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一説起古聖先賢,在人們心中一閃而過的就是孔子。孔子弟子三千,其中約有72位賢人。時至今日,世界各地沒有不知道偉人孔子的。在西方各國很多地方都樹立孔子的聖像,可見人們如何仰慕這位偉人的高風。
孔子治學
關於這位偉人的的學説博大精深,若從一個學者的角度來發掘孔子的治學思想,從中受益,肯定能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感受。孔子生活在一個“禮崩樂壞”的時期,他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對社會現實也是秉着積極的態度,希望在世能夠有所作為。或許是出於對社會的關注,在孔子的治學領域中,偏重的是社會政治,人文倫理等方面。在他的治學成就上,不僅僅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還對中華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作為一名教育家,他自己始終是以自己的治學之道作為教人於己的藍本,換一種説法就是,他之所以能夠在教育上面取得成就,還要來自於他的治學之道的思想。曾在《論語》的開篇就有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就看得出來他的觀點,他認為治學和育人是兩個相通的一面。後來又在“學而不厭,會而不倦”中能夠讀到孔子不但樂學而且還樂教。
在治學和與人方面,他認為兩者是不可分割的,並且還非常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生活與治學中,他也常常發出感慨,注重訓練學生從實踐中獲得知識。“有教無類”算的上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他沒有提出教育機會均是相等的概念,但是從他的教育思想和種種實踐卻體現了教育機會均等的理論。
孔子最喜歡的弟子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私立教育的創始人,從孔子開始,平民百姓才有了享受教育的機會。孔子什麼也沒有改變,但最終還是留名百世。作為一個教師,他的身份與其他教師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他也有喜歡的學生,有不喜歡的學生。
孔子弟子圖像
根據歷史上的記載説,顏回是孔子最喜歡的學生。可是,這個答案也未必是全對的。當時的顏回身性格沉穩好學,從來不與他人相爭。並且每次在上課的時候,他都是不會主動舉手提問。但相反的,下課之後的他確實是另一副樣子,他與同學們積極談論,善於發揮,還把上課學到的知識運用得非常好。孔子一開始以為他比較愚鈍,後來發現他非常聰明。
有的時候孔子認為顏回是比自己還要賢的人,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一向驕傲的孔子這樣高看顏回呢?原因就是,孔子是一位理想主義者,而顏回則比他更有理想主義。孔子是用自己的思想想把自己的理想主義加於這個世界,顏回則恰恰相反,他更願意先用自己來實踐這個理想主義。甚至有的時候孔子對自己的話都持懷疑的態度,可是顏回確是堅決的信從他。因此,從另一個方面來説,顏回就是孔子完美的一面。
在《論語》一書中,也能看的出來孔子對顏回的讚賞也是最多的。但事實上,顏回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太過於死板,缺乏一定的創新能力。所以在孔子學術上的一些問題,顏回是幫不上任何作用的。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身為教育家的名聲與作為思想家的名聲一樣大,他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為教育事業付出一生精力的人,他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對後世的教育行為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
孔子像
孔子是歷史上最早提出因材施教這個概念,他認為每個人的個性和能力都會有所差異,在對每個人的教育方面不能“一視同仁”,應該要根據每個人個人的特點以及能力來施行教育,對不同的對象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同時他還提倡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受教育的對象沒有富貴貧賤之分。孔子還強調在教育學生時要重視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孔子還重視啓蒙教育,認為學習應該從小時候就開始。他還強調作為學生就應該保持認真努力的學習態度,虛心向學,在學習新的知識的同時還要經常複習早已學過的知識,畢竟温故而知新。孔子認為學生要學會自我思考,而不是僅靠老師的教導,老師也不能只把注重知識灌輸給學生,要讓學生自己思考,並加以恰到好處的引導。
孔子不僅提出了不少優秀的教育思想,他本身還是個教育家。他廣收學生,據説門下弟子有三千。他通過跟學生聊天以及仔細觀察學生的言行的方式來判斷學生的具體情況,然後根據學生的情況來施行教育。孔子在作為老師時,還以身作則,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榜樣,供學生學習。也正因為孔子正確合適的教育方法,使他培養出眾多有才又有德的人。
孔子論語
《論語》是一部春期時期的散文集,雖與孔子相關,但並不是孔子所著,是由他的弟子和他的再傳弟子編輯纂寫而成的。《論語》採用語錄體的方式,記錄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舉止。
《論語》
《論語》堪稱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裏面有不少反映孔子思想的內容。它與其他三本著作《孟子》、《大學》及《中庸》合稱為四書。現今留存下來的《論語》總共有20篇,492章,因為是語錄體,所以書中大多是孔子他們的語言記錄,雖然用的詞句較少,但是表達出來的意思卻很豐富。
《論語》的描述核心是孔子,書中有不少描寫他的行為儀態的詞句,還將他的精神氣質刻畫地極為形象生動。與此同時,除了描寫孔子外,還以孔子為中心,描寫了不少他的弟子的形象,其中有能言會道的子貢、温文爾雅的顏回、直爽魯莽的子路等等,將每個性格特點不同的弟子刻畫得非常傳神,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論語》的內容涉及面較廣,既有涉及到道德方面的內容,也有涉及到政治方面的內容,更有涉及到人格方面的內容。從中也能看出,孔子的成就之大,不論在道德方面還是在政治方面,亦或是人格方面都有着他自身的理解和想法。
《論語》對於那些研究孔子的學者或歷史學家而言是一大利器,非常有利於他們研究孔子的生平事蹟以及他的思想成就。
孔子的著作
孔子是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集大成者,是儒家學派思想的始祖。他把一生全投入到教育事業上,促使魯國文化達到了巔峯。其主要著作為《春秋》,《詩》《書》《禮》《樂》《易》。
孔子著作
孔子出生在禮崩樂壞的魯國,希望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從小勤奮好學,拜讀多位名師門下,自身的學習勤奮加上後來的身體力行,周遊列國,給他收穫了不少知識、文化思想。感悟到各國的民俗風氣,禮樂文化及政治制度,為他的著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後期,孔子就著作了《春秋》,編寫《詩》《書》,修訂《禮》《樂》,序《易》。關於孔子著作的關係,在學術界有兩種分歧。一方認為,他的著作都是與他有關係的;另一方則認為,除了《春秋》外,《詩》《書》《禮》《樂》《易》都與他沒有關係。究竟哪一方的見解才是正確的,還值得我們深究。不管孔子與著作是否存在關係,但他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孔子開創了私人學習風氣,跟隨他學習遊歷的學生不可勝數。流傳至今最著名的儒家思想代表作《論語》,雖然由有他的學生整理出來,不是他本人的著作。但卻與孔子本身有極大的關係。《論語》中包含這孔子的生平言行,小小的言語行為裏藴含無限的大智慧,從另一個角度來説,《論語》也不乏是孔子身體力行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