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核:貝貝豆
傳統式的中國媽媽在管教孩子時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喜歡和年幼稚童講道理,甚至是一些孩子無法理解的道理,可這種“嘮叨”真的有效嗎?按照常規的理解來説:媽媽翻來覆去的講道理,對孩子只會起到反作用力。
愛講道理和不愛講道理的媽媽,帶大的娃是兩種不同人生孫儷曾説過:當孩子出現不高興、傷心難過的情緒時,他需要的不是父母的説教,而是一個簡單的擁抱,這時候的理解和支持對孩子才最有效。
前段時間一位泰國的小朋友不願意上學,媽媽為了讓孩子明白生活不易,珍惜上學的機會,並沒有給他講述一些人生未來的大道理。
而是她帶着孩子去收集街上別人丟棄的塑料瓶,然後按照市場上的價格換取生活費,小男孩一開始非常興奮,但是隨着步行的時間越來越長,小男孩開始喊累,但是媽媽依然帶着他走了很遠。
撿了一袋塑料瓶,換了2泰銖 ,途徑冰淇淋店和餐廳,小男孩都想要進去買東西吃,但是都因為剛剛換來的泰銖不夠沒有達成心願,並且在最後回家時,也因為錢不夠,沒有坐公交車,步行回家。
此時媽媽問小男孩:想要工作還是想要上學?小男孩的回答是上學。
在這個故事裏,媽媽沒有講一句沒有感情的大道理,而是陪着孩子去實際體驗,讓他自己用眼睛看,用心體會,然後他自己理解了,就成為了屬於他自己的道理,因此愛講道理和不愛講道理的媽媽,帶大的娃是兩種不同人生
父母“掏心掏肺”的道理,其實是害娃元兇1)講道理是拉開親子關係的元兇
小男孩哭了,父母跟他説:哭了就不是男子漢大丈夫了!
可是對於孩子來説:害怕無助才是當時最直觀的感受,男子漢大丈夫是什麼東西。
孩子不願意跟別人分享玩具時,父母告訴他:懂得分享才是好孩子!
對於孩子來説:自己最喜歡的玩具,自己還沒有玩過癮,為什麼要給別人玩,不想分享,也不想做什麼好孩子。
父母總是遵循着自己生活的軌跡,想着要教給孩子在生活中正確的做法,符合大部分人三觀的道理,但是卻忘記了,孩子還小,聽不懂這些道理。
高臨下地給孩子講道理,孩子在本身情緒很差的情況下,還要被動的接受“無情”的大道理,所以他學到的溝通模式是沉默——既然你不理解我,我也懶得跟你説。
2)講道理是叛逆和不自信的元兇
在中國式教育中,父母自認為,自己從小就是這麼長大的,也自認為“健康成長”三十年的生活經驗足夠教育孩子,“自信”地認為自己都是對的,孩子認為的都是錯的,我是為你好,你只能按照我的話來做,這樣你就能少走彎路……
可對於孩子來説,需要的並不是結論式的教育,他需要自己去探索世界,通過自己的眼睛看,用心去體會,而當父母剝奪了孩子這一天性,孩子必然產生逆反心理。
一部分“乖孩子”會變得不自信,接受了不能探索世界的現實,失去自我思考的能力。
另一部分“叛逆”的孩子,則會極端地認為父母太煩了,產生逆反心理,你讓他向左,他偏向右!你越是不讓他做的事情,他越是要去做,他已經失去了判斷對錯的能力了,唯一的想法就是跟你對着幹!
我們應該學着做個“不説教媽媽”,培養自信獨立的孩子1.用擁抱代替指責
孩子在情緒低谷時,父母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擁抱自己的孩子,告訴他:媽媽在,媽媽永遠愛你。這個時候任何的説教都是蒼白無力的,唯有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讓他知道,你永遠不會放棄他,永遠是他温暖的港灣,這樣他才有足夠的心理能量去感知世界,自己悟出真正的道理。
2.適當放養,遵循“魚缸法則”
三寸的金魚養在魚缸裏很久很久都沒有長大,卻因為無意間被放養到池塘裏,沒過多久長成了一尺大的金魚。
這一放養的思維同樣適用於對孩子的教育,適當放養,孩子自己能獨立完成的事情父母不要幫忙,無論完成的好壞,適當鼓勵。孩子能自己承受的挫折父母不要干預,要知道,孩子未來的生活中,會充滿無數大大小小的挫折,他需要有面對挫折的能力。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無論哪種教育途徑,如果孩子能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啓發,教育的效果永遠比講道理來的明顯。
比起一副“過來人的”姿態給孩子講大道理,不如引導他,讓他自己發現應該怎麼做,思考對錯,自己總結道理,這樣的教育方式效果更好。
作為父母,我們不能要求孩子聽話照做,而是要幫助孩子養成正確觀念,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樣成長的孩子,在面對今後的人生,無論順境逆境,都能寵辱不驚,自信從容!
寶媽們,你們在生活中有對孩子講道理嗎?分享你的灌輸和一起討論吧,喜歡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