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聖張仲景生平簡介是怎樣的 張仲景的故事揭秘
醫聖張仲景生平簡介是怎樣的張仲景的故事揭秘!張仲景在性格上十分沉穩堅定,能夠吃苦耐勞,他常常看醫書到天亮,然後白天接着坐診。他提倡行醫者應該終身學習,因為當時有很多醫生就只倚靠前人總結出來的醫學經典,不思進取,不會辯證的發展自己的醫學觀點。
張仲景雕像
他知道這樣對於醫學界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他在《傷寒雜病論》的序文裏説:“生來就知道的人是最好的,就是有天分。然後好學是次之,最後是博覽羣書,強行記憶的人。”張仲景用孔子的話證明,這世界上天才是有,但是很少,而且他張仲景不是天才之列。沒有天才能麼辦呢,就只能靠着自己的勤學苦練了唄,勤能補拙嘛。他還在書中寫出,學習是要從小就培養的,只有一直愛好醫學,並且按照孔子的話學無止境,就一定可以有建樹。
張仲景影響世人的還有他樸實無華的學風,他從不用晦澀難懂的辭藻,為了讓看這本書的人能夠很輕易的看懂,正是因為他這樣的品格,才讓《傷寒雜病論》在後世的影響十分巨大。他診病的時候,認認真真,一絲不苟,遇到疑問了,一定要不斷的求證,直到弄明白了為止。
張仲景的醫學理論對於中國古代醫學包括現代醫學都影響深遠,人們為了紀念他,在南陽修建了醫聖祠,在涅陽建了醫聖故居。人們只要經過這裏,都會進去燒一炷香,然後表達對他的敬意。
張仲景的故事
相傳餃子是張仲景為了百姓不受凍傷之苦,用麪皮包裹藥材分發給百姓,因為形狀像餃子,所以叫餃耳。據説吃了餃耳喝了湯之後,身體就會不懼寒冷,能夠安穩過冬了。
張仲景照
張仲景在長沙任職已滿告老還鄉,正值大雪紛飛的時候,寒風凜冽,大雪紛飛。在河邊上,張仲景看到了很多難民凍得手腳生瘡,心存不忍。在回到家鄉之後,雖然他也一直在掛診,但是心裏還是紀念着那些凍爛耳朵的人。
經過潛心研究之後,他發明了餃耳,可以去除濕氣,增強自身抵抗力,其實餃耳最主要的就是裏面的材料,是一些禦寒的藥物,他把這些東西在鍋裏面一直煮、搗爛,然後用麪皮包裹成耳朵的形狀,再用原湯將麪皮煮熟。凡是吃了餃耳的人都會覺得體內有一團火焰在燃燒,再也不會將耳朵凍傷了。
張仲景一生行醫,但是醫者不自醫,他在冬至那天生命走到了盡頭。百姓們都紀念他,他以前在長沙做官的那些朋友也來看望。他對別人説把他的棺材抬着一直從南陽往長沙走,在什麼地方繩子斷了,就把我安葬在哪裏。
然後人們就抬着他的棺材走啊走,一直走到了他分發餃耳湯的地方,突然繩子斷了,人們都認為這是天意,於是就把他在這裏安葬,然後餃耳就成了人們紀念張仲景的一種方式,雖然後世不再提及,但是張仲景確是餃子的第一創始人。
張仲景醫聖
張仲景是一個喜歡給人看病的官老爺,他的大堂不像別的大堂一樣難進,反而初一十五門庭若市。東漢末年的戰亂橫行,疫病橫生,許多百姓生了病之後因為不能及時醫治導致最後病情惡化,只能等死,張仲景看到這種情況十分痛心。
張仲景照
張仲景是世襲的長沙太守,他從小就不喜歡做官,沒有官場老爺的做派。他醫術遠播,但是在封建時代百姓不能輕易地接觸官員,官員也不能隨隨便便的進到百姓家裏去。於是張仲景就在不上班的時候在自己家裏開設診堂,可是這樣人數比較少。醫生醫術的長進和大量的病例是脱不開的,只有不斷接觸病人,看到不同的病情,才能積累自己的經驗。
後來張仲景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將衙門大堂當診所,發佈告示出去,初一十五,太守老爺開大堂為百姓看病,這兩天他不問政事,就只給人看病。這一消息公佈出去之後在長沙乃至全國都引起了轟動。到了初一這天,他就在大堂上端端正正的坐着,百姓一個一個的進來,他細心地問病人的病情,然後給他們開藥。一時之間救人無數,老百姓對他格外擁護,張仲景初一十五坐堂的名聲就這麼傳了出去,人們對他更加欽佩。
到了後來,這初一十五成了慣例,每逢這天,衙門口聚集了各地來看病的羣眾,甚至還有人帶着行李來,人們稱他為“坐堂醫生”,以此來紀念張仲景。
張仲景和華佗
張仲景和華佗都是東漢末年的著名醫學專家,但是史料上並未記載兩個人有過交集,不認識更談不上有過醫學交流。但是同在那個戰亂的年代,必定要面對疫病橫行和傷寒病造成的人口鋭減,所以華佗和張仲景都有關於傷寒診治的理論著作。
張仲景畫像
華佗在《素問·熱論》上發明了自己的一套發汗方法,包括針灸和藥物發汗。並且他對傷寒的治療時機有要求,就是發病之後的第五天,如果第五天不治療就會“胃潰瘍”。過早和過晚都不利於治療。張仲景關於傷寒的研究更是深刻,在同樣是在《素問·熱論》的基礎上,按照六經辨證判斷病情,只不過他不用時間作為節點,而是關照實際病症和病人的身體狀況隨機應變。並且治療方法不是發汗、催吐、瀉法幾種,更加詳盡的講述了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回陽逆救等方法。讓人感覺到眼花繚亂。據張仲景自己説:“不是醫術特別高深的人都沒有辦法知道這其中的差別。”
後世對於張仲景和華佗的醫學理念認可程度也不相同。王淑和認為張仲景方法主要就是人力,找的就是一種“感覺”,這樣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去學習。因此,按照張仲景的趨勢下去,他的治療方法很容易失傳。因此王淑和在用畢生時間整理張仲景的醫學典籍,希望能夠傳承下去,但是到了最後他在論證傷寒轉變的時候用的卻是華佗的“六部轉變”,而非“六經辯論”。