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贖奴本是益事 為何最後孔子罵了子貢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春秋的時候,魯國有法律,只要是魯國的人碰到同胞在別的國家作為奴隸,可以出錢贖回來,然後再根據憑條來向國家索要賠償,國家會給他們全額賠償。有這個法律後就有很多人贖回自己的同胞,讓很多人能夠重返自己的祖國。

子貢贖奴本是益事 為何最後孔子罵了子貢

孔子畫

子貢是孔子的門生,很有經濟頭腦,善於經營,所以特別有錢,子貢贖回來了很多同胞,但是卻不想要賠償,當着大家的面撕掉憑條,想要分擔國家的負擔,他這個做法,在很多人看來是很有義氣的,但是孔子聽説了之後卻大發雷霆,想要把子貢趕出去。

孔子是這樣説的,子貢你這樣做是不對的。你這樣會讓很多人不再贖回奴隸了,你有錢不想要賠償金,但是其他人沒有錢,他們如果要賠償金的話,別人就會和你對比看不起他們,也就破壞了法律。

孔子覺得子貢這樣做把義氣給上升了一個高度,也就是説把道德標準升高了,即使有錢的人想要贖回同胞也要考慮一下是不是要撕掉憑條不要錢呢,可是撕掉自己就會失去這筆錢。如果不撕掉,肯定會被人説自己不夠慷慨,會受到鄙視。但是自己不出錢贖回僕人的話,就不會有這些麻煩和煩惱了。以後贖人的人就會更少了。

孔子認為,這條法律是一個善意的法律,會讓願意做善事的人越來越多的,子貢的做法是把義氣和利益對立起來了,所以相反是惡行,讓很多人不能回到故鄉。

孔子罵子貢

端木賜,別名子貢,字子貢,他是孔子七十二個領教到孔子學術的弟子之一,他生於公元前520年,什麼時候去世的歷史也沒有明確的記載,只知道子貢去世的地方是齊國

子貢贖奴本是益事 為何最後孔子罵了子貢

孔子與子貢

在春秋戰國時期,魯國漸漸強大了,但是很多的魯國人在別的國還在做苦力,魯國的人就提出規定了,如果誰在別的國發現魯國的人,請把他們贖回來,我們會給賠償和獎勵的。這條法律執行了很多年,讓很多在別國做苦力的人們都回到自己的家鄉了。

後來子貢去別的國家時贖回了很多的魯國人,因為他是一個特別有錢的商人,所以在政府提出給予獎勵與補償的時候,子貢拒絕了,因為他寧願不要這筆錢財,希望留給自己的同胞。孔子知道這件事,就憤怒不已大罵子貢,孔子對子貢説,世上的任何事,不過就是義和利益,子貢的所作所為雖然讓他得到了讚揚,但是提高了大家對於義的要求。以後有人贖回自己的同胞,不僅沒有得到讚揚,還被嘲笑了,嘲笑他們為什麼不像子貢那樣淡漠名利,於是有人説,子貢把義和利對立了起來。

從子貢做出這件事以後,很多人在異國看到落難做苦力的同胞,都假裝看不見,因為他們沒有子貢有錢,如果贖回自己的同胞,再送到自己國家的政府,要求給獎勵與補償的話,就會被人責怪,所以很多魯國人因為這個都不能回到自己的故鄉。

子貢出使

端木賜,子子貢所以別名也叫子貢,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的嘴特別能説,而且辦事的效率很高,他有着聰明的才能和高智商,而且因為出於經商的家庭,所以在經商上也是一把好手,也經常到各個國去做生意,他曾經擔任兩國的相,經常出使到異國。

子貢贖奴本是益事 為何最後孔子罵了子貢

子貢畫

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對於子貢這個人物,寫的是最多的,言行舉止的評價也是很多的,所以他對子貢也是十分的尊敬與愛戴。在司馬遷對子貢的評價中説明,子貢是一個非比尋常的人物,尤其是子貢出使更是司馬遷筆下的一段佳話。

子貢曾經擔任兩國的相,所以在齊國和魯國的地位很高,他在周遊各國的時候,各國國君紛紛找子貢出使到本國替他們分析敵情,子貢也用自己能言善辯的嘴,紛紛替國君分析各國的軍情與敵情,有些人不相信子貢所説的話,認為是子貢故弄玄虛,所以子貢在這種情況下善於變通,跟各個君主紛紛分析了敵情,讓各國的君主十分認可子貢。子貢不愧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外交家,因為自己很有交際能力,分析各國的敵情也很準確,所以出使各國能夠遊説成功。

子貢能夠全面地掌握解當時的各國形式情況也能掌握各國的關係,又能分析並把握各國的君主心裏想的什麼,各個國家的實力,設計一個連環計,使一些國家按照子貢説的去做,所以司馬遷對子貢連連稱歎到,子貢一出使,利用自己的聰明和別的國家實力,短短的十年,使五個大國都發生了鉅變。


 

子貢一出

子貢是孔子的學生,根據記載,子貢是能言善辯的,不光指的是他口舌厲害,主要是他能夠在國與國之間的複雜關係中觀察出形勢來,現在就説這個故事。

子貢贖奴本是益事 為何最後孔子罵了子貢

子貢像

齊國想要攻打魯國,孔子特別着急,畢竟魯國是他的故國啊,很多弟子都想要去遊説,孔子只讓子貢去了。

子貢去見了想要攻打魯國的田常,他知道田常在齊國是不得寵的,就跟他説,你即使攻下了魯國也是沒有任何用處的,畢竟魯國太小了,你在齊國的地位不僅不會因此上升,而且還會有反作用,會讓那些跟齊國作對的人力量更加強大。所以不如攻打國力比較強大的吳國,即使你們失敗了,這樣你們國家反對你的人就不會再有兵力,齊王就只能依靠你了。田常覺得自己這樣出爾反爾不好,子貢就讓他等着,自己會遊説吳國,讓他們主動攻打齊國,於是田常就耐心等待。

子貢就見了吳王,先誇他,然後讓他攻打齊國救魯國,但是吳王有顧慮,怕越國趁機打自己。子貢説會遊説越王幫助他,讓他沒有後顧之憂。子貢又告訴勾踐這件事,讓他報仇滅了吳國,吳國贏了會攻打晉國,自己會告訴晉國準備好。吳國就會輸,你就能滅吳國了,越王就去幫助吳國打齊國了。晉國也在子貢的告誡後做好了準備。吳王果然贏了之後打了晉國,兵敗了,越王馬上攻打吳國,吳國和越交戰輸了,又防守,被勾踐圍起來了,國滅了。這就是子貢一出使,導致五個國家都發生了鉅變的故事。

孔子批評子貢

孔子是一個好老師,知識豐富,收了很多徒弟,這都是大家知道的。在眾多弟子中,子貢不光是一個學習好的學生,而且還十分善於處理人際關係,能言善辯,態度謙恭。並且他在管理錢財經商方面也十分拿手。按理説,這樣的學生是老師喜歡的典範,應該是讓學生們學習的好榜樣才對。但是子貢卻是一直不受喜歡,孔子經常批評他,這是怎麼回事呢?

子貢贖奴本是益事 為何最後孔子罵了子貢

孔子與子貢

子貢受到批評做的事情,其實也不算是錯事,甚至是好事,所以他還是挺倒黴的,不過這也是和孔子對他的態度有關係,現在就給大家講一下他做的事情。

上面和大家交代了,子貢經商不錯,挺有錢的,他有一次自己掏錢贖回了個僕人被老師批評。那時候國家眾多,本國的人民會被賣到其他國家作僕人。於是魯國有一個規定,如果您在異國看到自己國家的人被賣,可以出錢贖回來,贖回來之後可以和魯國要相應的賠償,還可以獲得獎勵。這是一個執行了很長時間的規定了,很多人因此回到故國。子貢從國外贖回來眾多魯國子民,卻不要賠償,他覺得自己不需要賠償,只希望自己國家的人可以不再受累。

這是一件好事吧,是大義,但是孔子聽説後卻罵他,説他禍害人。他認為本來按照規定,這是一件很小的善舉,而且行善事的人也不會因為贖回同胞而受到任何的損失,還會受到別人的誇讚,但是子貢的做法,讓以後贖回同胞的人再要賠償的時候就可能會受到大家的譏諷,子貢好心辦了件壞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24 字。

轉載請註明: 子貢贖奴本是益事 為何最後孔子罵了子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