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詩作出塞品讀

出塞 王昌齡

雖然説開國的唐朝是一個繁榮昌盛的朝代,但隨着統治者的更替,大唐王朝也漸漸走向了沒落。在唐朝後期,邊境經常發生戰亂,一些周邊的少數民族經常挑釁,發動戰爭。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王昌齡便寫了《出塞》這首詩。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同時也表明自己捍衞祖國領土,維護國家安全的決心。

《出塞》 詩畫圖

關於王昌齡所寫的《出塞》,一共有兩首詩。《出塞》其一具體內容如下:這首詩中,“不教胡馬度陰山”一句,既表現出作者以及他所帶領的將士們的自信,同時也表現出作者慷慨激昂的心情。《出塞》其二的具體內容是這樣的:這首詩就與上一首詩相比,在表達的主題方面,側重點就發生了變化。“戰罷沙場月色寒”這一句烘托了一種戰爭結束後的悲涼氣氛,本來勝利了是應該高興的,可卻連月光都變得那麼寒冷,表達了王昌齡以及無數的戰士們對和平的渴望之情。同時,最後兩句也表現出唐朝的士兵們驍勇善戰,加油的鼓聲還沒有停,敵人便被打敗,戰爭就已經結束了。

整體來説,《出塞》這兩首詩是王昌齡在去西戎的路上所創作的。作為一名邊塞將領,王昌齡通過這兩首詩,非常形象的表現出了守邊戰士的威猛善戰,更是表達了自己作為一名軍人,對於國家的熱愛和戰爭的感悟以及對於廣大勞動人民的同情之情。

王昌齡邊塞詩的特點

王昌齡是我國唐朝時期的一位大詩人,被人們稱為“七絕聖手”。由此我們可以知道,王昌齡最擅長的問題,便是七絕。而王昌齡的七絕詩,多數都是邊塞詩。那麼,王昌齡邊塞詩的特點是什麼呢?

王昌齡畫照

王昌齡一生之中,寫下了無數的邊塞詩,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是樂府舊體,來描寫在邊疆戰場建功殺敵的戰士的保家衞國之心。因為王昌齡的邊塞詩基本都是使用七絕,因此都能以歌曲的形式唱出來,與其他的邊塞詩人的風格有所不同。在王昌齡的邊塞詩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從軍行》。

《從軍行》這首詩的前兩句是:“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描寫了邊塞的景物,寫出了在邊塞地區的青海湖的景色以及連綿不絕的雪山。並且還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寫出了邊疆戰士想要收復玉門關的心情。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是《從軍行》的後兩句,寫出了邊疆戰爭的激烈,使得戰士身上所傳的盔甲都被磨穿了,但是在這種情況之下,戰士仍然有着不破樓蘭誓不還的決心“,讚揚了戰士的愛國之心。

《從軍行》這首邊塞詩王昌齡寫下的邊塞詩當中,最具代表性的。從《從軍行》這首詩,我們可以進一步的瞭解到,王昌齡邊塞詩的特點不僅僅使用了可以入樂的詞句,更是在詩中融入了情與景,使得人們更加的容易與詩產生共鳴。

王昌齡送別詩

對於王昌齡這一個詩人,相信大家都是給王昌齡扣上一頂邊塞詩人的帽子。因為王昌齡所寫下的詩詞,基本上都是邊塞詩,而且這些邊塞詩都受到人們的追捧。但是王昌齡也寫下了不少的送別詩,同樣得到了人們的稱讚。

王昌齡畫像

王昌齡一生所寫的詩詞,被後人流傳下來的一共只有一百八十多首。其中多為邊塞詩,但是也有將近五十首詩送別詩。由此可以看出,王昌齡送別詩也有很多,並且質量也很好。

王昌齡送別詩有很多的特點,其中就包括感情十分質樸,不摻雜矯揉造作,沒有敷衍呻吟。在王昌齡的送別詩當中,將這一特點發揮到了極致的,便是《送竇七》。“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熒熒望一舟。鄂渚輕帆須早發,江邊明月為君留”。這是《送竇七》的全文,前兩句描寫環境,利用環境的深幽,將為情感的抒發做鋪墊。後兩句直接將自己的感情抒發出來,毫無保留的表達了自己與竇七的不捨之情。短短的二十八個字,字裏行間都表露出王昌齡對竇七的離情別意。

此外,在王昌齡的送別詩當中,還有一個十分鮮明的特點,那就是借送別表明自己的志向。在《芙蓉樓送辛浙》這首送別詩當中,“一片冰心在玉壺”這句詩便表明了王昌齡自己想要保持如玉壺般清潔高尚的品格,擁有光明磊落的道德操守以及朋友之間坦蕩的相處。


 

閨怨 王昌齡

王昌齡作為唐朝極富盛名的大文豪,一生之中寫下了無數的詩篇,其中有很多都是我們在小學的時候便已經學到了。王昌齡雖然處在盛唐時期,大多數的詩都是抒發自己想要入朝為官,然後一展雄心抱負。但是,王昌齡也寫下了一些較為婉約的詩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閨怨》王昌齡這首詩。

閨怨詩畫圖

“閨中少婦不曾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這是《閨怨》的全文,《閨怨》王昌齡這首十分簡短的五言絕句,卻藴含了作者很深的情感。

《閨怨》的大意是:身在閨中的少婦不知道人生的愁苦,在春天來臨的時候,化好妝來到閣樓上。少婦在閣樓上忽然看到了楊柳已經抽出了嫩芽,心中便十分後悔叫自己的丈夫去站場上殺敵建功,獲取封侯。

短短的二十幾個字,便將少婦心中的思想感情變化細膩的描繪了出來。在《閨怨》的開頭寫道少婦不知愁,只知道化好妝去欣賞風景。但是,第三句將女性突然變得上心難過起來,原因就是少婦看到了楊柳已經抽出嫩芽,但是自己的丈夫卻因為上戰場,至今還沒有回來。

《閨怨》這一首詩,從始至終都沒有提到王昌齡的想法,只是單純的描繪少婦的心理變化。但是卻從側面反映出王昌齡十分的痛恨戰爭,想要自己上戰場,然後將給人們帶來苦難的戰爭結束,讓人民們可以過上幸福的生活,表達出王昌齡想要報效祖國的思想感情。

採蓮曲 王昌齡

王昌齡作為一名邊塞詩人,一生當中創作的邊塞詩數不勝數。但是,王昌齡除了創作邊塞詩,同樣也創作了很多其他種類的詩詞,《採蓮曲》王昌齡這首就是其中最受人喜愛的一首詩。

採蓮曲詩畫圖

《採蓮曲》原文:“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正如大家所見,《採蓮曲》是一首七言絕句詩。僅僅二十八個字,既描繪了美麗耳朵場景,又將作者的感情完美的融入到了詩當中。

《採蓮曲》的原文翻譯如下:“在荷田當中認真採蓮的少女,穿着與荷葉的顏色相同的衣裙,彷彿融入荷田當中。而少女的臉龐也在荷花之間忽隱忽現,相互映照,十分的美麗。當採蓮的少女進入荷田當中採蓮,便不見了蹤影,直到聽到荷田四周響起歌聲,才察覺到有人來到了自己的身邊。”

在《採蓮曲》王昌齡這一首詩當中,並沒有直接描述採蓮少女的形象,而是通過描繪採蓮少女的穿着與荷葉一樣,以及採蓮少女的臉龐與荷花一樣,來説明採蓮少女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巧妙的讚美了採蓮少女的美麗。

王昌齡在《採蓮曲》當中,利用了虛實結合,以及綜合主觀感受與客觀事物的手法,為讀者生動形象的描繪出了一幅“少女採蓮圖”。將荷田的美麗以及採蓮少女的辛勤勞作呈現在讀者的眼前。表達出作者對於大自然的迷戀,以及對於辛勤勞作的採蓮少女的讚美。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34 字。

轉載請註明: 王昌齡詩作出塞品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