們説話的地方”。

對於許多熱愛體育鍛煉的人來説,競技不止是強身健體,還是他們的社交活動,像吃飯喝水一樣,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8月18日,在地壇體育角,66歲的陳善秀正與三個相熟的姐妹一起,在雙槓上做各種動作,不時擺出一個滿意的造型後,還要託人用手機錄下來分享到微信羣裏。

陳善秀來自重慶,自幼在農村長大,為了一家人東奔西走,吃了不少苦頭。來北京近20年,平時想去健身卻一直沒時間。如今,兩個兒子各自安了家,她也在北京穩定下來,終於圓了自己的健身夢。去公園健身,不僅保持了身材,還交到了不少興趣相投的朋友。

和她類似的還有來自山西臨汾的柴臘梅。55歲的她來北京10年,最近才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舞綢。一根短杆連上一條長長的綢帶,配合一些簡單的舞蹈動作,就能舞得頗具美感,像藝術體操。

“我在老家時會跳一點廣場舞,但地壇這邊是雙人舞,我一站那兒就有人伸手邀請一起跳,嚇得我趕緊走了……”柴臘梅捂嘴笑道。她平時主要是在家幫着帶孫子,地方熟了但朋友還是少。

“地壇裏各種體育活動非常豐富,而且大家都很友好,總能找到適合的項目。”柴臘梅在舞綢隊新認識的朋友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