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六是指恭親王奕訢,是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同父異母兄弟。因為其崇尚“洋務”,主張學習外國科技,朝中稱為“鬼子六”。
鬼子六資料
鬼子六“恭親王”全名叫愛新覺羅·奕訢。(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號樂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務運動主要領導者,清朝十二家鐵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同父異母兄弟,生母為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道光帝遺詔封“恭親王”。咸豐年間,奕訢於1853年到1855年之間擔任領班軍機大臣。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奕訢授命為全權欽差大臣,負責與英、法、俄談判,並且簽訂了《北京條約》。1861年,咸豐帝過世,奕訢與兩宮太后聯合發動辛酉政變,成功奪取了政權,被授予議政王之銜。
從1861年到1884年,奕訢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期間雖在1865年遭慈禧太后猜忌被革除議政王頭銜,但依舊身處權力中心。1884年終於因中法戰爭失利被罷黜,一直到1894年以善後中日甲午戰爭失敗,才再度被起用。從1894年到1898年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1898年逝世,諡號為“忠”。
鬼子六生平簡介
奕訢於公元1833年1月11日(道光十三年)丑時出生。
幼年奕訢與母親孝靜成皇后公元1837年(道光十七年),入上書房讀書,幼年師從卓秉恬、賈楨,聰明好學,與四皇兄奕詝同往來,關係密切。功課為滿蒙漢三種語言文字,儒家經典,詩文,武功騎射。
道光帝立儲時,曾在四子奕詝和六子奕訢之間猶豫不決。但於道光二十六年下定決心由皇四子繼位,寫下遺詔,並於道光二十九年下令在妃園寢內為恭王之母靜貴妃修墓,親令靜貴妃死後必須葬於妃園寢,不得更改,變相暗示恭王爭儲失敗。
公元1850年(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卯刻,道光帝召十重臣公啓錦匣,內有御筆兩諭,一為“立皇四子奕詝為皇太子”,一為“封皇六子奕訢為親王”。公元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奕訢奉道光帝命,迎娶熱河都統桂良之女為嫡福晉。這往往被認為是道光屬意恭王之舉,而實際上,這個指婚發生在道光下定決心寫下遺詔之後,最多隻能視為對恭王的補償,況且恭王福晉並非桂良愛女,而僅為側室所生的庶女之一。
公元1851年(咸豐元年)四月,咸豐帝授奕訢為十五善射大臣。
公元1852年(咸豐二年)四月,咸豐帝將指原慶郡王府給奕訢為府邸。此府原為乾隆年間大學士和珅的府邸。八月十五日,咸豐帝駕幸奕訢海淀別墅 “朗潤園”,為之題園名,山、水、亭、軒之名,並賜詩一首,極示關切之意。奕訢有答詩一首。是月,奉旨管理正藍旗覺羅學事務。
公元1853年(咸豐三年)正月,奉旨管理中正殿、武英殿事務。九月九日,命奕訢署理領侍衞內大臣,參與京城巡防事宜。十月初七日,奉旨在軍機處行走,從此打破清代皇子不得干預政務的祖制。
公元1854年(咸豐四年)二月初二日,長女生,嫡福晉瓜爾佳氏所出。是月,奉旨添派管理三庫事務,並補授鑲紅旗蒙古都統。四月,奉旨補授宗人府右宗正。六月,奉旨調補鑲黃旗漢軍都統。九月,奉旨升授宗人府宗令。又授為閲兵大臣,調補為正黃旗滿洲都統。
公元1855年(咸豐五年),奉旨總理行營事務。二月,奉旨賞穿黃馬褂。七月初一日,其母孝靜成皇后(即靜太妃)病重,奕訢為之請求咸豐帝晉封皇太后,咸豐帝含糊答應,奕訢即傳旨冊封,咸豐帝不滿。二十一日,即葬生母康慈太后之次日,奉旨罷免一切職務,回上書房讀書,仍令內廷行走,管理中正殿等處事務。
公元1857年(咸豐七年)五月,奉旨補授鑲紅旗蒙古都統;又命管理鑲紅旗新舊營房事務。
公元1858年(咸豐八年)四月二十五日,單銜具折反對咸豐帝派耆英去天津參予議和;主張天津談判不要一味示弱,聯軍如敢登岸,應令“兵勇合擊 ”;建議密令粵紳羅惇衍激勵鄉兵攻廣州,廉兆綸搗香港。五月初五日,奉旨與惠親王、惇郡王及軍機大臣等處理擅自回京的耆英。十三日,單銜具折,反對欽差大臣桂良和花沙納與英法所議條約中關於開放長江口岸諸埠的條款;重申以戰迫和之議。是月,奉旨管理雍和宮事務,又奉旨補授閲兵大臣。八月初四日,得長子,咸豐帝賜名載澄。
公元1859年(咸豐九年)四月,奉旨補授為內大臣(侍衞處次長官)。十二月,奉旨補授為管宴大臣。
公元1860年(咸豐十年),英法聯軍進攻北京,咸豐帝逃往承德,奕訢臨危受命,擔任議和大臣。九月十五日,十六兩日,奕訢分別與英使、法使簽訂《中英北京條約》與《中法北京條約》,挽救了清王朝的命運。他主持議和以及進行的大量的善後事宜贏得了西方對他的好感,為他以後外交活動創造了條件。在議和期間他籠絡文祥(户部侍郎)、桂良(文華殿大學士)、寶鋆(總管內務府大臣)、勝保(副都統),形成了一個新的政治集團。這是他通過議和撈到的政治資本。
公元1860年(咸豐十年)十二月初一,奕訢、文祥、桂良上《通籌夷務全局酌擬章程六條折》,分析了列強之國的特點,認為太平天國和捻軍是心腹之患,英、俄是肢體之患,應以滅內患為先,然後對付俄國和英國。這媚外之策為後來借師助剿,鎮壓太平天國奠定了理論基礎。
咸豐帝去世後,奕訢成為實力派人物。他協助慈禧太后政變,被授予議政王,在軍機處擔任領班大臣。咸豐帝授權恭親王辦理與各國換約事宜的上諭,同治元年開始,軍機處裏原來的顧命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全部免職,換成文祥等人,全面控制了中樞機關。他又身兼宗人府宗令和總管內務府大臣,從而控制皇族事務和宮廷事務大權。他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王大臣的職務主管王朝外交事務,自此總攬清朝內政外交,權勢赫赫。
19世紀60~90年代,為了求強求富,增強鎮壓太平天國和抵禦外侮的能力,奕訢支持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大搞洋務運動,以興辦軍事工業為重點,也興辦民辦工業,近代工業從此起步。為了洋務事業,興辦新式學校,派出留學生,促進了近代教育事業發展。奕訢奏請兩宮皇太后重用曾國藩,與列強極力維持和局,借師助剿,終於鎮壓了太平天國,贏得了同治中興,奕訢獲得“賢王”美稱。
奕訢媚外,親近列強,是洋務派領袖。但他為清流派所鄙視,被呼為“鬼子六”。
公元1898(光緒二十四年),奕訢一病不起,四月初十日病逝。終年66歲。諡“忠”,加恩進賢良祠,併入皇家太廟。其孫溥偉襲爵恭親王。
鬼子六的歷史評價
鬼子六一生可謂幾起幾落,宦海沉浮。當然從推動社會進步來講,他一生的主要貢獻在於主張學習外國科學技術,外交上主張保持與歐美大國的和平,支持開辦了中國早期的近代軍事工業,是清朝洋務運動的中樞首腦。在其擔任政府首腦期間,清朝先後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捻軍以及西部各省的回民叛亂。奕訢是咸豐、同治、光緒三朝名王重臣,為中國近代工業創始和中國教育的進步作出了貢獻。他是晚清新式外交的開拓者,建議並創辦了中國第一個正式外交機關,使清朝外交開始步入正軌並打開新局面。然而他命運坎坷,他支持慈禧太后北京政變,得到了委以重任的報答,但隨即而至的是慈禧太后的不安和打擊。後期他在統治集團內部意志消沉,隨波逐流,並無太多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