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與李清照並稱什麼 李清照後期作品欣賞
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辛棄疾與李清照並稱
清代著名學者王世禎將辛棄疾和李清照稱為“濟南二安”。究其原因在於,辛棄疾字幼安,是濟南人士,李清照號易安居士,也是山東濟南人士,加上,倆人在詞曲寫作上都有很高的建樹,於是便有了“濟南二安”的稱號。除此之外,辛棄疾和李清照也是詞曲創作集大成者。
李清照畫像
李清照生活在南北宋相交的年代,她是婉約詞派的代表人,至今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名詞佳作。辛棄疾生活在南宋,是豪放派詞派代表人,並留下很多經典詞曲。倆人雖然並沒有生活在同一時期,但是縱觀倆人的生活閲歷,還是有很多相同之處。
首先,倆人備受戰爭的折磨。李清照生活年間,北宋外憂內患,朝廷不僅動盪不安,金兵也時常侵犯北宋的領土。李清照看見國家呈現一片凋敝的景象,讓她大嘆國家衰亡之感。在李清照詞作中,藉以意象來抒發了自己對國家的悼亡之情。比如李清照《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一詞,用“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抒發了自己對北宋的思念之情。後人認為,李清照也是位偉大的愛國詞人。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生活在南宋,面對金兵屢次侵犯疆土,辛棄疾自發組織了抗金運動。辛棄疾所寫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展現了辛棄疾對國家的熱愛之情。而辛棄疾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詞人。
李清照後期作品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詞人,素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李清照擅長寫詞,《如夢令》、《醉花陰》等都是李清照詞曲代表作品。李清照的詞分為兩個時期,分別是前期和後期。李清照前期的詞曲風格明快,吟唱出自己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李清照畫像
李清照後期的詞風壓抑沉悶,抒發了自己離鄉愁緒之苦。
李清照後期的作品有《聲聲慢尋尋覓覓》、《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臨江仙庭院深深幾許》等。李清照是婉約派的代表人,她的詞風多變,通過對景色和人物的描寫和刻畫,引發世人的深思。《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是李清照後期的詞曲經典作品,全詞內容為:“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詞人在上闋通過描寫“薄霧”、“愁雲”、“瑞腦”、等意象突出了季節環境。秋天到了,詞人感覺到窗外一片壓抑愁悶的景象,生活在這樣蕭瑟沉悶的天氣中,詞人的心情也逐漸愁苦和抑鬱。隨後,詞人寫到了重陽佳節,藉此節日來反襯出自己孤身一人的寂寥感。中秋佳節本該是家人賞菊喝酒團聚的日子,但今年的重陽佳節,只剩下詞人孓然一人,心中不免有些孤苦和淒涼。下闋中,詞人借上闋意象,抒發了自己思念丈夫思念親人的心情。
釣台李清照
鉅艦只緣因利往,扁舟亦是為名來。往來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過釣台——《釣台》。這首詞是李清照在滅國之後逃亡的時候所作的,途徑嚴子陵釣台,出於對嚴子陵的尊敬和崇拜而作。
李清照像
詩的前兩句主要寫出了自己對名利的淡薄,用凡夫俗子總是追求名利來襯托自己。凡夫俗子多忙、多累其實就是為了利,僅此而已。名、利都是一些以錢財、權勢為準則的凡夫俗子貪圖享樂追求的,詩句裏也出現了嚴子陵,李清照用凡夫俗子的追求名利着重體現嚴子陵的歸隱和淡薄名利的高尚情節。
詩的後兩句直白的説出嚴子陵淡泊名利,而自己愧對於他,這裏的自己並不是李清照自己,她只是反映出自己所處的年代裏追求名利的人很多,李清照希望自己也能和嚴子陵一樣淡泊名利。
這首七言絕句全詩一二句和三四句之間的對比非常的鮮明,寫出了自己掙脱不掉追求名利錢財的社會,同時也不願意為追求名利的社會而束縛,表現出李清照高風亮節的高尚情操和心懷。
這首詩只用了28個字卻説出了自己的心態、臨過臨安的感想和對於這個社會的批判。表現的是詞人矛盾的心理,自己想像嚴子陵一樣淡泊名利,卻又無可奈何在這個社會里受到的束縛。同時也表達出自己對於嚴子陵的崇拜與尊敬,更加嚮往的其實是嚴子陵所處的那個時段。有極大的歸隱之心。
春殘李清照
春殘何事苦思鄉,病裏梳頭恨最長。梁燕語多終日在,薔薇風細一簾香。——《春殘》這首詩的大意是,已經到了暮春時節,我為何還苦苦地思念着我的家鄉呢?我這幾天得了病,這頭髮為何梳起來這麼費勁呢?梁間的燕子,你整天在那裏喊,有什麼意義呢?風吹起薔薇花,吹得滿屋子都是,縱使有那一絲香味,又有什麼用呢?不過是讓人更惆悵罷了!
李清照 像
我們知道,李清照善於寫詞,而並不善於寫詩,但是這首詩寫得確實不錯。這首詩大概寫於南渡之後,作者對南方的生活不習慣,生病了,因而生起了對北方生活的懷念之情。
詩中“病裏梳頭恨最長”這一句,歷來受到人們的好評。詩人生病了,正打算梳頭,可是發現頭髮竟然莫名的這麼長,越梳越亂,令人好不煩亂。詩人用平常所見之物,於不經意中給人以新奇之感,把自己微妙的情思細緻地表達出來,讓那種不可言狀的心緒形象化地表達出來,可謂是神來之筆。
接着,詩人看到梁間的燕子,竟然整天在嘀咕,好不令人煩。而那薔薇花,經風一吹,居然發出一絲香味,可這香味卻無法紓解詩人心中的無奈,越發的引起詩人對故鄉的思念。詩人運用燕子梁間共語和薔薇飄香,與自己此刻的思鄉之情進行對比,反襯出自己無奈的心緒,使思鄉的心情更加地明顯,更加地突出,使思鄉之情越發濃烈。
總之,這首詩,借春殘,詩人主要是想抒發自己對目前的生活不習慣,強烈嚮往自己家鄉的生活之情。
青玉案李清照
李清照的青玉案第一句以“徵鞍不見邯鄲路”開頭,所以後人又把這首詞叫做《青玉案·徵鞍不見邯鄲路》,其中“青玉案”是詞牌名。
李清照畫像
徵鞍不見邯鄲路,莫便匆匆歸去。秋風蕭條何以度?明窗小酌、暗燈清話,最好留連處。相逢各自傷遲暮,猶把新詞誦奇句。鹽絮家風人所許。如今憔悴、但餘雙淚,一似黃梅雨。
據説,李清照在寫這首詞的時候,已經年過五十了,當時北宋王朝已經經歷了靖康之變的喪亂,李清照也經歷了喪夫之痛,她孤身一人,長期居住在杭州,弟弟李迒的家中。也就説,李迒已經是她唯一的親人了。但是李迒經常要外出赴任,聚少離多,所以在無限悽苦和感慨之中,填寫了“青玉案”這曲詞。
這首詞主要是沁人離別時作勸留所作,第一句中的“徵鞍”就已經寫明瞭這是一個即將遠行的人,而“邯鄲”屬於河北省,此時這個地方已經被金人佔領,所以説即將遠行的人要去的地方很兇險,看不到前途。另一種説法,是“邯鄲路”一詞引用了黃粱一夢的典故,所以緊接着下一句,作者便有了對遠行之人的挽留。用“何以度”來告訴遠行人,其實她的意思是“不要度”。
而接下來幾句,是作者對往昔日子的回憶,回憶結束了,用“留連”兩字結尾,表達了她依依不捨的心情。
下闋主要寫兩人離別時的場景。每次分離,遠行人都把作者新寫的詞反覆誦讀,並讚揚寫得好。“鹽絮”又再次引用了一個典故,是關於謝道韞的。東晉南北時期的謝家,幾世風流,作者把自己和謝道韞相比,但那又有什麼用呢,如今離別,兩人都已經年老,除了留下的兩行淚水,像黃梅時節的雨一樣綿綿不止,就只剩下斯人的憔悴和兩人的離愁別緒了。
李清照的思想
李清照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女詞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對宋詞有着巨大貢獻的人物。在她的詞作中,一般人們習慣根據她的經歷,將她的詞分成兩部分來解讀。第一部分,李清照嫁給趙明誠,她的詞作主要是寫閨怨為主。第二部分,她經歷了靖康之變和丈夫離世,詞風轉變成為對國事的感慨。
李清照畫像
綜合她一生的作品來看,李清照的思想主要分成以下幾個方面:
一、熱愛生活和自然。在李清照前期的作品中,有許多對自然美景的描寫,在這個時期,李清照的生活幸福,條件相對來説比較優越,所以她在這時的作品,充滿了對大自然美景的嚮往和生活的憧憬。
二、對愛情的憧憬。李清照在少女時代,對愛情充滿了無限的嚮往和憧憬,她敢於掙脱封建禮教的束縛,大膽地抒發自己對愛情的渴望。在和丈夫離別的那段時期,她的作品大多充滿了對丈夫的思念,其中不乏對丈夫濃濃的愛意。
三、愛國情懷。李清照不僅以寫閨怨情感詩詞見長,在她經歷了兩宋交替之後,更多地開始抒發自己對國家命運的感慨。
四、鄉愁。思鄉也是李清照的作品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在靖康之變後,李清照流落到南方,她的家鄉已經被金人佔領,尤其是當她在丈夫去世後,她開始懷念從前在家鄉的幸福生活,所以縱使在風景如畫的南方,也難以抑制她對於家鄉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